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游学:齐国都城临淄的宏大

豆豆评历史 2023-06-22 12:41:03

位于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的齐故城,原是周代齐国的都城,它历经 800 余年的发展,成为中国东方著名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据考古勘探与发掘可知,齐故城建设大概经历了西周、春秋、战国三个阶段,最终形成大、小城并存的城郭式布局。战国中晚期,临淄已是世界级大都市,居民多达七万户,人民殷富而志气高扬。至汉代,齐故城大部仍被沿用,居民逾十万户,市租达到千金,繁华程度甚至超过了当时的都城长安。

根据考古研究可知,临淄齐故城在作为齐都的 800 余年时间里,历经多次扩建。太公时之营丘,应为周王室设置在东夷腹心地区的据点。迨至春秋,管仲所实行的内政改革为临淄的城建带来新的面貌。而在春秋战国之际,田氏兴建小城,最早采用了大、小城衔接的布局。

商业都会

齐国自立国以来即重视商工之业。齐桓公时管仲改革“三其国伍其鄙”,明确划分“工、商之乡六”,此时经商者约占临淄城市总人口14%。战国时期的临淄城市规模空前扩大,工商业高度繁荣,临淄已发展成为闻名全国的政治中心和商业都会。据文献记载,临淄城内有许多商品交易的市场,称为“国之诸市”,最繁华的区域则是“庄岳之间”。

庄岳之间

“庄岳之间”语出《孟子·滕文公下》:“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庄”是临淄城内的六轨大道,“岳”是最大的市肆。庄岳之间是临淄人口密集、最为繁华的区域。

临淄齐故城排水系统比较正规、完备,可分四部分:其一,城外的护城河与天然河道连为一体,形成整体性的供、排水系统;其二,宫城内废水由排水管道排入宫廷外的明水沟,进而排出城外;其三,大城西北部和东北部各有一套排水设施。这些河道、沟渠形成齐故城内的排水网,有效解决了供、排水的相关问题,满足临淄城不同区域的需要。

临淄齐故城3号排水道涵

3号排水道涵位于大城西墙北段,今凤凰镇王青村界。该排水道涵东西向,用青石块垒砌构筑而成,总长 42 米、宽7-10.5米、深3米左右,由进水道、过水道和出水道三部分组成;它东接大城北部东西向排水沟,西通系水。因大城西北部是全城最低洼的地带,故3号排水道涵所属的排水系统承担着大城内大部分废水和积水的排泄。

小城宫殿建筑遗址

小城北部以宫殿建筑为主,西北部以桓公台为中心的宫殿建筑群范围较大,南北长约650 米,东西宽约 500 米,面积约33万平方米。“桓公台”是宫殿区南部的一处高台建筑基址,南北 70 米,东西 86 米,高 14 米。周围宫殿建筑遗迹密布,仅桓公台周围具有一定规模的大型夯土建筑基址就达9处。据考古勘探、试掘情况分析,桓公台及周围建筑基址应属于战国时期齐国主要宫殿建筑区。

5号宫殿遗址

1976年在发掘清理桓公台东北第5号建筑基址时,发现宫殿建筑遗迹分上下两层:上层为汉代宫殿建筑,有回廊、散水、石柱础等,天井等遗迹多为砖铺地面,并出土大量圆瓦当。下层有方形台状夯土基址,发现许多排列有序的大型石柱础,属于战国时期的遗迹。由此可知,该遗址本为战国时宫殿区,后为汉所沿用。

10号建筑遗址

位于小城东北部第 10号保护区内的大型宫殿建筑夯土基址为小城内 10 号宫殿建筑基址,占据小城东北部中心位置,俗称“金銮殿”,该处属于夯土高台建筑基址,中心地势较高,周围地势低洼并发现淤土和水浸现象,在功能上可能与桓公台宫殿建筑群有别,或与田齐设立的宗庙礼制建筑有关。

临淄城水系环绕,多台式建筑,城内现存夯土台基多处。郎家庄东周墓出土的漆器上,保留了目前仅见的齐故城房屋建筑形象。在齐故城出土的大量瓦当、铺地砖、正当沟等建筑构件,则从实物遗存的角度,为人们了解齐都临淄的房屋建筑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