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郑刚中:别人愁春去他却偏爱“晚春丑”,3首七绝道破人生!

火云上有诗词 2025-04-22 03:40:13

郑刚中(1088 年 —1154 年),字亨仲,婺州金华人。是南宋时期的名臣、文学家。

郑刚中著有《北山集》《周易窥余》《经史专音》《论语解》《孟子解》等。他的诗歌风格峭健,佳句颇多,与江西诗派相似,但又比江西诗顺畅,晚年诗歌呈现出幽独闲旷之美。其诗题材广泛,有抒怀诗、丧乱诗、咏物诗等。抒怀诗带有鲜明时代特征与个人标记,展现出他内心的变化;丧乱诗具有历史意义,反映了动乱时期的社会景象;咏物诗中,咏梅、咏竹、咏菊诗写得尤为出色,通过对这些植物的描写,寄托了诗人的品格与心态。

二月二十一日枕上闻莺时霖雨之后 宋 · 郑刚中

山前急雨促春耕,废我徜徉小圃行。

今日定知晴有意,咤然林际一声莺。

“山前急雨促春耕,废我徜徉小圃行”,开篇第一句描绘了山前下起了急雨的场景,“促春耕” 表明这场雨对于春耕来说是及时的,从侧面反映出农民对春雨的期盼,它能滋润土地,助力农事。然而,对于诗人自己而言,这场急雨却 “废我徜徉小圃行”,打乱了他原本想要在小园子里悠闲漫步的计划。“徜徉” 一词生动地表现出诗人那种悠然自得的状态,而 “废” 字则突出了计划被雨破坏后的无奈之情,形成了一种矛盾的情绪。

“今日定知晴有意,咤然林际一声莺”,“今日定知晴有意” 直接表达了诗人的推测和期盼,他认为今天肯定是老天有意放晴了。这里的 “有意” 赋予了天气一种情感色彩,仿佛老天在体贴人们的心情。“咤然林际一声莺” 则是诗人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咤然” 形容莺啼声的突然和清脆,在林际间传来的这一声莺啼,让诗人敏锐地感觉到了天气的变化,莺啼往往是晴天的象征,给人带来生机与希望。这一句以动衬静,通过莺啼声打破了雨后的寂静,也增添了画面的灵动之感 。

三月五日圃中 宋 · 郑刚中

人愁春去少花枝,我爱园林春晚时。

嘉木阴阴吐新叶,好风微度绿参差。

“人愁春去少花枝,我爱园林春晚时”,首联运用对比的手法,将众人对春天逝去、花枝稀少的愁绪与自己对园林晚春时节的喜爱进行鲜明对照。“人愁” 与 “我爱” 形成强烈的情感反差,突出了诗人不同于常人的心境。众人眼中,春天的消逝意味着美好事物的凋零,而诗人却能发现晚春园林独特的美,为后文对晚春园林景色的描写做了铺垫,也奠定了整首诗的情感基调。

“嘉木阴阴吐新叶,好风微度绿参差”,颔联则具体描绘了晚春园林的景色。“嘉木阴阴” 形象地写出了树木枝叶繁茂、浓荫密布的样子,展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吐新叶” 三个字动态感十足,仿佛让人看到了新叶在不知不觉中生长出来的过程,表现出生命的活力与延续。

“好风微度” 描绘了微风轻轻吹拂的情景,“微度” 一词细腻地传达出风的轻柔。“绿参差” 进一步描绘了在微风的吹拂下,园林中各种绿色的植物参差不齐地摇曳的画面,使整个画面充满了动感和韵律美。这两句诗从视觉和触觉的角度,生动地展现了晚春园林的清幽与生机,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诗人所喜爱的那份宁静与美好。

己酉三月二十一日夜梦中作 宋 · 郑刚中

曲阑干畔短篱边,用意春工剪不圆。

一夜西风借霜力,幽香喷出小金钱。

“曲阑干畔短篱边”,首句点明了地点,在曲折的栏杆旁边和短短的篱笆边上,为诗歌描绘的景象设定了一个具体的环境范围。这样的场景容易让人联想到一个宁静、私密的小园角落,充满了生活气息。“用意春工剪不圆”,此句将春天拟人化为一个技艺高超却又有些无奈的工匠。“用意” 表明春天用心地创造着万物,然而 “剪不圆” 却生动地写出了春天里自然景象的那种自然随性、并非完美规整的特点。比如花朵的形状、枝叶的分布等,都不是整齐划一的圆形,而是呈现出自然的形态,体现了自然之美在于其天然的、未经刻意雕琢的特质。

“一夜西风借霜力”,“一夜” 强调了时间的短暂,在一夜之间,“西风” 带着 “霜力” 降临。这里的 “西风” 和 “霜” 营造出一种寒冷、肃杀的氛围,暗示着季节的变化和时光的流转。同时,“借” 字赋予了西风一种主动借助霜的力量的动态感,使诗句更具表现力。“幽香喷出小金钱”,“幽香” 从嗅觉角度写出了花朵散发的淡雅香气,给人以清新之感。“喷出” 一词则生动地表现出香气的浓郁和突然,仿佛香气是从花朵中有力地散发出来的。“小金钱”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花朵比作小小的金钱,形象地描绘出花朵的形状和色泽,可能是金黄色的小花,在西风和霜的作用下,依然顽强地绽放并散发着香气,展现出一种坚韧的生命力。



0 阅读:7

火云上有诗词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