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翫:“俱藏以供玩”的生活美学

山竹评情感故事 2025-04-10 13:22:36

伟大的作家、诗人王尔德曾说过:“生活与艺术最终结合”。

“生活美学”是在中西方近十年来同时兴起的美学新潮,它本身就是生活与审美交织的产物。早在我国17世纪的晚明时期,文震亨在其所著的《长物志》中,论及了水石花木、清供字画、家具器玩等生活之物二百六十余件,无不体现出一种东方式的生活情趣,为我们当代人提供了一种生活美学的样态。

这种“生活美学”在于借助“物”来装点和营造一种审美化、艺术化的日常生活情境。有的生活之物达到了实用与审美、功能与装饰的统一,有的则褪去了使用功能而单纯体现在赏玩价值。有的是人造之物,如各式家具;有的则是基于自然物上的人工改造,如瓶花和盆景。凡此种种,都能够满足世人消闲遣兴、怡情养性和表达生活趣味的精神需要。

将各路清供画玩转化为生活之物集于一宅之内,离不开收藏。收藏是赏玩、品鉴得以展开的基础和前提。宋、元以降,官方、私人艺术品收藏风尚兴盛,一些独具“文人化”的主题集会,反映着此间文人鉴藏活动在雅意娱乐之中的现实,探究其历史可谓渊源不浅。例如,北宋苏轼、米芾等云集“西园”时展玩古器、研索书画;元代顾瑛的“玉山雅集”上众人一览顾氏的珍藏秘器。

对于特定形制的古玉、铜杂、瓷器笔格,文震亨曾言:“俱藏以供玩,不必置几研间”。“俱藏以供玩”并非“玩物丧志”,而是将玩物从审美的层面去考虑。因此玩物非但不丧志,而且可谓玩物得志,即在玩物中得到精神之给养,心绪之愉悦。“俱藏以供玩”不仅传达了一种玩物寄情的鉴藏哲学,同时,更成为凝结雅致文化的精神象征。

时至今日,随着中西文化的日益交融,品鉴视野的日趋开阔,构建生活美学的元素也逐渐多元化,不胜枚举。除了饱含中国传统特色的文房用具、书画、石、琴、茶具,还有异国情调的油彩绘画、雕塑、潮玩、醇酒。“供玩之物”不碍于时空、国别、形色、材质等等的外在约束,成为营构、润饰“生活”这一宏大“艺术品”的有机组成部分。

0 阅读:1

山竹评情感故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