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时期的齐国商贸,不仅通渔盐之利,而目植桑种麻,发展纺织业,齐国纺织品远销海
内外,有“冠带衣履天下”之称。

工商立国 商工之业
丰富的资源、发达的手工业传统以及便利的交通,是齐“以工商立。国”的保证。在齐国的自然资源中,以桑麻和鱼盐尤为突出,丝麻纺织、盐业贸易和渔业捕捞是齐国商业的重要内容。齐国的商贸往来频繁且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奠定了齐国滨海工商外向型的经济文化模式。

渔业发展
齐地有丰富的渔业资源,渔业与制盐、纺织一样,是齐国工商经济的重要支柱。齐地考古发现了众多的捕鱼工具,如鱼叉、鱼钩、网坠等,这是齐地渔业发展的重要证明。

西周齐国盐业遗址
2008年以来,在渤海沿岸发现了大量商代、西周、东周及宋元等不同时期的盐业遗址。截至目前,发现的制盐遗址已达700余处。2009年3月,山东寿光双王城水库盐业遗址的发掘被评为当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双王城水库制盐遗址群面积之广、规模之大、数量之多、分布之密集、保存之完好,在全国罕见,是一处完整体现古代制盐业风貌的遗址。

工商立国 渔盐之利
周初封土建国,太公姜尚受命镇抚东夷,遂以营丘为都。齐地地理位置重要,而沼泽遍地,土壤碱化,不适宜农作物生长。齐国地近渤海,鱼盐为其独擅之利。太公于是因地制宜,重点发展鱼盐交易、丝麻纺织等工商经济,“通商工之业”成为齐工商立国的国策。

齐国冶铁
在春秋时期,冶铁业开始形成。《叔夷钟》即铸有“铁徒四千”的铭文,而《管子·地数》记载:“山上有赭者,下有铁。”这是探矿技术的一种体现。齐都临淄是当时冶铁业较为发达的地区,齐故城内发现冶铁作坊二十余处,最大的约 40 万平方米。

鼓风器
从冶铜到冶铁的变化,主要是炉温的提升,鼓风器是提升炉温的重要工具。早期鼓风器称为“橐”,是用牛皮或马皮制成的皮囊,利用皮囊的胀缩来实现鼓风。橐是风箱的前身。鼓风器至迟发明于商、西周时,而战国时期已有橐龠(带有输风管的皮橐)。最初是单橐作业,操作情形表现在山东滕州出土的汉代冶铁画像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