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中海上空的尖啸死神:Ju87斯图卡猎杀皇家舰队(下)

星辰与大海 2025-04-09 02:04:42

书接上期。本期将继续讲述德军Ju87斯图卡俯冲轰炸机在地中海与北非地区与英国皇家空军与皇家海军的战斗战史。

1月16日德军俯冲轰炸机部队对英国皇家海军光辉号航母的几次攻击都没有达到目的,德国也注意到给“斯图卡”飞机造成最大麻烦的还是英国战斗机,为此,下一步行动中德国决定改变一下战术,那就是先空袭马耳他岛上的哈尔法(Hal Far)和“卢卡”(Luqa)的机场,消灭英国战斗机力量,为“斯图卡”飞机下一步的行动铺平道路,德国的最终目的还是要炸毁英国“光辉”号航母。1月18日,两个“斯图卡”大队共计51架Ju87R飞机空袭了马耳他岛上的两个重要机场,这两个机场在空袭中严重受损。本来马耳他岛上的战斗机力量就不强,德国很容易就压制住了英国战斗机。

(上图)空袭任务结束后,德国侦察机再次返回瓦莱塔港进行战果评估拍照,“光辉”号航母所在的船坞腾起数公里高的黑色烟柱,照片上清楚可见。

第二天,德国“斯图卡”编队再次返回到格兰特港,目标仍然是“光辉”号航母。这一天的行动中,“斯图卡”飞机俯冲轰炸仍然没有直接命中“光辉”号航母,但有2枚重磅炸弹命中了航母侧舷处的船坞,巨大的爆炸冲击波将航母底部撕了一个大洞,“光辉”号航母进水后沉没。但是,别急,这是在船坞中沉没。这种湿船坞并不深,“光辉”号舰体进水后只向下沉了几米,整个军舰仍在水面之上,要是在海上,航母必沉无疑。

(上图)图中两枚SC 1000炸弹,可以与人做个比较,这么大的炸弹,地勤人员闲着没事无法将其作为桌子打牌了,因为人坐着时头部跟炸弹差不多等高了。图后是1架He 111轰炸机。

德国人有勇气和决心,英国人也很顽强,“光辉”号航母再次受伤后,英国人并没有放弃,船坞内的工程师和工人继续加班加点修理受损航母,结果仅仅用了四天时间“光辉”号航母就又恢复了航行能力(英国人最大的要求就是这个)。1月23日晚,“光辉”号航母偷偷地离开船坞向海上驶去,目的地是埃及的亚历山大港。1月25日,“光辉”号航母胜利地抵达目的地,随后,这艘航母驶向美国接受为期一年的大修。

(上图)1000公斤的SC1000炸弹体积和重量都较大,挂弹十分不易。图中显示的是苏联战场的1架Ju 87D在装弹,这么重的炸弹肯定会对“斯图卡”飞机的操作性能有较大的影响。

Ⅰ/St.G 1大队和Ⅰ/St.G 2大队没能最终消除“光辉”号航母这个心腹大患,但自从部署到意大利以来采取的军事行动中“斯图卡”部队的损失并不太大,1月10日的行动中德国损失3架Ju 87R飞机,在空袭马耳他的几次行动中只损失4架,这是有记录的数据,英国方面公布的损失数据远远大于德国的统计。在马耳他的攻击舰船和空袭岛上目标的行动再次证明空中力量的重要性,1架仅有几吨重的飞机可以将排水量达万吨的战列舰送入海底。另一个重要教训值得德国和英国总结和吸取,那就是海上力量如果没有战斗机护航是十分危险的,为此,在随后的两年里,英国皇家海军极少冒险派遣比巡洋舰大的舰船通过西西里海峡。

