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首暮春诗的生命密码:有人伤春、有人送别,哪种戳中你的心事?

火云上有诗词 2025-04-29 13:01:36

暮春归故山草堂 唐 · 钱起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描绘了暮春时节谷口的景象,春天即将过去,黄莺鸟的叫声稀少了,辛夷花已经凋谢,杏花也纷纷飘落。诗人用 “春残” 一词点明了时节,通过 “黄鸟稀”“花尽”“杏花飞” 等具体意象,渲染出一种暮春凋零、凄凉的氛围。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在前面暮春残景的衬托下,诗人笔锋一转,开始怜爱起山窗下的幽竹。它依旧保持着翠绿的枝叶,静静地等待着诗人归来。“不改清阴” 与前两句的春光消逝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幽竹的坚韧与不变,象征着一种不为外界环境所动的高尚品质。

诗的前两句写春残花落、黄鸟稀少的衰败景象,后两句写幽竹不改清阴,前后形成鲜明对比。通过这种对比,更加突出了幽竹在暮春时节的独特魅力,以及诗人对它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陌上暮春 中唐 · 武元衡

青青南陌柳如丝,柳色莺声晚日迟。

何处最伤游客思,春风三月落花时。

“青青南陌柳如丝,柳色莺声晚日迟。” 开篇描绘了一幅暮春时节的清新画面,南边的小路上,柳树郁郁葱葱,细长的柳枝如丝线般垂落。柳色葱茏,黄莺啼鸣,在晚日的映照下,一切都显得那么静谧而美好。“青青” 突出了柳色的鲜嫩与生机,“如丝” 则形象地写出了柳枝的纤细柔软,展现出暮春时节柳树的独特风姿。“柳色莺声” 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勾勒出一幅有声有色的春日图景,而 “晚日迟” 则给整个画面增添了一种悠然闲适的氛围,让人仿佛感受到了暮春傍晚的宁静与温暖。

“何处最伤游客思,春风三月落花时。” 诗人笔锋一转,由前面的美景描写转而抒发情感。在这美好的暮春时节,却引发了游客的伤感情思。诗人以设问的方式,强调了在春风吹拂、三月落花的时刻,最容易触动游客的思乡之情或身世之感。“春风三月” 点明了时间,正是暮春时节,繁花似锦却又即将凋零。“落花时” 则进一步渲染了那种花落春去的伤感氛围,落花缤纷,如同时光的流逝,让人不禁心生惆怅,而 “最伤” 二字则将这种情感推向了高潮,突出了游客在此时此地内心的伤痛与哀愁。

暮春送人 唐 · 无闷

折柳亭边手重携,江烟澹澹草萋萋。

杜鹃不解离人意,更向落花枝上啼。

“折柳亭边手重携,江烟澹澹草萋萋。” 描绘了送别的地点和场景。在折柳亭边,诗人与友人再次携手,依依惜别。“折柳” 是古代送别的传统习俗,象征着离别之情,“手重携” 则强调了两人之间难舍难分的情感。接着,诗人将目光投向远处,江面上烟雾朦胧,岸边的青草长得十分茂盛。“江烟澹澹” 营造出一种朦胧、迷离的氛围,烘托出离别的惆怅;“草萋萋” 则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和离别的伤感,正如萋萋芳草般绵延不绝。

“杜鹃不解离人意,更向落花枝上啼。” 杜鹃鸟在落花的枝头啼叫,似乎不理解人们离别的痛苦。在这里,杜鹃的啼叫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它的叫声在古诗中常被视为悲切之声,有 “杜鹃啼血” 的说法。而此时,它在落花枝头啼叫,更增添了一份凄凉和哀伤的氛围。“不解” 二字,将杜鹃拟人化,仿佛它是一个不懂人间悲欢离合的旁观者,以其无知无情衬托出诗人和友人离别时的痛苦和无奈。

暮春早起 唐 · 顾非熊

柳梢暗露滴清晨,帘下偏惊独起人。

鶗鴂数声花渐落,园林是处总残春。

“柳梢暗露滴清晨,帘下偏惊独起人。” 清晨,柳梢上的露珠在暗中悄然滴落,这细微的声响偏偏惊醒了独自早起的人。“柳梢暗露” 点明了时间是清晨,且营造出一种静谧、清幽的氛围。“滴” 字生动地写出露珠落下的动态,给人以清新之感。“偏惊” 二字则将诗人的敏感细腻展现出来,独自早起的诗人对周围的细微变化格外留意,露珠滴落的声音打破了宁静,也惊扰了诗人的思绪。

“鶗鴂数声花渐落,园林是处总残春。” 鶗鴂鸟几声啼叫,花朵逐渐飘落,整个园林处处呈现出残春的景象。鶗鴂鸟的叫声在古诗中常被视为春归的象征,它的啼叫仿佛是在宣告春天的离去。“花渐落” 直接描绘了暮春时节花朵凋零的景象,让人感受到时光的流逝和春天的消逝。“园林是处总残春” 则是对整个园林景色的概括,强调了暮春的气息弥漫在每一个角落,残春的景象触目皆是,给人一种繁华不再、美好渐逝的惆怅之感。



0 阅读:20

火云上有诗词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