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记者问韶山农妇:毛主席和邓公谁好?其回答至今醍醐灌顶!

岁月如歌如梦 2025-04-27 10:55:31

汤瑞仁,曾是毛主席的邻居,她由普通村妇努力成长为妇女“互助组”的领军人物。

后来,借助改革开放的机遇,她以1.7元起家摆摊,逐渐发展成为拥有百家连锁、身价亿万的“毛家饭店”创始人。

正因如此,众多心怀不轨者时刻着汤瑞仁,紧盯着她的一举一动。

1991年,一美国记者赴韶山总店,故意询问:“你认为毛主席与邓小平,哪位更佳?”

其目标清晰明确,无需多言。

汤瑞仁出人意料地未退缩,她的一句话至今仍影响深远。

【毛主席的邻居】

作为毛主席的邻居,我此生绝不能为他丢脸。

短短一句话,深刻贯穿了汤瑞仁的一生。

汤瑞仁14岁时,从湖南韶山嫁入韶山冲谢家屋场,与主席家毗邻而居,自此成为韶山儿女中的一员。

汤瑞仁的配偶毛凯清,年龄与她相同。

此人如同主席,对革命工作满怀热忱,且抱负远大,志向高远。

1947年,毛凯清与妻子迎来了婚姻的第三个年头。

毛凯清携弟毛凯文,响应国家号召,毅然离乡,踏上革命征途。

这期间,汤瑞仁肩负起了家庭的全部责任,独自支撑起整个家。

她虽是女子,但在吃苦耐劳上,表现非凡,丝毫不输于普通男子,这着实令人意外。

嫁入毛家前,汤瑞仁家境贫寒,她依靠乞讨独自抚养自己长大。

身为贫寒家庭的孩子,她深知如何在艰难环境中生存,比任何人都更能体会逆境中的生存之道。

凭借独特韧性,韶山冲饥荒时,这位奇女子与村中青壮年翻山越岭砍柴换粮,成功照料家中公婆,使他们生活无忧。

她不仅在体力工作上表现出色,耙土插秧、担粪挑土等任务也完成得极为优秀。

1950年韶山进行“土改”运动时,汤瑞仁凭其卓越的领导和组织能力,迅速动员村里妇女参与集体经济建设。

这些女性组成了中国农村最早的妇女互助组,即“娘子军”互助组。

她们团结协作,齐心协力推动集体经济建设,在这片村庄中,确保了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

受汤瑞仁等人影响,仅一年间,韶山红色圣地新增互助组340余个。

1955年8月某日,天气晴朗,瑞仁在分别八年后,终收到丈夫的首封家书。

毛凯清在信中写道,自离乡后,为革命事业成功,他从未懈怠。

八年里,他参与湘西剿匪巩固国土,亦在抗美援朝战场奋勇杀敌,扬我国威。

期间,每场战役均凶险异常,面临重重挑战。

所幸当前国家形势正逐步趋向稳定,各项事务有序发展。

在朝鲜战场获二等功后,他担任东北军区教官,并将很快获得返乡机会,与家人重聚。

读完丈夫的信,汤瑞仁泪光闪烁,情绪激动难以自控。

数日后,毛凯清按约返回家中。

夫妇俩多年重逢,一次短暂对视,诉尽了这些年各自的不易,以及深藏心中的无尽思念。

国土渐趋安宁,但毛凯清的革命事业仍需持续推进。

探亲假20余日结束后,毛凯清与妻子深情道别,随后返回东北部队。

与上次分别不同,此次离家,夫妇俩的生活中增添了一份牵挂。

那是他们尚未诞生的孩子,名为毛新飞。

【一见如故】

毛新飞之名,乃毛凯清在部队得悉妻子怀孕消息后所取。

希望孩子长大后,能如重生的中国百姓一般,胸怀壮志,意气风发,凌云而上。

1959年,该孩子更改了姓名。

而这一切均与毛主席紧密相关。他的影响深远,使得事件发展、决策制定等方面都带有他的烙印,体现了他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时至今日,汤瑞仁忆及初见主席之景,心中依旧激动万分且感慨良多。

她自幼便常从大人口中听闻那个人的名字,这个名字伴随着她的成长,深刻于心。

他引领中国民众推翻了三座大山,并将肆虐华夏、烧杀抢掠的日本侵略者驱逐出境。

他告知中国人民,世界上存在由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所有事务均由人民决定。

汤瑞仁对毛主席的敬仰,与中国民众无异。

更为幸运的是,作为韶山冲的子女,她恰巧居住在主席家的隔壁。

其公公毛福原是主席的幼年好友。

因此,按辈分来算,称毛主席为姑祖是恰当的。

1959年6月26日,毛主席首次会见了从未谋面的姑祖汤瑞仁,这也是汤瑞仁一生中唯一一次与主席相见。

那日,主席完成对武汉视察后,在罗瑞卿等人陪同下返回家乡,祭拜久别的父母。

回程时,毛主席偶然望见对面山腰樟树丛中,汤瑞仁正焚烧枯枝败叶以作肥料。

两人虽在此次见面前无交情,但大抵知晓彼此存在。

重归故里,主席发现与未曾见面的姑祖有缘,感慨万分,遂与之亲切交谈。

这便是主席,即家中墙壁上悬挂画像中的那位人物。

虽未谋面毛主席,亲眼见偶像,汤瑞仁心中激动不已。

两人对话间,汤瑞仁为与主席多交流,不顾紧张,抱起田埂上的孩子,引领主席和支书毛迪秋等人,回到谢家屋场堂屋休息。

进入堂屋,主席敏锐地注意到汤瑞仁脚上的解放军鞋。

从毛迪秋等人的叙述中,主席得知这位妇女的丈夫和小叔子均为解放军战士。

他望着汤瑞仁怀中的孩子,说:“革命军人的后代,未来应继承父辈志向,成为解放军,守护国家安宁。”

