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早,客厅里就传来小明和他妈的争吵声。
刚吃完早餐,小明妈就发现小明居然穿着单薄的T恤,明明已经到了十一月。
她立刻摆出妈妈的姿态,道:“你快去把秋衣穿上,不然又感冒了。”小明愤愤地回嘴:“就不穿,不会感冒的!”于是,母子两人你来我往,谁也不让步。
这似乎不是第一次了。
小明的妈妈总认为自己是对的,凡事都要争个是非对错。
她也不明白,为什么儿子总是像个带刺的刺猬,一点都不听话。
“我是对的,你是错的”:家庭中的无声对抗在很多家庭中,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争执并不少见。
许多父母总觉得自己是成年人,有更多的生活经验,所以有“权利”纠正孩子的错误。
他们可能并不知道,这样的态度往往会在无形中造成家庭中的无声对抗,让孩子心生抵触。
小明的情况并不是个例。
很多家庭的“沟通”更像是一场争夺谁更正确的无形对决。
当父母总是认为自己的方式是绝对正确的,而忽略孩子的想法和感受时,孩子就容易竖起防御的尖刺,他们也许只是在寻找一种自我表达和独立的方式。
亲子关系中的“海格力斯效应”心理学中有个“海格力斯效应”,讲的是一个大力士因为情绪失控,结果自讨苦吃。
在亲子关系中,这一效应也不难见到。
当父母执着于不断纠正孩子的所谓错误时,反而可能适得其反。
前段时间,我的一位好友莉莉就分享过她的故事。
莉莉家的儿子玩起电子游戏来常常废寝忘食,她对此非常头疼。
于是,每次看到儿子玩得入迷时,她就忍不住上前训斥一番,希望孩子能有所改变。
每每都是大声争吵结束,她和儿子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僵。
莉莉的经历并不陌生。
与其说这是一种“管教”,倒不如说是一次次的挫败。
孩子的反叛往往不是故意为之,而是希望获得自己领域的一点掌控权。
从输赢到信任:教育的真正目标其实,教育不应是父母和孩子之间的角力场,而是一个共建信任的过程。
正如某位名人所言:“赢了”孩子的顺从并不是胜利,重要的是赢得他们的信任和认可。
曾经有个亲戚家的孩子,总是被父母以高标准要求。
而孩子为了达到标准努力学习,在一次次成绩优异后,父母依然不满意。
与其说在看似赢得教育的小胜中亲子关系更密切,不如说孩子心里多了一道未被理解的墙。
那么,如何让教育变得更有温度呢?
有时候,让步并不代表输掉面子,反而可以拉近彼此的距离。
当父母试着放下对错,与孩子以平等的姿态交流,或许能赢得更多的信任。
留白式沟通,给孩子一点空间记得前不久,与儿子相约看足球比赛。
那天下午,他因为没做完作业而不得不推迟了观赛计划。
本来我想着训斥几句让他长记性,但看到儿子沮丧的表情,我决定让他自己总结教训。
这次,我选择了用一种“留白”的方式处理问题。
在沟通中给孩子一些空间,意味着放下焦虑和担忧,让他们有机会自己去思考错误,以及如何改善。
而在这些沉默的时刻,往往也是理解和心灵的贴近之时。
对我来说,这种放手并不简单。
但也正是在这样的互动中,我看到了孩子身上悄然的变化。
他们的成长不仅体现在学业上,也在于性格的成熟与内心的强大。
在教育这场漫长旅程中,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赢得对错的胜利,而是通过温柔的方式去触碰孩子的心。
教育的最终目标,不应是实现父母的理想,而是让孩子成为一个独立而有爱的个体。
当我们学会在争执中找到合作共赢的办法时,那些铺天盖地的“对错”标签,都会随之褪色。
胜负心不是教育的代名词,真正“赢”的意思,是赢得孩子的心与信任。
当家庭充满合作的氛围时,孩子不再是竖起刺的“小刺猬”,而是一个愿意展示柔软肚皮的人。
让我们一起,为孩子塑造一个充满理解与信任的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