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黄金时代。百家争鸣的时代风气与齐文化开放精神的结合,催生了稷下学宫这一文化奇迹的出现;而稷下学宫的发展繁荣又引领助推了百家争鸣的兴盛和昌隆。

稷下学宫的出现是百家争鸣时代的主要标志,它集政治、学术和教育功能于一体,是秦汉博士制度的滥觞,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有名可考的官办大学堂和社会科学院;它以海纳百川的气度,制定优厚的政策,吸引各国学者,汇聚各家学派,兼容各种观点,保证学术自由,取得了彪炳史册的文化成就,是中华乃至世界文明史上最绚丽夺目的文化景观。
稷下学生守则
《弟子职》是我国古代内容最全面,篇章最完整,记述最明晰,年代也最久远的学生守则。对弟子事师、受业、馔馈、洒扫、执烛、坐作、进退之礼皆有规范。

稷下学宫,始建于桓公(田午)之时,存续时间与田齐政权相始终,其滥觞、发展变化与国力盛衰同步:威宣盛世,达于鼎盛;湣王后期,国破中衰;襄王复国,稷下复兴;秦国灭齐,稷下遂亡。一百五十年间,数百千学者,先后云集稷下,演绎出中国文化史上最壮丽的文化奇观。
田齐桓公(田午)时代(公元前375-前357)
齐桓公田午是田齐的第二代国君。政权初立,人才匮乏,借鉴姜齐桓公设“啧室之议”的养士之法,在齐都临淄稷门之下建学宫,招学士,尊贤才,以巩固政权。因学宫设于齐都稷门之下,故称稷下学宫。

齐威王、宣王时期(公元前357-前301)
齐威王当政,励精图治,选贤任能、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国富兵精,“最强于诸侯”。稷下学宫也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阶段。齐宣王继位,雄心勃发,志在统一,为广揽人才,大办稷下学宫。“开第康庄之衢”,兴建“高门大屋”,授以“上大夫”之号,提供优厚待遇,吸引众多贤士汇集于此。稷下学宫达于顶峰。
齐湣王时期(公元前301-前284年)
湣王前期,乘威、宣富强基业,灭宋、伐燕、侵楚、攻魏、伐秦,与秦昭王并称东、西二帝,霸业达于顶峰。湣王后期独断专横,骄矜拒谏,学者纷纷离去,稷下已显衰败之迹。公元前 284 年,乐毅率五国联军攻齐,破临淄,下七十余城,湣王在莒被杀,稷下学宫衰停。

齐襄王时期(公元前279-前265)
公元279年,田单以火牛阵大破燕军,收复失地,襄王复国,还都临淄,兴利除弊,齐国中兴。并修复馆舍,恢复制度,重设封号,稷下学宫得以复兴。这时,“荀卿最为老师……三为祭酒”。
齐王建时期(公元前 265-前 221)
齐襄王死后,齐王建继位,其母君王后摄政,尚能继襄王之志,保持东方大国实力。齐王建后期,不修军备,闭国自守,政治混乱,国力衰微,稷下学宫逐渐衰敝,后随齐亡而终结。

多种功能集于一体
稷下学宫是百家争鸣时代体制创新的结晶,它实现了政治议事机构、学术研究争鸣场所和官办学堂多种社会功能的结合,为后代书院制度建设提供了最早的范本,产生了深远影响。世界著名的英国学者李约瑟就盛赞说:“在中国,书院的创始可追溯到很早的时期,其中最著名的是齐国首都的稷下书院。”
社会科学研究院
郭沫若先生认为:“这稷下之学的设置,似乎是一种研究院的性质,和一般的庠序学校不同。发展到能够以学术思想为自由研究的对象,这是社会的进步,不用说也就促进了学术思想的进步。”
高等大学堂
稷下学宫有专设讲堂,先生定期讲授,学生聚集听讲,时时“期会”于此。许多学者常带大量生徒,从者济济,长住稷下。知名学者如淳于髡、孟子等往往有弟子上百千人。

博士制度
学官做为一种官职制度最早形成于稷下学宫,齐宣王时封稷下先生为上大夫就是明证,秦汉博士制度是稷下之风的延续和发展。
稷下博士制度 开启秦汉博士制度
博士制度由汉经历魏晋隋元唐宋,一直到明清时的国子监博士,凡二千多年,真是源远流长,但溯其渊源,不能不追源于稷下。--钟肇鹏《秦汉博士制度源出稷下考》
就齐国的政治来说,博士官这个职位的设立,对中国历朝后世政治影响最大,齐国稷下先生实为秦朝博士制度的依据。--陈复《战国齐学术的特征与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