我们都知道,西汉初期,鉴于多年战乱导致社会经济凋敝,以及秦朝因严刑峻法过度“有为”而覆灭的历史教训,从汉高祖刘邦开始,汉廷便禀持“黄老之学”,推崇“无为而治”,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
到汉文帝、汉景帝时,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出现了多年未有的稳定富裕的景象,这就是中华文明迈入帝国时代后的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汉初“黄老之治”的一个关键人物,是开国功臣、继萧何而为汉相的曹参。
曹参是刘邦的同乡,秦末为沛县“狱掾”,即管理监狱的小吏(可能为典狱长),与萧何是同僚兼好友。后来在追随刘邦打天下的过程中,他因身经百战、屡立战功,而在汉初功臣排名中仅次于萧何,位居第二。
建国后,刘邦封长子刘肥为齐王,并任命曹参为齐相辅佐刘肥。曹参从胶西请来一位精通黄老之学的盖公做老师和顾问,让出正堂给他居住,以示尊敬。
盖公宣扬“治道归清净而民自定”的主张,被曹参采纳并实施。因此在他任齐相的九年间,齐国政通人和,社会安定,百姓都称赞他为贤相。
萧何死前,推荐曹参继任汉朝相国。到中央任职后,曹参将他在齐国“试点”成功的黄老之道用于朝政,推广到了全国。
朝政上的一切工作,都因循萧何创建的制度,无所变更(“萧规曹随”);将地方官府中不善言辞的忠厚长者,选拔为丞相府的官吏;对那些沽名钓誉、华而不实的官员,一律罢免……
而他曹丞相的主要工作,就是坐在家里喝酒!
汉惠帝听说丞相不问政事,就托曹参在朝中任职的儿子曹窋(音zhú)回家探问,结果曹窋挨了父亲二百鞭子。
于是惠帝不得不召见了曹参,说曹窋的询问是代表皇帝的。曹参赶紧摘掉帽子叩头谢罪,并问惠帝道:“陛下自认为与高皇帝相比,谁更圣明勇武?”
惠帝说:“我哪能同先帝比呢!”
曹参又问:“那陛下看我和萧何谁的才能高?”
惠帝说:“你似乎不及萧何。”
曹参于是说:“陛下所言甚是。当初是高皇帝和萧何一起平定了天下,制定了各种规章法度,今天我们只要照章办事,不要有所欠缺,不就很好吗?”
惠帝表示认同。
曹参做了三年丞相,老百姓编歌谣传唱,颂扬他无为而治的政绩:“萧何为法,斠(音jiào)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净,民以宁一。”
司马迁在《史记·曹相国世家》中也评价说:“参为汉相国,清净,极言合道。然百姓离秦之酷后,参与休息无为,故天下俱称其美矣。”
而从思想学说的角度看,曹参的治国理论其实源于汉初的黄老学派,并且有一个颇具神秘色彩的传授谱系。
《史记·乐毅列传》载:
“乐臣公学黄帝、老子,其本师号曰河上丈人,不知其所出。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翕公,毛翕公教乐瑕公,乐瑕公教乐臣公,乐臣公教盖公。盖公教于齐高密、胶西,为曹相国师。”
据此,该门派的传承关系为:
祖师为河上丈人,其生平事迹,连司马迁也搞不清楚了。大概是战国末期的一位隐士,精通《老子》,自匿姓名,居住在河滨,因此被称为河上丈人,又叫河上公。
河上公的一传弟子安期生,就更为神秘了,他在司马迁的时代,就已在民间传说中成为得道的仙人。《史记·封禅书》说他:“安期生,仙者,通蓬莱中,合则见人,不合则隐。”据说秦始皇和汉武帝都曾派人出海去寻找过他。
该门派的二传弟子毛翕(音xī)公,史料中没有任何记载,我们对他几乎一无所知。
三传弟子乐瑕公和四传弟子乐臣公,都是战国名将乐毅的后代,齐国有名的黄老学者。
乐臣公的学生,即五传弟子中,有两人见于《史记》:一个叫田叔,是位擅剑术、重义气的侠客式人物,游于王侯间,汉景帝时官至鲁国相;
另一个就是盖公,曹参的老师兼政治顾问,被认为是汉初黄老无为政治的思想启动者。
这一流派,是汉初黄老学术传承的关键一支,可能还与齐燕地区的神仙方术传统有些关系。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