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高中录取结果的那天晚上,我像例行公事一样拨通了家里的电话。
听筒里传来妈妈的声音,有些疲惫但透露着一丝期待:“成绩怎么样啊?”我如释重负地告诉她,我被理想中的大学录取了。
电话那头,是她难掩的笑意。
这愉快的消息刚过去几天,一个古怪的状况让我和妈妈陷入了另一番争议。
童年回忆:从亲密无间到冷漠疏离妈妈和姑姑之间有个不成文的斗争,已经持续了十三年。
彼时,我们还住在一个农村小院里,没有电灯,只能靠煤油灯过夜。
虽然生活条件艰苦,但那时的妈妈和姑姑关系亲密,有说不完的话题。
每次姑姑从城里回来,总会给我们带来一些礼物。
那时我还小,记得最清楚的是她送我的那套《十万个为什么》。
妈妈开玩笑说,书比自己还管用。
可惜好景不长,一场关于老宅基地的争吵彻底打破了两人的和谐。
姑姑从此再没来过我们家。
我时常想起那段充满欢声笑语的日子。
毕竟,那时的妈妈和姑姑就像一对亲姐妹,没有任何分歧。
家庭争端:那场突如其来的争吵矛盾的起点或许就是那年春节前。
老宅基地的归属问题引发了家族争端。
争论声在小院里回荡,像夏天的闪电,急促而刺耳。
妈妈和姑姑互不相让,成为了村里街谈巷议的对象。
“你在城里有自己的房子和生活,凭什么跟村里争地?”听妈妈火冒三丈地吼道。
姑姑也不甘示弱:“我爹分家时明明说得清楚,怎么现在却全归你们?”
自那以后,姑姑便再也没来过我们家。
她偶尔寄来的衣物和书本,妈妈也全部退了回去。
有时,我会在心底埋怨:为何姑姑和妈妈要因为这点事儿而互不理睬?
高考结束后,一天晚上我站在村口的小卖部,心跳如撞鹿般拨通了姑姑的电话。
自从这场纠纷发生后,我从未正面联络过她。
电话接通时,我也不知道有多少未尽之言要说。
“姑姑,我是小诚。”我尽量压抑住声音里的颤抖。
电话那头,姑姑显然也有些意外:小诚,真是你吗?
我就像一个久未归家的孩子,对姑姑分享了高考的成绩。
姑姑转来的一万块钱,让我在开心之余也感到焦虑,毕竟我知道妈妈一定会拒绝。
果不其然,告诉妈妈后,她坚持要我退回去,说不需要姑姑的“施舍”。
这一刻,我意识到,妈妈心中那道墙仍然牢固。
多年未解的结:两代人间的误解与和解事情的转折出现在高考成绩公布的那天,我如愿考上了理想中的大学。
姑姑知道消息后,提出要来庆祝一下。
那天,妈妈一早就开始忙活,准备了满满一桌菜肴。
我看到她切菜的手微微颤抖,但眼里却闪过一丝期待。
饭桌上的气氛一开始有些尴尬,但在姑姑尝到久违的红烧肉后,笑着说:“真没想到,这些年都没变。”妈妈也笑了,叹了一口气:“城里再好,也没有家里亲。”
饭后,姑姑给妈妈拿出一本陈旧的科学笔记,里面满是妈妈年轻时写的实验数据。
她们的谈话慢慢地触动了我,这些年的心结竟是因为对彼此未能实现的期待和误解。
通过姑姑和妈妈的谈话,我才终于明白,她们都对生活作出了自己的选择。
在那个年代,选择困难重重,而她们却用各自不同的方式证明了自己。
成长在她们的故事中,我发现再坚固的心墙也能被时间和爱化解。
结语:和好的时光如此看来,成长或许就是不断发现和修补那些曾被误解遮掩的裂痕。
家庭是复杂的网络,每个人都在试图找到自己的位置。
虽然我不可能消除过往的痛苦,却能从姑姑和妈妈的和解中,感受到来自家庭的温暖与力量。
我的高中之旅会有姑姑的祝福,妈妈的倔强也被温柔地化解。
我希望未来能走得更远,成为她们都能为之骄傲的人。
而两位倔强的女人在阴晴不定的日子里,也重新找回了失去的姐妹之情。
有时,我们以为抓住的只有自己的未来,但其实我们连同整个家庭也渐渐变得完整。
生活中所有的误会与和解,原来都在时间的长河中。
我们总会找到那个值得付出和坚守的初心。
不是给你做学费就是给你做路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