(上图)遭到轰炸的马耳他岛上卢卡机场,炸弹在跑道交会点,停机坪和飞控塔台爆炸。这是德国侦察机拍摄的战果评估照片。

英国“光辉”号航母离开马耳他并不意味着这儿的战事就平息了,德国“斯图卡”部队也没有撤出战斗,马耳他仍驻有英国皇家海军舰队,在意大利海军几乎全部覆灭后,英国皇家海军在地中海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它仍控制着整个地中海的航运,轴心国所依赖的海上航运与北非形成的纽带随时会被英国皇家海军切断。在英国航母离开后的下一阶段战斗开始前,德国和意大利抓紧制定新的军事行动战略,英国皇家海军也在总结1月10日以来的海上战斗,双方三个国家共同的看法就是少动用海军,多使用航空力量。德国在地中海的战略总目标就是消灭马耳他的英国所有军事力量,战术原则就是通过空袭让马耳他的英国军队投降。

在下一阶段战斗中,德国两个“斯图卡”大队仍然参与其中,但是,作为一种精确俯冲轰炸手段,这个阶段的大部分空中行动主要是消灭马耳他的有生力量和军事设施,因此“斯图卡”飞机参与的战斗短暂而且作战架次也不多。英国“光辉”号航母离开马耳他仅一个星期后,豪兹尔上尉率领他的Ⅰ/St.G 1大队穿过地中海被调往利比亚以支援轴心国在北非的地面部队。两个星期后,恩尼塞拉斯少校也被调往利比亚。

“斯图卡”飞机沉寂了几个月后再次在地中海地区显示威力,这一地区“斯图卡”的型号主要是Ju87B和Ju 87R。

取代特拉帕尼基地这两个“斯图卡”大队的是St.G1联队剩余的仍驻扎在法国无所事事的两个大队,他们接到调令后准备的时间非常短,驻扎法国圣波尔的Ⅲ/St.G 1大队转移部署比较麻烦一些,这个大队装备了很多缴获的英国陆军车辆,在通过铁路向意大利运输的过程中,很多英国车辆由于过高无法通过阿尔卑斯山隧道,即使是去掉车轮也还是高出12厘米。解决的办法就是将卡车顶用乙炔切掉15厘米,抵达目的地后再重新焊上。2月19日清晨,Ⅲ/St.G 1大队指控官荷尔马特·马尔科上尉率领本大队30架Ju87飞机开始起程,“斯图卡”飞机编队先向南途经法国梅斯,再向东转道德国慕尼黑,之后向南进入意大利。

陆地运输并没什么意外,空中运输却并不那么顺利,“斯图卡”大队2架Ju 52运输机从慕尼黑起飞后由于气候恶劣撞到了山上,另1架Ju 52飞机可谓九死一生,这架飞机在勃伦纳山口刮到了高压电线,飞机最后成功迫降。所幸因斯布鲁克的电力公司注意到了德国飞机要从横跨勃伦纳山口的高压线处经过,这个公司提前关闭了电源。“斯图卡”编队也有麻烦,1架Ju87飞机由于发动机故障不得不在意大利南部迫降,迫降未能成功,飞行员丧生。另1架Ju 87飞机在飞越群山时也遇到相同的问题,这位技艺高超的德国飞行员竟然驾驶飞机在小山边的一个很小的台阶平地上迫降成功,这么高难度的迫降成功了,但要想把这架飞机从山腰上运下来却颇费周折,地勤人员怨声载道,叫骂不停,最后把飞机拆解才运下山去。

德国和意大利空军联合空袭马耳他,炸弹爆炸地点也是一个港口。

“斯图卡”编队和运输机编队一路上遇到的都是恶劣气候条件,能见度非常低,飞行的危险性也高,好在最后于2月23日德国飞机抵达了西西里岛的特拉帕尼机场,编队没有再发生危险事故。抵达机场的第二天,天空突然放晴,这些德国飞行员终于看到了明亮蔚蓝的地中海天空,不仅如此,这些人还有幸看到了机场北部750米高度上出现的海巿蜃楼。

安东·凯尔上尉率领的Ⅱ/St.G 1大队很快也抵达特拉帕尼机场,德国“斯图卡”大队全部到齐后很快就明白了为什么这么急冲冲地被调往意大利,此时的德国和意大利正在计划组成联合打击力量攻占马耳他岛,空中行动也由双方联合组织,“斯图卡”飞机在这次行动中的主要任务就是轰炸英国皇家海军地中海舰队、阻止英国舰船袭击轴心国运输船队。但是,出于各种原因,德国和意大利放弃了这个作战计划(一年后,攻击马耳他作战计划再次准备实施,作战代号为“赫拉克勒斯”(Herkules),但最终这个计划也未能实施),但“斯图卡”在空袭马耳他的空中行动中仍然有用武之地,那就是利用精确的俯冲轰炸空袭岛上高价值目标,特别是空袭机场。

