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书法欣赏

天骄谈文化 2025-04-04 04:53:24

康有为(1858——1927)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后改更生,又号明夷、西山樵人、游存叟、天游化人,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中国晚清时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代表人物,他出生于封建官僚家庭,光绪五年(1879)开始接触西方文化。光绪十四年(1888),进京参加顺天乡试,借机第一次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后来又有“公车上书”,曾先后七次上书,后来成为保皇派的首领。清末著名书法家、书学理论家。《清史稿》有传。

他主攻北碑《石门铭》等帖,而幼学颜真卿的基础未废,结果无意中形成了碑帖融合的风格。于书主张尊碑卑唐,且能身体力行。其运笔结体大都从王远《石门铭》、《泰山经石峪金刚经》及《云峰山石刻》中来。

所著《广艺舟双楫》自评云:“吾执笔用(朱)九江先生法,为黎谢之正传;临碑用包慎伯(包世臣,清代书家,邓石如弟子,学书三十年,交天下能书之士,备得古人执笔运锋之奇,其法双钩悬腕,实指虚掌,逆入平出,峻落反收,而归于气满。一时称为包体,著有《艺舟双楫》等)法,慎伯问于顽伯(邓石如,清代书家)者;通张廉卿(张裕钊,清代书家,康有为评云:“其书高古浑穆,点画转折,皆绝痕迹,而意态逋峭特甚,其神韵皆晋宋人得意处,……吾得其书,审其落墨运笔,中锋必折,外墨必连,转必提顿,以方为圆;落必含蓄,以圆为方,故为锐笔而实留,故为涨墨而实洁,乃大悟笔法。”)之意而知下笔用墨,浸淫于南北朝,而知气韵胎格;惜吾眼有神,吾腕有鬼,不足以副之,若以暇日深至之,或可语于道乎?”

康有为论书方面的著作是《广艺舟双楫》,六卷。光绪十五年(1889)成书。共二十七篇:原书、尊碑、购碑、体变、分变、说分、本汉、传卫、宝南、备魏、取隋、卑唐、体系、导源、十家、十六宗、碑品、碑评、余论、执笔、缀法、学叙、述学、榜书、行草、干禄、论书绝句。大抵提倡碑版、攻击帖学,持论虽不免偏激,然于挽救时弊,此书亦大有功者。他继承和发展了阮元、包世臣以来的碑学理论,是晚清碑学发展的总结。更可贵的是,他匡正了阮元理论上南北书派论的失误,指出书可以分派,但南北不可分派。

康有为尊碑抑帖,力倡碑学,对碑学复兴贡献极大,影响了中国书坛近百年。他收藏和见识丰富,学养极深,交游极广,使他对书法艺术的认识远甚于常人,比同时代很多书法家也高出许多。但有时候也大言不惭,眼高手低,著名书法家白蕉曾讥笑康的书体为“烂草绳”,也有道理。

0 阅读:0

天骄谈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