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兆武:“中学”与“西学”之争,是一个伪命题!

中华神秘文化 2020-09-06 17:02:20

我们都知道,近代以来,有关“中学”与“西学”的争论,便成为中国思想界乃至全社会的一个焦点问题。

长期闭关锁国、自高自大的中华帝国,在被西方侵略者的坚船利炮轰开国门后,终于认识到了自己的落后,开始了向西方学习的进程。

从早期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后来的“师夷长技以自强”;从学习引进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到主张效仿它们的政治制度、文化教育等。

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尖锐激烈的旧学与新学、中学与西学之争。

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的张之洞,在前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主张维护中学的正统地位,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

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则主张不仅要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而且要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

从戊戌变法的失败,到辛亥革命的成功;从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文化,到五四运动时期,中学与西学的斗争达到了高潮,最终西学取得了胜利。

然而,这个胜利并不彻底,一直到解放前,仍有人赞成全盘西化,有人赞成坚守传统。

这样的争论,甚至一直持续到了今天。

对于这个问题,著名学者、思想文化史学家何兆武先生认为,中学与西学,只是历史上一种方便的习惯提法,不能绕离当时的语境,中学、西学的对立,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因为作为知识,‘学’有高低之分、精粗之分、真伪之分,但是无所谓中西之分。”

比如说:

几何学是希腊人的创造,代数学是阿拉伯人的贡献,但是我们没有任何理由说几何学是“希学”,代数学是“阿学”。

所以,徐光启学习利玛窦所传入的几何学,并没有遇到什么不可克服的困难。从此几何学就加入了中学的行列,直到今天,所有中国学生都在学几何学,而且学得很好。

同样,近代经济学诞生于英国,但不能说它是“英学”;近代人权理论鼎盛于法国,但不能说它就是“法学”。

仁义道德和三纲五常也并不只是“中学”。德国古典哲学家们就大谈特谈仁义道德,而西方中世纪的学者们也在大肆弘扬君权神授论,并在生活中推行男尊女卑的实践。

因此,何先生认为,所谓中学与西学之分,其实是当年旧中国在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它本身是一个思想误区,是一个伪问题。

他指出,近代化是一个全球性的潮流,如果一个国家或社会先有了什么东西,那么别的国家或社会也都会有。比如电灯电话,比如飞机大炮,你有了别人也会有。

科学和民主是一条共同的道路,只要一个国家走了,其他国家也要走。当然有的国家走得不顺利,走得慢一点,有的走得顺利,走得快一点,但总的方向、共同的道路是不可避免的。

不可否认,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这是客观存在,但这是第二位的;第一位的是大家的共性,近代化是一切民族的共同道路;从今天来看,则大家都生活在现代社会里,都要过现代化的生活,尽管各民族带有各自不同的特色。

所以,何先生不同意中学、西学的对立,反对继续在中西体用这类伪问题上纠缠不清。他指出:

“在近代化的行程上,是西方思想曾经领了先,这对于中国思想的发展既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遇。问题全在于我们怎样善于吸收和利用一切前人的成果,在近代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开创自己思想上的新局面。”

对此,你怎么看?

欢迎留言发表高见!

【如果你觉得不错,欢迎点赞和关注我们,码字不易,谢谢支持!】

0 阅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