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聚奎路过邓华辖区,邓:司令给你,我来做副的。李吓得匆忙离开

今人说古 2025-04-17 23:35:10

1946年12月,时任冀察热辽军区参谋长的李聚奎,接到东北局的指示,要他去东北工作。于是他立即收拾好东西,跟同样收到前往东北工作指示的黄欧东、易秀湘二人,踏上前往东北的旅程。

他们于12月底到达白城子。而白城子恰好属于吉辽军区辖区。他们一行受到吉辽军区司令邓华的热情欢迎。

尤其是对李聚奎,邓华跟他是自长征途中分开以来,十多年没碰过面的老战友了。久别重逢,二人都高兴极了。

因临近1947年元旦,邓华想请李聚奎三人留在白城子,让作为东道主的自己好好招待一二,共度这战争年月的佳节。

李聚奎等人也有些心动,毕竟马不停蹄地赶路赶了这么久,是该休息休息了,也不差这一两天的。

可是邓华突然说:“我要向上级提建议,把你留在我们这当司令,我就给你打下手做副司令吧。”

李聚奎听到这话后,相当感动之余,却跟同行的黄欧东、易秀湘说:“这里的主人太热情了,我们不能久留。”

黄、易二人还没想明白这是什么意思,就被李聚奎半催半帮下收拾完东西,离开白城子,坐上去齐齐哈尔的火车。

邓华热情也有错了吗?李聚奎为什么像被吓到了一样,十分匆忙地急着离开,不给邓华挽留的机会?

其实,这是李聚奎为人处事的哲学,邓华的让位使他想到“亲者疏”这句古代哲言。

恰恰是跟邓华太“亲”,所以李聚奎要这样做。那他们二人又具体多亲呢?

李聚奎跟邓华都是湖南人,其原生家庭却是一个天、一个地,邓华出身书香门第,从乡间私塾一路读到城市大学;而李聚奎则因家庭贫困,只读了两年私塾,从10岁开始就给家里干农活。

邓华参加了湘南起义,因文化程度高、27年入党的原因,一进红军就是师政治部组织干事,后随朱德、陈毅上井冈山。

李聚奎则先在旧部队工兵营待过一段时间,参加过北伐后,后随彭德怀参加平江起义,任红军一班长。他上井冈山,是1928年12月。

革命战争中,军事干部向来比政工干部升官升得快,邓华起点高,但李聚奎升得快。

邓华比李聚奎更早担任师级干部,先后担任红36师、红66师政委。李聚奎则先后任红8师、红7师、红9师师长。

1933年中央红军经过一番整编,李聚奎担任红一军团红一师师长(不是第一任),而邓华是红一师下辖三个团中的一个团政委。所以邓华也就成了李聚奎的下级、部下。

而且李聚奎这个红一军团师长,是得到彭德怀提名,朱德、周恩来和101认可的。

李聚奎指挥邓华作战的时间并不长,从红1师成立三个月后,到长征途中红一、四两大方面军会师,也就两年不到的时间。

李聚奎刚上任红1师师长,就率领红1师参加第五次反“围剿”战争。

在三甲嶂的阵地防御战中,李聚奎的指挥,让国民党军名将陈诚都为之折服感叹。这当然也让麾下的团政委邓华感到由衷钦佩。

在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中,李聚奎跟邓华同心协力、并肩作战,闯过一道道难关。

强渡乌江、攻占遵义、四渡赤水、强渡大渡河、占领芦山城等等,二人都在一起。

1936年年中,红一、红四两大方面军会师后,中央为加强两大方面军的联系,将李聚奎调任红四方面军红31军参谋长。

他跟邓华,就此分开了。之后的日子里,二人虽然都在陕北、都在八路军部队里,却一直没有碰上面,只是从别人口中听说彼此的事迹。

值得一提的是,邓华长征结束后也担任过红1师政委一职。

抗战时期,李聚奎主要在山西工作,邓华则是在晋察冀。

在东北见面,李聚奎跟邓华都感慨万分,时过境迁竟十多年了。

了解了邓华曾在李聚奎的指挥下战斗,也就明白邓华为什么会提出让李聚奎做司令,自己做副司令了。

而且邓华认为,有李聚奎在,吉辽军区的指挥肯定能更胜一层楼,对敌作战也会更加勇猛厉害。

虽说邓华提出的建议上级未必同意,但还是有同意的可能,李聚奎不想给邓华提出的机会。

李聚奎接受不了这样的事,所以选择匆忙离开。这样即便邓华马上提上去了,由于李聚奎已经离开,上级也不好命令其再回去。

“亲者疏”的意思就是,与亲近之人,反需保持适当的距离,以免因过近而生间隙。邓华可以这样说,但李聚奎绝对要想办法避免。否则两人的交情很可能付诸东流,甚至生恨。

2 阅读:1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