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战还没打完,“海运战”又开始了。
前几天,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公布了对中国海事、物流和造船业301调查的最终限制措施。
总结下来,就是除了加征关税之外,美国还会对中国船只征收港口停靠费,运费也翻番了。
为了让美国再次伟大,特朗普连连出招,单单关税战还不行,还要加上“海运战”,对中国船只出手,损人害己。
再打“海运战”,特朗普什么算盘?中国会选择怎样反击?咱们手里还有哪些牌?
今天我们就来谈谈这些问题,码字不易,欢迎点赞,转发,收藏。
“海运战”按照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的说法,只要是由中国建造,并且归中国所有的船只,在停靠美国港口的时候,都要缴纳一笔港口停靠费。
具体来说,这次收钱分成了两个阶段,其中第一阶段在180天后,也就是今年的10月14日开始。
按照每净吨位50美元,逐年递增30美元的标准,一直到2028年,每净吨位需要缴纳140美元的停靠费。
第二阶段,2028年开始,美国会进一步限制外国建造的船只开展LNG运输业务,直到2047年以前,逐步增加悬挂美国国旗和美国运营的船只比例,达到行业占比15%的目标。
特朗普画大饼的本领,还是一如既往地娴熟,人们似乎能从中看到,特朗普重振美国造船业辉煌的远大图景。
为什么老美又又又要针对中国呢?
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给出的理由是,“中国有针对性地主导海运、物流和造船业”,导致了美国造船和航运业无法满足国内和对外贸易需求规模,对美国贸易造成了负担。
但问题在于,早在上个世纪,美国造船业就已经彻底沦为了其他,在全球造船业的地位就是没有任何地位。
从1951年到1981年这30年时间里,美国在全球船舶交付量中的份额只有两次超过5%,大多数年份不超过3%。
而中国造船业的崛起,主要是近二三十年的事情,跟美国造船业衰退中间隔了几十年。
当然了,现在特朗普想的是在关税战之外,再额外收一笔钱,至于用的是什么理由,也没那么重要。
美国造船业要崛起了?明眼人都能看出来,特朗普这次发起“海运战”,其实还是之前关税战的延续,目的是为了制造业回流,振兴美国造船业。
但很明显的是,特朗普纯粹想太多,重振美国造船业不可能有如此简单。
现在中国造船业已经发展到了什么地步?
2024年,中国造船完工量占到全球55.7%,连续15年位居全球第一。
2024年,全世界74.1%的造船业新订单由中国承接,韩国排第二,占比12%,日本排第三,占比5%,而美国的占比还不到0.2%。
换句话说,全世界每造出10艘船,就有7艘来自中国,中日韩的订单量能占到90%以上。
按照特朗普的提议,现在全球90%的船只都得缴纳新的港口停靠费,可哪怕是这些船只都乖乖交钱,就能帮助美国抹平中美造船业的差距吗?
一方面,造船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机械化程度越高的大型船厂,越能以低成本持续建造船只,越能提高竞争力,相当于是规模优势。
而现在美国的造船实力还不如中国的1/200,造船工人更是已经断档,想要重振造船业几乎相当于痴人说梦。
另一方面,造船业对本土供应链也有极高的要求,包括船用主机、高端钢材、曲轴锻件等各种配套设备,都需要有相应的产业链。
但众所周知的是,美国早已产业空心化多年,并不具备造船所需要的工业体系。
综上所述,特朗普口号喊得很响,画的大饼也很大很圆,但现实却是很骨感,与理想存在天壤之别。
光挨打不还手,明显不是东大的风格,所以现在特朗普又发起“海运战”,大家可能会好奇,中国手里还有哪些牌来进行还击。
中国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工业国,很多人可能对“中国制造”的威力还不够了解。
比如美国全球知名的医药产业,全世界都知道美国的医药产业非常发达,但制造成品药的原料药从哪来呢?
没错,答案是中国,沙坦类原料药,中国产量占全球产量70%,维生素C占全球90%,解热镇痛原料药占50%。
以中国产量占全球产量的比例,老美短时间内很难找到替代品,制造业回流新建厂房更是不现实。
而这只是中国制造实力的冰山一角,从上游原材料到中游的基础加工、零部件,最后到下游的产品,产业链上的所有环节几乎都离不开中国制造,这也是中国最大的王牌。
另外,别看美国从中国进口了大量的制造业商品,其实美国自己也是出口大国,只不过出口的是“服务”。
2024年,中国从美国购买了915.5亿美元的服务,而卖到美国的服务却是642.7亿美元,相当于逆差272.7亿美元,主要是产品设计、专利授权和金融中介。
显而易见的是,老美的科技和金融企业才是服务贸易中的直接受益方,很多企业借此吃到撑。
而一旦东大加税、收紧准入标准,限制对美国服务的进口,这些企业躺赚的日子恐怕就要结束了。
到时候,华尔街的金融大佬们联名上书,特朗普的日子也不会太好过。
写在最后:
关税战、海运战,亦或是别的什么“战”,中国给出的态度一直很明确,就是奉陪到底。
但目前来看,特朗普可能还没认识到中国决心的坚定,招数频出,反倒露了怯。
深入了解热门话题背后的事实,如果您喜欢这样的内容,请不吝点赞、留言交流,给予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