听闻主席的话语,汤瑞仁内心长时间无法平复。

想到主席对孩子的期望,汤瑞仁决定为孩子改名,遂将其名字改为“毛命军”。

既希望他能够从军,也意在纪念此次与主席的会面。

得知汤瑞仁是村中生产活动的佼佼者,主席爽朗大笑,连声称赞道:“真不愧为我们韶山的儿女,名副其实的铁娘子。”

交谈愉快后,主席离别时拉着汤瑞仁等人合影留念。

这张具有历史意义的相片,至今仍挂在汤瑞仁家中,供后人观赏,缅怀历史。

【毛家饭店里最特殊的客人】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主席逝世。

主席逝世的消息传至韶山冲,当地百姓皆哀悼这位伟大领袖,无一不深感悲痛。

汤瑞仁作为韶山三名妇女代表之一,于同年亲自赴北京参加了主席的追悼会。

追悼会上,那位历经饥荒、重负农活却从未抱怨的女子,面对主席遗体,泪水决堤,哭成了泪人。

逝者已逝,生者仍需奋力前行,继续生活。他们必须保持坚韧,面对现实,不断前行,以维持生活的正常运转。

主席离世三年后,对越自卫反击战爆发。

毛家大儿子,曾得主席亲抱,后改名毛命军,接令赴越参战。

作战时,他如父辈般,即便面临重重危险,也绝不轻言退缩,更无惧生死考验。

他深知,世上曾有伟岸之人,在其襁褓之时便嘱托,要立志成为保家卫国的军人。

心系国家与人民的,还有身处家乡的汤瑞仁。

1983年,改革开放的政策影响延伸至韶山,为当地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汤瑞仁不顾村里人的不解与讥讽,毅然开设了绿豆小摊。

汤瑞仁以1.7元购得两斤绿豆和一斤白糖为起点,无视旁人的“资本主义”指责,克服了个体经营的重重困难。

六年时间,花花将简陋的绿豆摊发展为名声显赫的毛家饭店,实现了从零到有的蜕变。

她凭借自身努力,成为了韶山冲首个收入破万元的农户,即当地的第一个“万元户”。

汤瑞仁经营的毛家饭店,不仅服务于韶山游客,更吸引着全球怀着对主席敬仰与悼念之情的人们前来。

为当好韶山冲新时代“挖井人”,饭店对前来就餐的老红军、全国劳模及烈士遗属实行免费策略。

在毛家饭店就餐的顾客,均可享受红烧肉免费加量的服务。

红烧肉是毛主席生前最喜爱的菜肴。

自1983年开业至今,毛家饭店已接待无数宾客。

最特别的是毛主席的扮演者古月,他在众多角色中脱颖而出。古月以其精湛的演技,将毛主席的形象刻画得深入人心,令人难以忘怀。

古月与毛主席的长相极为相似,其程度令人惊叹。他们的面容特征几近一致,让人难以分辨。

1979年11月,古月初访韶山,珍藏与主席合影多年的汤瑞仁,望见古月面容,忍不住相拥痛哭。

过了许久,她仍哽咽着说:“毛主席,是您归来了吗?终于又回故乡探望我们了。”

经旁人介绍,汤瑞仁了解到,这位被称作“毛主席”的人,真实身份乃是一名演员。

此次缘分使两人结缘,自此他们以“母子”相称,相互对待。

每次古月来毛家饭店用餐,身为“儿子”的他面前总摆着热气腾腾的红烧肉。

1991年毛家饭店火灾后,韶山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

其中也有外国记者,借此机会制造声势。

一位美国记者询问汤瑞仁:“对于毛主席与邓小平,您认为哪位更好?”

话毕,饭店内瞬间寂静,众人皆领会了此人的意图。

汤瑞仁微微一笑,淡定地答道:

毛主席领我们翻身解放,邓小平同志带我们走向富裕。两者皆功勋卓著,问谁更好,实难分高下。

听罢,美国记者深感羞愧,整个会场爆发出阵阵热烈的掌声。

【后记】

毛主席教导要为人民服务。身为个体户,我始终铭记,自己是一名为人民服务的服务员。

这是汤瑞仁经常提及的一句话。

她一生致力于此事,事实证明,她的所有努力都围绕这一目标展开,从未偏离,始终坚持不懈。

毛家饭店遍布全国,她已成为亿万女富豪。然而,数十年间,她将大部分财富投入公益慈善事业。

汤瑞仁不完全统计收养孤儿23名,资助贫困学生超4500人,同时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户400余人。

同时,她创立了汤瑞仁教育基金、残疾人援助基金及老年关怀基金。

2008年汶川地震,她慷慨解囊,捐款捐物总额超过200万元。

汤瑞仁的行动无愧于她的承诺,配得上“全国双拥模范个人”及“中华杰出创业女性”等荣誉,展现了其应有的担当与成就。

北青网报道,她是毛家饭店创始人,曾是毛主席邻居,自称人民服务员。

毛家饭店创始人汤瑞仁称:“身为毛主席邻居,我不能给他丢脸。”她以此信念,坚持经营饭店,传承红色文化。

湖南韶山市韶山村强调:“物质财富虽重要,精神财富更关键。真正的富裕,在于精神的富足与提升。”

0 阅读: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