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书法家中,待问楼主最喜欢的还是王羲之。王羲之,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现已无真迹存世,被称作“下真迹一等”的唐摹本因其是直接从原迹上钩摹下来的,即所谓的“双钩廓填本”或“摹拓本”,成了最为可信的依据而弥足珍贵。据启功先生考证,“可信为唐摹的,至多不过九件。”
现在最接近王羲之书迹原貌的,除了《兰亭序》等“双钩廓填本”或“摹拓本”,还有一种就是唐人集字本。集王羲之字最好、字数最多的是《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其次有僧大雅集《兴福寺碑》(亦称《半截碑》),但在待问楼主看来,仅次于《圣教序》的集字要数《集王羲之行书金刚经》,字口清晰,笔画呼应走势一目了然,而且字数最多,5000以上。
《金刚经》通篇讨论的是空的智慧。一般认为前半部说众生空,后半部说法空。经文开始,由号称佛陀十大弟子中“解空第一”的须菩提发问:当众生立定志向要达到无上圆满的佛陀觉智时,应该将发心的目标定在哪里?如果在实践过程中心不能安住,应该如何降伏?即如何使心灵平和地安住在终极关怀,如何在走向终极目标的过程中,对各种错误认识和患得患失心理进行克服?《金刚经》就是围绕佛陀对此问题的解答而展开的。
除了王羲之书集字本,保存王羲之书帖最好的法帖叫《万岁通天帖》,又名《王氏一门书翰》、或《王氏宝章集》,是王羲之后裔王方庆家物,内收王氏家族二十八人法书。现存《万岁通天帖》为摹本,包括王羲之、王荟、王徽之、王献之、王慈、王志等七人最十帖。此帖因武则天于万岁通天二年(公元697年)接受阁臣王方庆进献其先祖王羲之及诸子孙辈书翰真迹一事而名。当时,武则天将此帖在武成殿遍示群臣,又命弘文馆用双钩填墨法相摹,可谓隆重之极。临摹后将原本赐还王方庆。
此帖摹拓精妙,能传达出原墨迹的神貌。其中尤以王羲之的《姨母帖》、《初月帖》,王徽之的《二日帖》,王献之的《廿九日帖》,王僧虔的《太子舍人帖》等为最精。此卷在宋代已残缺不全,后又历经两次火灾:明代无锡华中甫真赏斋火灾、乾隆内府乾清宫大火。至今卷上尚有火烧痕迹。卷后有南宋岳珂、元代张雨、明代文徵明、董其昌等人题跋,俱称其钩摹精到。董其昌曾称此帖“奕奕生动,并其用墨之意一一备具,王氏家风漏泄殆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