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秋天,井冈山保卫战取得重大胜利,毛主席即兴赋诗,一首《西江月·井冈山》跃然纸上。其中“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一句说的正是由革命烈士陈毅安保卫黄洋界的故事。
然而令人痛惜的是,仅仅过了两年,这位只有25岁的英雄就牺牲在了敌人的枪下,独留妻子李志强艰辛孝顺婆母、抚养儿子陈晃明。
“我已经爱上了别人”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核批了一批著名的革命烈士,陈毅安位列第九,以慰藉这位年轻英雄的英魂。但随着陈毅安的名字越传越广,他生前写给妻子的54封信件也逐渐曝光。

陈毅安
其中两封信最为引人注目,一封他说“我已经爱上了别人”,一封他一个字也没写。
1905年,陈毅安出生在湖南湘阴,读书期间他认识了未来的妻子李志强,且一见钟情。
那是1923年,陈毅安返回家乡拜访小学语文老师,进门后发现,老师家里还有一位面生的女孩,面容姣好,明艳动人。后经师母介绍,他才知对方是师母的外甥女,名叫李志强。
师母似乎看出了陈毅安对李志强的喜欢,因此暗中撮合,最终两人定下终身。

陈毅安和李志强
可还没等两人商定婚期,国内掀起了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陈毅安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投身革命洪流。由于聚少离多,两人只能靠书信表达彼此深深的眷恋,那封“我已经爱上了别人”的书信就是这个时候写的。
1926年,陈毅安考入了黄埔军校。一想到恋人可能要上战场,可能流血牺牲,李志强就忍不住地担心,她写信诉说着自己的焦虑:“恐怕你去打仗糊糊涂涂地死了,没有什么价值。”并称:“等我毕业后当教员,把一些青年子弟教成爱国化,来为国家流血。”
不久,李志强就收到了陈毅安的来信,但里面的内容让她感到羞愧不已。

陈毅安
只见陈毅安在信中说:“你不愿意你的爱人流血,却要别人去流血,这真是笑话了……假若没人流血,那中国就无药可救了……”
陈毅安又说:“我已经爱上了别人,他就是列宁主义,你若明白他的意义,恐怕你也要同他恋爱了……”
有时候,李志强也会埋怨陈毅安太忙,没时间与她谈论婚期。陈毅安就会告诉她:“爱情固然是要好,但不能成为痴情,换句话说,就是不要牺牲一切专来讲爱情。”
或许在别人眼里,陈毅安显得有些“不近人情”,但李志强的的确确体会到了陈毅安的决心,他铁了心要为中国革命奉献一切。之后的日子里,李志强努力学习,无条件支持陈毅安的革命事业。

陈毅安
从1923年到1927年,陈毅安给李志强共写了54封家书,有的诉说思念,有的痛斥帝国主义军阀及一切反动势力,还见证了中国革命所经历的挫折与苦难。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革命志士和共产党员。不久,汪精卫也宣布背叛革命,全国陷入一片白色恐怖。
为了中国的未来,共产党人踏上了一条艰险的路,他们组建军队,领导工人、农民起义,在一片黑暗中寻找光明。
当时陈毅安正在武汉国民政府警卫团工作,这支由共产党掌握的正规军队在此次磨难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政变发生后,陈毅安跟随部队离开武汉开赴南昌,并参加了毛主席领导的秋收起义,之后奔赴井冈山。

1928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遇到了强敌偷袭,陈毅安也迎来了人生的高光时刻。
当时,红军大部队在湘南失利,毛主席亲自率领部队支援,临走时命令陈毅安坚守根据地。不料毛主席刚走,敌人四个团的兵力就直奔井冈山而来。
收到消息的陈毅安亲率两个连的兵力日夜兼程来到井冈山重要哨口黄洋界,与敌人展开交战。由于武器弹药不充足,陈毅安命令部队不要轻举妄动,直到将敌人放至近前,才下令反击。
随着陈毅安的一声令下,红军端起步枪、鸟铳开战,没有武器的战士则触发机关,一时间滚石、檑木同时向敌人倾泻而下。

没多一会儿功夫,大批敌人被打死打伤,有的钻入了树丛中,有的却掉入了红军准备好的陷阱中。
就这样,在陈毅安的指挥下,敌人连续进攻了三次,也没有通过小山梁的一条隘路,最终暂时停战。然而,陈毅安担心敌人会再次冲上来,便命人准备了大炮,三发射出,敌人如惊弓之鸟,吓得魂飞魄散,直以为红军主力返了回来,于是不敢恋战,夹着尾巴逃走了。
直到最后,敌人也依然不知情,其实与他们对抗的红军只有两个连的兵力。
这一仗之后,陈毅安彻底出名,深受毛主席的重用。

