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事专家:北约如果与中俄发生冲突,将在10年内被去军事化

传鉴趣事 2025-01-10 21:57:18

随着现在世界格局越发紧张,有关“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和中俄如果发生冲突究竟会谁胜谁负”的话题讨论度越来越高。

而对于答案,大多数人都认为有着美国这个世界第一强国的北约应该是稍胜一筹。

可让谁都没想到的是,美国军事专家威廉·施莱佛在互联网上却发表了一个让人目瞪口呆的猜测:

如果北约和中俄发生冲突,那么北约将在10年内被去军事化...

那么,这到底是真是假?美国专家又为何会这么说?

北约不能忽视的隐忧

北约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军事联盟,在冷战结束后一直保持着强大的军事优势。

可近年来,这个由30个成员国组成的联盟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威廉·施莱佛的预测虽然看似大胆,但实际上反映了北约目前面临的严峻现实。

他直言:北约将耗尽所有类型的导弹库存,并且会损失数十艘大型战舰和数百架最先进的飞机。还是在一个月内。但这看似荒谬的判断也是有一定的依据的。

这先是因为北约内部的结构性问题。

虽然成员国数量众多,但真正具备现代化军工生产能力的国家却寥寥无几。

除了美国之外,大多数欧洲国家的军工产业已经萎缩,很多关键技术和零部件都依赖进口。

这种状况在乌克兰危机中暴露无遗,无论是出兵库尔斯克,还是针对俄罗斯特定个人目标的袭击行动,北约各国都基本上不愿意再提供援助了。

主要还是因为他们本身军事储备都已经自顾不暇了。

装备更新换代速度更是一大挑战。

除了少数几个主要成员国外,大多数北约国家的军事装备都相对陈旧。

波兰、罗马尼亚等东欧国家的主力装备仍然是冷战时期的产物,一个手就能数过来的艘德制斯拉扎克级护卫舰和基洛级潜艇显然是不能跟现代化军事装备抗衡的。

即便是经济实力较强的德国,其军队装备的现代化程度也备受质疑。

据德国媒体报道,德军的许多装备常年处于维修状态,实际可用率较低。

更为严重的是北约的指挥协调机制问题。

作为一个多国联盟,北约在面对突发军事冲突时往往难以快速形成统一决策。

因为美国领导角色的动摇和对外政策不确定性升高,北约内部出现一系列紧张和分歧,尤其是欧洲成员缺乏内部战略协调,以至于法国总统马克龙多次抛出北约“脑死亡”的观点。

这种情况下,北约要维持其全球军事存在的能力将变得越来越困难。

这些深层次问题的存在,让施莱佛的预测显得并非完全不可能。

特别是在面对中俄这样的强大对手时,北约的这些结构性弱点可能会被放大,最终导致其军事实力的严重削弱。

海空力量的角逐

传统观念中,北约特别是美国在海空军事力量上具有压倒性优势。

美国拥有11艘核动力航母,其中福特级航母的排水量超过10万吨,采用了先进的电磁弹射技术。

在空军方面,F-22猛禽战斗机和B-2幽灵轰炸机长期以来都是美国军事优势的象征。

但近年来的发展态势正在改变这一格局。

中国海军的发展速度令世界瞩目。

歼-20作为中国第一款五代机,其性能已经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

而最近亮相的两款六代机更是在科技领域实现了新的突破。

这两款战机采用了全新的气动布局,三发发动机的设计更是显示出强大的推力优势。

虽然具体性能参数尚未公布,但从美国五角大楼的紧张反应来看,这些新型战机的出现已经对美国的空中优势构成了挑战。

俄罗斯虽然在常规海军力量上相对薄弱,但其潜艇部队仍然是世界顶级水平。

"北风之神"级核潜艇配备了"布拉瓦"潜射导弹,射程超过8000公里,可携带多个核弹头,这种深海威慑力量让北约的反潜系统面临巨大挑战。

更值得注意的是,去年12月美国国防部首次承认中国海军的规模已经超越美国。

这不仅体现在数量上,在质量上中国的发展同样令人印象深刻。

055型驱逐舰的作战性能已经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其防空、反潜、反舰能力的综合性让它能单独作战,还能担任航母编队的核心护航舰艇。

还不止这些,中俄两国在军事技术上的合作也在不断加深。

双方在发动机、雷达、导弹等领域的技术交流,使得两国能够优势互补,共同应对北约的军事压力。

这种合作不仅体现在装备研发上,在联合军演等实战训练中也展现出越来越高的协同作战能力。

这些变化都说明,北约在海空军事力量上的传统优势正在被逐步削弱。

施莱佛预测的"一个月内损失数十艘大型战舰和数百架最先进的飞机"虽然听起来夸张,但确实反映了当前军事力量对比的深刻变化。

美国专家的话在理

在一场可能的大规模冲突中,工业生产能力和持续作战能力往往是决定最终胜负的关键因素。

这也是施莱佛预测北约将在10年内被去军事化的重要依据之一。

从目前的发展态势来看,这种担忧确实存在其合理性。

先看军工生产能力的对比。

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它强大的工业体系不仅体现在民用领域,在军工生产上同样具备显著优势,看新出炉的24年工业产值排行就很明显了,这完全是碾压级别的。

以造船业为例,中国的军用造船能力已经远超美国。

在2023年,中国仅055型驱逐舰的建造速度就达到了每年3-4艘,而美国的伯克级驱逐舰年产量仅为1-2艘。

这种产能差距在持久战中将产生决定性影响。

俄罗斯虽然整体工业实力不及中国,但在某些关键军工领域仍保持着独特优势。

例如在发动机制造、火炮生产等传统优势领域,俄罗斯依然保持着较强的生产能力。

特别是在导弹发动机、火箭发动机等高科技领域,俄罗斯的技术储备和生产能力仍然处于世界前列。

相比之下,北约的军工生产体系却面临着严重问题。

除了美国之外,大多数北约国家的军工企业都经历了不同程度的萎缩。

即便是美国,军工生产的效率也受到多种因素制约。

例如,由于环保标准、劳工法规等原因,美国的军工生产成本远高于对手。

更重要的是,许多关键零部件依赖全球供应链,一旦发生冲突,这些供应链很可能会中断。

原材料供应问题同样值得重视。

中国在稀土等战略物资上具有明显优势,这些材料对现代武器装备的生产至关重要。

而北约国家在这些关键原材料上大多依赖进口,这种依赖性在战时可能成为致命弱点。

近年来虽然美国等国家试图建立原材料供应的替代渠道,但短期内难以改变这种局面。

结语

分析完发现,施莱佛的预测虽然听起来令人震惊,但确实反映了当前国际军事格局的深刻变化。

北约虽然仍然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联盟,但其优势正在逐步减弱。

特别是在面对中俄这样拥有强大综合国力和现代化军事体系的对手时,北约的各种结构性问题可能会被不断放大。

参考资料:

0 阅读:12

传鉴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