(上图)马耳他岛并不大,军事力量也不如此前的其他地区,但德国始终未将其占领,这主要是战略上的考虑,如果德国真想攻占该岛的话应该不存在多大难题。

1941年2月26日,Ⅰ/St.G 1大队指控官荷尔马特·马尔科上尉率领“斯图卡”编队从科米索(Comiso,西西里岛最南端)机场起飞,执行首次在马耳他上空的作战任务,为“斯图卡”编队护航的是JG26联队的Bf 109战斗机。在执行任务前,每个“斯图卡”飞行员都认真研究了他们的目标——马耳他首都瓦莱塔西南4公里处的卢卡机场、每名飞行员都被分配一个目标,即卢卡机场的防冲击波掩体( Blast pen) 。二战期间,英国机场通常都有这种掩体,掩体长46—58米,深度(前后)为24米,掩体为“E”字形,每个掩体可以容纳2架战斗机。德国飞行员就是选择这种掩体作为目标,当然掩体内一定要有飞机在的时候轰炸效果才最佳。

图为防冲击波掩体,一个掩体可以容纳2架飞机。

马耳他岛上对德意两国军事行动威胁最大的是英国战斗机和地面防空炮火、“斯图卡”编队就是要首先消灭威胁最大的战斗机,就像此前英国战役第二阶段的战略——把英国战斗机消灭在机场地面上。地面防空炮火也是需要着重考虑的威胁,1月的战斗中,马耳他岛的防空炮火经过数次打击后火力仍然不减。在瓦莱塔周围,英国防空炮火星环形部署,任何方向进入的飞机都会遭受到打击。为了减少损失,德国“斯图卡”编队采用纵列攻击队形,这种队形的另一个好处是可以让飞行员锁定和辨别自己的目标。

随着马尔科上尉一声令下,“斯图卡”飞机一架一架地进入攻击位置,随后以70”-80°角俯冲向下。马尔科上尉的目标在卢卡机场最东头,在俯冲到450米预定高度,他的座机投下了炸弹,随后他改出俯冲状态。尽管各种口径的高炮一起对着他射击,他还是在飞机改出俯冲状态后准备用机翼上的机枪射击机场跑道另一侧的一个目标。在飞过跑道中间位置时,他的机头稍微朝下,飞行高度为200米,这时他突然听到右侧机翼发出一声刺耳的声响,随之座机突然转向右侧,马尔科上尉意识到右侧机翼被地面高炮命中,他立即猛拉操纵杆到腹部以平衡座机,飞机立即向左急转。此时他清楚地看到右侧机翼中部被高炮命中后气流已经将伤口撕成一个大洞,因此右侧机翼的阻力非常大,座机已经很难控制。

马尔科是Ⅲ/St.G1大队上尉指挥官。

更糟糕的是,座机根本不听使唤直对着机场一座大型机库飞去,飞机离地面只有4-5米。绝望中,马尔科上尉一边平衡飞机的尾重一边加大油门,随着距离越来越近,机库在他的眼中越来越大,由于正对着机库正面,他可以十分清晰地看到所有细节:机库的大门开着,里面有3架可能正在修理的飞机。几乎绝望的马尔科上尉甚至想到他会跟英国3架飞机一起到另一个世界,他感到无望时倒更加镇静,他最后努力一次将操纵杆猛地拉向他左侧。没想到座机竟然有了反应,最后一刻,Ju 87飞机从机库顶部擦肩而过,惊出一身冷汗的马尔科还没来得及感谢上帝就发现在他前面是一座布满电线杆的小山,见识过阿尔卑斯山,所谓的小山就称其是个土包也不为过,但是在马尔科的心中它就是一座珠穆朗玛峰。