井冈山上的斗争无比艰苦,不时还要承担生命的风险,但即便如此,陈毅安始终不忘给李志强写家书,诉说着自己的深情及近况。
一封空白家书1929年1月,红四军向赣南、闽西进军,红五军奉命留守井冈山。
黄洋界战斗结束后,不死心的敌人再次蜂拥而至,红五军出奇制胜,打了几个漂亮仗。但在一次激战中,陈毅安还是不幸负伤,只得送往小井医院治疗。
后来,随着形势越来越严重,红五军决定先将伤员撤走,陈毅安被送回家乡疗养。临行前,彭德怀还将自己的大红枣马送给他,为他送行。

彭德怀
此时,陈毅安与李志强已经有许多年没有见面了,他们终于可以将结婚日期提上日程。10月底,陈毅安的伤势大好,他与李志强也喜结连理成为了夫妻。
新婚之夜,望着含情脉脉的妻子,陈毅安想了想,还是决定将自己的心里话说出来。他郑重地向妻子表明了自己对革命的忠诚、重上战场的决定以及随时准备牺牲的决心。
他说:“如果有一天,你收到一封没有字的信,就代表我已经牺牲了。”
这句话放在新婚之夜说实在不是时机,但陈毅安希望妻子和他做好一样的准备,一样忠诚革命事业。看着丈夫坚定的眼神,李志强被打动,她轻轻点头表示答应,但内心依旧希望那封无字家书永远不要寄到她手中。

然而起点即终点,李志强没有想到,他们的婚姻还不到一年就随着陈毅安的牺牲而结束了。
1930年6月,彭德怀用一封信将陈毅安召回,并率领部队攻克长沙。占领长沙的第九天,李志强来到长沙寻找陈毅安,并告诉他一个好消息:她怀孕了。
陈毅安高兴极了,轻抚着妻子的肚子说:“好极了,以后生下来不论是男是女,都要和我一起干革命。”
可这个愿望永远无法实现了,就在当天夜里,陈毅安就为革命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陈毅安和李志强
半夜,长沙堤岸突然响起了剧烈的枪炮声,不久前逃散的敌人卷土重来,分三路渡河进攻,红军奋力抵抗,却始终无法把敌人压制下去。眼见情况紧急,陈毅安连忙让彭德怀先走,自己留下指挥。
战斗一直持续到第二天破晓,陈毅安满身血渍和污泥出现在前沿阵地,向枪声最密集的地方前进。忽然,敌人一挺机枪从侧面开火,陈毅安被打中,倒在了血泊之中。
战后,陈毅安的遗体被战士们用担架抬了出来,彭德怀心痛不已,亲自将其安葬在附近的荒山中。之后,红三军团撤出长沙,去迎接新的挑战。
或许是感觉到了不安,自陈毅安走后,李志强就再也没有睡着。一直等到天亮,她实在无法忍受煎熬,便出门打探消息,却得知红军已经离开长沙,她安慰自己,陈毅安也一定跟着部队平安撤退,只是时间紧迫无法和她道别。

陈毅安
就这样,李志强每日都盼望着丈夫来信。可越是担心的事情就越会发生,不久一封书信送到家中,当看到信封上丈夫熟悉的笔迹,李志强欣喜不已,可当她打开里面的内容,却使她一屁股坐在地上,久久无法回神。
这是一封无字家书,李志强一下子就想到了新婚之夜丈夫对她说的话,顿时心如刀割,几乎昏厥过去。
“不会的,不会的,不会的。”李志强连喊三声,摇着头将信扔在了一边。她不相信丈夫已死,她要等丈夫回来。
之后,李志强回到了家乡养胎,于第二年正月二十七日生下了一个男孩。看着与丈夫样貌极其相似的儿子,李志强被重新点起了希望。

陈毅安写给李志强的信
由于经济压力,李志强将孩子托付给婆母看管,然后独自一人来到长沙谋事。然而在当时的环境下,找一份体面的工作简直难如登天,何况她还是一介女子。
因此,李志强连续在长沙流浪了一个多月,仍没有找到工作。就当她准备放弃时,恰逢遇到湖南省长途电话局招考,她顺利考取,待稳定后就将婆母和孩子都接到长沙居住,三人靠着她一个人的工资艰难生活。
其间,李志强一刻也没有放弃打听陈毅安的下落,但由于她无法联系到党组织,始终未能成功。直到1937年,全国抗战开始后,她才向延安八路军指挥部写了一封挂号信,询问陈毅安的情况。
在等待回复的这段日子,李志强几乎吃不下睡不着,她多么希望组织能够给她带来好消息,告诉她陈毅安还好好地活着。可结果是,彭德怀亲自回信说:“毅安同志为革命奔走,不幸在一九三零年已阵亡……”

彭德怀致李志强的信
“噩耗传来,我五脏俱裂,痛哭不能成声。我年幼的孩子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可怕的事情,连忙拉着我的衣角喊:‘妈妈,妈妈,别哭!’”
后来,李志强在回忆文章中这样写道。
多年的期盼瞬间成空,李志强的心从高处一直掉到了谷底,最终还是儿子的哭声惊醒了她,使她意识到自己的使命还没有完成,她要将丈夫的唯一骨血养大,继承他的遗志。
54封信守了54年1939年,李志强向彭德怀写了一封信,请求到延安,彭德怀当即答应,并寄去200元作为路费。然而,由于一些原因,彭德怀的回信在路上耽搁了好几个月,直到第二年春天才到达李志强手中。

