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毛泽东酷爱读书,战争与和平年代、用餐或休息时,手中常持书卷。身边工作人员皆赞其学识深厚,非常人所能比拟。
毛泽东幼年时,读书成为他与父亲和睦关系的障碍,他屡次因读书与父亲争执。按当时的人伦观念,此行为被视为严重违背常理。
毛泽东不畏他人眼光,常反抗父亲。一次,父亲欲行家法,幸而他一言使全族人求情,终得幸免。
毛泽东发表了哪些言论或指示?
【“你的儿子口气大,我不敢教。”】
毛泽东之父毛顺生,初为朴实农民,积军饷购地务农。后家资渐丰,转行小本经营,展露商人潜质。
毛顺生虽经商小有积蓄,但深知土地为农民之本,子孙需依此为生。他渴望在有生之年培养长子成为掌管家产的继承者。
1893年,毛泽东出生,因前两兄夭折,他成为家中长子。父亲毛顺生将全部期望寄托于他。
毛顺生略知读书重要,但认为识字即可,无需深学。于是,在毛泽东7岁时,他将儿子送入私塾接受教育。
毛顺生对读书无兴趣,不知毛泽东之聪慧。毛泽东初入学便展露惊人记忆力,老师所授之书,他读罢即能背诵。
他爱读书,尤喜《水浒》、《三国志》、《西游记》等小说。虽被老师视为杂书,禁止阅读,但毛泽东仍常忍不住私下翻阅。
私塾先生惩罚不听话学生:先令背书,若背不出,则罚打手心或抄书。
毛泽东不受此套约束,虽惧老师发现其读杂书,但即便被发现,他也不惧背诵,因他总能熟背。如此,老师们便无可奈何。
私塾念书时,先生让学生填红蒙字,即先生出字样,学生蒙纸书写。毛泽东天赋异禀,字写得极美,故不参与。加之他学业优秀,同学们戏称他为“省教员”。
毛泽东曾应私塾先生之命作《茶炕子》一文,文极佳。先生后告知毛顺生:“你儿才气出众,我难以胜任其师。”
毛泽东凭借天分与后天努力,迅速学完基础书籍。私塾教学内容无法满足其求知欲,他悄然开始了对既定学习方式的反抗。
【“不想秀才功名,秀才背了时,一文不值”】
十二三岁那年的元宵节,毛顺生计划送毛泽东至郭家亭上方的富贵人家求学。那家在当地颇有声望,家有男仆烹饪,女仆洗衣,条件优越。
上学日,毛泽东携书卷被褥随父入富家私塾。原以为教学更佳,却发现塾师仅点读不讲解,远不如先前私塾,遂感难以继续研读。
端午时,他卷起铺盖回家,逢人便言不慕秀才功名,因时运不济,秀才无用,表明不愿再赴私塾读书。
但毛顺生未解儿子苦恼,端午节后仍如常带儿子去上学。
毛泽东途中心情沉郁,至距家三里许的关公桥旁大塘边,未选大路,而是绕行于田埂之上。
毛顺生斥责毛泽东,但毛泽东未理会,继续被骂后跳入田中,掷泥于父。毛顺生大怒欲追,毛泽东立于塘边威胁:“你再追,我便跳塘。”
毛顺生对反抗的儿子爱恨交加,环顾四周无人调解,便冷哼一声,满腔怒气地返回家中。
毛泽东了解父亲性情,预知归家必遭责打,不归又恐家人忧虑,于是决定暂避于邻家。
文七妹闻讯至邻家,见子大哭,责毛泽东不懂事。言其父不再供其读书,只能与牛为伴。毛泽东自知有错,默不作声,文七妹更伤心,斥其辜负家人期望。
毛泽东未即刻归家,料想父亲犹自恼怒,遂待父亲入眠后方返回。
次日清晨,毛泽东上山放牛并拾柴、粪,耕种田地。入夜,他则捧书朗读,为弟讲述故事,仿佛昨日烦恼已烟消云散。
此事未了,向父亲掷泥已属挑战家主权威,毛顺生虑及日后恐生更大事端,认为必须及早管教,以防事态扩大。
毛顺生召集家族长辈,意图借助族规家法教导其子,使其明白事理。
毛顺生对耆老言:“自今日起,招待不周。因石三顽劣,性情蛮横,不向学,致此无礼之行。我管教无方,望前辈依族规家法处置,免生大祸,辱没毛族。”
听了父亲的话,毛泽东心生委屈,大胆争辩道:“非我不愿读书,实乃老先生不察时局,国土将危,教法陈旧,我不愿如此学习,宁可务农。”
家族长辈闻毛泽东言,觉甚有理,皆劝毛顺生弃家法,称毛泽东乃非凡之才,品质出众,日后耐心引导,必成大业。
家族尊长劝阻下,毛顺生停止责罚毛泽东。此次,毛泽东再次取得胜利。
毛泽东多读一年书后辍学,因毛顺生觉其已有文化基础,再读难有大成,遂令其跟从务农经商。
毛泽东虽在家务农,但仍渴求知识。无书可读时,他向表哥文运昌借书,若借不到,便阅读祠堂族谱与和尚经书。
一日,毛顺生因生意纷争官司落败,损失惨重,心生不甘,觉对方仗其无知,合同中设陷阱。为免再蹈覆辙,他决意学习法律。
他送毛泽东至毛简臣私塾学习,毛简臣曾在县衙任师爷。但毛泽东对诉讼无兴趣,不久便转至曾任县丞的毛麓钟门下继续求学。
毛泽东幼年求学时,求知若渴且不乏主见。他不盲从,对重读写轻释义的教学法持异议,宁可归家务农,亦不愿继续此等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