上帝已经救过马尔科上尉一次,还会救第二次吗?马尔科一定在后悔刚才没向上帝道一声“谢谢”,但是、上帝确实有肚量,没计较这些又一次救了他。马尔科的座机从两个电线杆之间穿过,起落架还不忘捎走一段电线。越过小山后Ju 87飞机进入一个山洼,向南就是海岸和宽阔的海面。这是一段令马尔科上尉永远难忘的经历,因为故事的惊险章节还没过去,就在他感到生活无限美好的时候,后座机枪手弗里兹·宝迪斯切大叫“‘飓风’战斗机进入后面射击位置”,马尔科在全身心地控制飞机,其他的什么也做不了,能稳住飞机就不错了,其他的听天由命吧,他异常平静地命令弗里兹“把它击落,弗里兹”。

马尔科的座机机翼已经被打烂,襟翼倒完好无损,他九死一生地安全返回了基地,真是命大。

“斯图卡”飞机只有1挺后射机枪,英国“飓风”战斗机有8挺机枪回应,要说人倒毒喝凉水都塞牙,弗里兹只扣动扳机射出几发子弹机枪就卡了壳。轮到英国“想风”战斗机8挺机枪显示威力了,8挺机枪的火力密度真不一般,当即“斯图卡”飞机两侧机翼就又多了几个小弹孔。一轮攻击后,“飓风”绕了一个圈返回准备再发起·轮攻击,Ju 87的后座弗里兹还在焦头烂额地排除机枪故障,心急火燎的他一面修理机枪一面注视着“飓风”的一举一动。突然,他眉头舒展,激情洋溢地为马尔科做起了现场直播。原来,就是英国“飓风”准备发起第二轮攻击时,他看到“飓风”战斗机远处1架Bf 109战斗机转弯后正在向其靠近,随后Bf 109战斗机开火,“硬风”战斗机中弹起火并在“斯图卡”飞机的后面坠入海中。

击落英国“飓风”战斗机的是为“斯图卡”编队护航的JG26联队乔基姆·芒切伯格(Joachim Muncheberg)中尉,他是一位杰出的德国王牌。“想风”战斗机飞行员是皇家空军第261中队的埃里克·泰勒(F.EricTaylor)空军中尉,他曾获得过“杰出飞行十字勋章”。当时,马耳他驻地他是击落敌机最多的飞行员,共击落过7架敌机。

(上图)图为意大利空军第239a中队的2架Ju 87B飞机,意大利的“斯图卡”飞机也参与了轰炸马耳他岛和英国护航舰队的作战任务,但其战果乏善可陈。

再回到马尔科上尉这儿来,他的故事还没结束呢,几道考验还在等着他。从马耳他返回科米索机场是100多公里的路程,这道考验是马尔科座机被击中以来最小的一个,而最后一道考验就是着陆。在返回的途中,马尔科就在检查飞机的控制性能,研究如何操作才能稳住飞机,几次尝试他发现座机要保持平衡就得在发动机满功率运转状态下,换句话说Ju 87飞机必须保持一定的高速度(很大的速度,比巡航速度要高),速度减少一点都不行,他曾尝试过,如果速度降低哪怕是一点点飞机就会向右侧倾斜,破损的右侧机翼阻力大,升力小,特别容易造成左侧机翼上翘,必须保持一定的高速度才能克服这种不平衡力矩。

这同样意味着马尔科机组必须高速着陆,这也是有相当大的风险的,好在科米索机场非常大,可以满足高速着陆要求。当“斯图卡”飞机抵达跑道边缘时,马尔科一边让弗里兹虔诚地向上帝祈祷一边切断发动机油门,关闭发动机点火开关。跟他之前的预计一样,由于右侧机翼升力比左侧的小,右侧起落架先触地而且它承受的力更大一些,幸运的是起落架足够坚固并没有散架。当左侧起落架也触地后飞机才平衡一些,滑行超过2/3跑道长度时,马尔科开始打开减速板减速,他先是很柔和地打开减速板、然后再将减速板打开到最大角度。最后,这架倒霉又幸运的“斯图卡”飞机在跑道尽头还差20米的地方停了下来。这架Ju 87飞机能飞回来最关键的因素是发动机和起落架完好无损。

