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淄作为齐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经过西周春秋数百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无比繁华的大都市。战国时期,齐国农业发展,科技进步,交通发达,商贾如云,社会繁荣,一派盛世气象,代表了一个时代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最高水平。

临淄是思想解放的文化中心和商贾云集的繁华都会,富足的生活为文化娱乐的繁荣提供了条件。临淄人既重视音乐的熏陶教化作用,也重视竞技类活动的健体强身价值,故其民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无所不能;而斗鸡、走犬、六博、蹋鞠等运动得以广泛开展。齐人又重技击,常“毂击”,好赛车马,其目的是在日常娱乐中培养竞技意识和战斗技能。

志高气扬
“志高气扬”语出《史记·苏秦列传》,指志气高昂而自得。战国时临淄已成为海岱之间一大都会,居民达数十万;因工兴商隆,家殷人足,故其民无不志气高扬。据史书载,好经术、矜功名,天性豁达,深沉多智,是齐人的主要特征。

战国陶俑
战国时期临淄地区大型墓葬中,曾多次发现陶通,数量较多但个体很小,高度大多在 10 厘米左右,形体抽象,工艺简练。20世纪90年代,两度临程战国墓葬出土大型陶角6件,单体高度均达 57 厘米左右,雕塑工艺精细遇真,面目清晰,大眼阔口;头顶有孔直通腹腔;上身着短衣,下着长裙,这两件为女舞俑,是目前齐地出土体量最大的战国陶俑。

天齐古酿
2009 年,临淄淄江花园生活区改造工程施工中发现多座战国墓,其中一座墓葬(M2)出土铜壶中有液体存留,液体呈墨绿色。经科学检验,该液体为两千年前的果酒。由于铜壶锈蚀,酒变为绿色,但酒液仍然清冽透明。该酒液的发现,为研究齐国酿酒工艺提供了重要材料。

匠人营国
匠人营建城邑。全城九里见方,每边设三门;门有三涂(一涂可容马车一辆,三涂即并排三辆)。城中主要的干道为“九经九纬”,即南北干道九条,东西干道九条。每条干道的宽度是九涂,容九辆马车并行,共宽七丈二尺(约 14.4 米)。在王宫的左边是祖庙,右边是社坛;前面是治事的官府,后面是交易的市场。市场和官府面积各一百步见方。

夯筑技术
考古发掘证明,夯筑技术至少已有 4500 年历史,多见于夯土墙与夯土台基。战国时期,夯土筑墙技术有所改进,多采用立板夹棍法,金属夯具已出现;夯层加厚,夯层表面有清晰的夯痕。
铺地砖
战国、汉代宫殿建筑材料,用于院落及房屋地面的装饰,多出土于齐故城宫城附近;有夹砂陶和泥质陶两类,花纹种类较多,有菱形纹、方格纹、云纹等,古朴典雅,反映了当时齐国都城建筑的豪华盛景。
齐瓦当
春秋战国时的齐瓦当,时代特征较明显,其纹饰由简单向复杂发展。常见纹饰可分为五大类,即树木双兽纹、树木双骑纹、树木禽鸟纹、树木双钩纹、树木双目纹。这些纹饰创意均以树木为母体,形成日常生活中生动的画面,使用在不同的建筑上,既有审美价值又有镇邪之意,是古代建筑遗存的珍贵资料。


战国时代列国都城布局发生了重要变化,其中以齐都临淄变化最为突出。郭城与宫城形制特殊,小城衔接在大城西南部,小城四周环绕的城壕与大城城壕、河流相互连接,形成贯串一体的防护系统。这种布局形制具有独创性,因此在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