彭德怀
之后,长沙八路军办事处的主任徐特立向李志强指了一条去往延安的路,告诉她先乘车到桂林,到八路军办事处找到李克农,再由桂林搭汽车到重庆,找到新华日报的钱之光,然后再由重庆到达延安。
但李志强万万没有想到,她和儿子陈晃明还没有走出长沙,就被国民党特务抓进了监狱。原来,他们早已被国民党特务盯上。
被抓的第二天,特务们就手持长枪来到了李志强的家中,将家里翻了个底朝天,试图找到有价值的情报。可他们翻来覆去,也没能找到,于是气急败坏地将李志强送到了法庭上。
早已受陈毅安革命热情感染的李志强,自然无法被这小小的场面吓倒。站在法庭上,她勇敢揭露了他们表面上宣传“国共合作”,背地里却残害共产党人的两面三刀的行径。

李志强和陈晃明
李志强勇敢面对了恶势力,但也换来了失去自由的代价。她和年幼的儿子被关在不见天日的监狱中,只能靠互相鼓励等待光明的到来。好在不久,他们就迎来了逃跑的机会。
没过多长时间,日军连续进犯湖南,国民党只顾逃跑,再无精力看管监狱。趁此机会,李志强母子逃出了监狱,可此时长沙八路军办事处也已经封闭,徐特立离开了长沙,他们与党组织再次失去了联系。
无奈之下,李志强母子只能随湖南长途电话局向湘南撤退。之后,他们四处奔波,尽管生活异常艰难,但他们始终对延安充满着向往。
在1949年长沙解放,李志强母子联系到了党组织。在彭德怀的帮助下,他们来到了北京,李志强被调到北京电信局工作,儿子陈晃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彭德怀
终于,李志强母子的生活有了保障,不再像之前那样四处漂泊,但孤儿寡母总归辛苦,幸运的是他们受到了来自彭德怀、刘型、韩伟等众多革命者的无数关照。
据陈晃明的儿子陈正烈回忆,在他小的时候,父亲经常带着他到彭老总家中吃饭,而彭老总每次都会热情欢迎,与父亲促膝长谈,国家大事、家长里短。
有时候,陈晃明也会带着儿子到刘型家中,陈正烈回忆说:“在刘型爷爷家中,我更是被‘特殊照顾’,碗里的肉也比别人多。”
在长辈们的关爱下,陈晃明感受到了浓烈的父爱。他没有父亲,但在他眼里,彭德怀、刘型、韩伟就是他的父亲。

陈晃明和儿子陈正烈
1959年以后,彭德怀住进了吴家花园,境遇大不如前,几乎很少有人探望。在1960年7月的一天,陈晃明带着母亲、妻子和儿女顶着压力前去看望,当看到待他如亲生儿子的彭老总消瘦的样子,他们全家都落了泪。
之后,陈晃明一家经常到吴家花园拜访,同彭老总聊天、散心。可遗憾的是,他们终究没能够见到彭老总最后一面。
1965年,彭老总即将离开北京去往成都,陈晃明一家原本要前往送行,但考虑到那天送行会有很多中央首长,怕会妨碍,所以取消了计划。但他们不知道的是,彭老总那天一直在家等着他们。
之后的好几年,陈晃明一家只能收到关于彭老总零零散散的消息,直到1973年,彭老总侄女彭梅魁向周总理写了信,才知道他的近况很不好。

彭德怀和侄女
此时,彭老总已经病重无法下床,陈晃明一家想要前去探望,却始终不能,只能通过彭梅魁传递消息。
1974年11月,彭老总忽然病逝,陈晃明一家得知后马不停蹄地跑向医院,想要见彭老总最后一面。可他们依旧无法进入,只能站在停放遗体最近的地方默哀。
彭老总的离开对陈晃明打击很大,但他时时刻刻都记得彭老总对他的嘱咐,所以他从不曾落下学业,成家立业后更是一边专心研究科研报国,一边四方收集父亲烈士事迹资料。
“文革”期间,身边人都热衷于搞运动,只有他忙着研究计算机,他认为科研报国才是自己的本分,不能浪费一分一秒。

陈晃明
若遇到困难,陈晃明就拿出父亲给母亲写的54封信,那是他动力的来源。后来,他又将这54封信传给了儿子、女儿,嘱咐他们不要忘记先辈的功绩。
说起这54封信,陈晃明便十分佩服自己的母亲,因为自从父亲牺牲后,母亲就独自扛起了整个家庭的重担,守着这54封信度过了54年。
1983年,陈晃明含泪送走了79岁高龄的老母亲,并按照母亲生前遗愿,将她与父亲陈毅安的骨灰合葬于井冈山龙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