(上图)明显这是1架Ju87R后座机枪手或随军记者拍摄的另一架Ju 87R飞机低空飞行。从后面那架飞机的炸弹挂架判断这两架飞机在返航。

事实上,随后的检查发现,除了高炮炸出的大洞外,这架“斯图卡”飞机两侧机翼上共有不少于184个弹孔,飞机能飞回来真是万幸。但是,其他的“斯图卡”飞机就没这么走运了,1架Ju 87飞机被击落坠入海中,机组乘员成了战俘。凯尔上尉率领的Ⅱ/St.G 1大队“斯图卡”编队在这天的行动中损失了3架飞机,这是自1月19日空袭“光辉”号航母战斗开始以来“斯图卡”部队最严重的损失。参加当天行动的两个“斯图卡”大队还有一些飞机被击伤,一些机组乘员受伤。

随后几周的空袭马耳他的行动完全由Ⅱ/St.G 1大队和Ⅲ/St.G 1大队执行,这两个大队此前不久已经重新归属本联队指挥(上文提到过,这两个大队之前受St.G 3联队指挥)。在这个阶段的空袭行动中、“斯图卡”部队的损失非常小,但持续不断的高强度作战让飞机的磨损大大增加。在3月5日空袭哈尔法机场的行动中,他们却遇到了新的问题。

穿戴好飞行用具后准备登机出发。从近处这架飞机发动机散热器排气口罩判断这是Ju 87B-2或Ju87R-2型飞机。

当天的联合行动中,计划“斯图卡”飞机打头阵、10分钟后Ju 88高空轰炸机再进行轰炸,但是由于时间计算错误,两个飞机编队同时抵达了目标空域,当“斯图卡”飞机准备俯冲投弹时却发现Ju 88飞机已经在其上方组成了轰炸队形。“斯图卡”飞机俯冲轰炸时一般要先向上爬升到足够高度再俯冲向下,Ju 88轰炸机正好挡住了Ju87爬升的航线,结果这次战斗中“斯图卡”飞机并没有给敌人造成什么损失(Ju 88取得了一些战果),相反行动中2架“斯图卡”被击落。当天的失败完全归咎于作战谋划人员。

4月9日,St.G 1联队的2个中队Ju 87R远程飞机被调往北非,这是一个临时部署措施,5月初,这2个中队飞机就又返回了特拉帕尼基地。在Ju87R飞机不在的日子里,II/st.G 1大队的Ju 87B飞机仍然在执行轰炸马耳他的作战任务,这些作战任务零星分散,有时是夜间行动,有时是白天行动。

到目前为止,第一阶段空袭马耳他的行动暂告一段落,德国的空中行动已经完全停止。但是,5月上旬,德国情报获知盟军有一个联合护航行动,这个行动计划内容是为马耳他输送战争物资,以及为英国陆军尼罗河军团运送坦克。行动从5月6日持续到5月12日。盟军的这个护航行动引起了德国和意大利空军的高度关注,德国方面决定让St.G 1联队的三个大队全部参战,谁知这次信心满满的行动却是虎头蛇尾。

5月8日,Ⅰ/St.G 1大队的28架“斯图卡”飞机(紧急部署到撒丁岛)对航行在马耳他西部代号为“虎”运输船队,包括5艘运载坦克的商船发起了攻击,但行动却没有取得任何战果。24小时后,Ⅱ/St.G 1大队和Ⅲ/St.G 1大队再次将打击重点放在了马耳他岛本身,在这些行动中,乌尔里希·亨兹中尉在攻击格兰特港外5公里处1艘航行在水面的英国潜艇时被英国“硬风”战斗机击落。

在英国护航舰队长达两个星期的行动中,“虎”运输船队5艘运输船中只有1艘在西西里海峡入口处因触水雷而沉没,其他4艘舰船在“伊丽莎白”号(Elizabeth)战列舰的护航下全部安全抵达目的地。就在这期间,St.G 1联队的最后1架“斯图卡”飞机撤离特拉帕尼基地,至此马耳他战场的空中行动暂告一段落,德国把下一步的注意力转移到地中海东部。

【感谢您的观看】

0 阅读:1

星辰与大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