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小伙伴的抱怨:
看好AI,AI也涨了,但买的AI基金收益并不如人意,怎么办?
看实际情况,
CPO(光模块)一骑绝尘,
人工智能指数虽然在2023年上半年有出色表现,但之后和电子行业整体拉的并不开。
除非重仓CPO,不然即使介入了AI,恐怕也很难取得好收益。
今天简单盘盘AI相关基金~

01
指数基金
有基金跟踪的人工智能指数主要是这5个:
人工智能(中证人工智能产业指数)、CS人工智(中证人工智能主题指数)、SHS人工智能50(中证沪港深人工智能50指数)、科创AI(上证科创板人工智能指数)、创业板人工智能。
比较这5个指数,
1)创业板人工智能(紫线)表现最好,已经超过了2023年上半年的高点,虽然整体波动比较大,但2023年以来的涨幅和费城半导体指数(黄线)相差无几。

2)人工智能(中证人工智能产业指数)、CS人工智(中证人工智能主题指数)、科创AI(上证科创板人工智能指数),这3个指数区别并不大,走势很接近,也都刚刚回到2023年上半年的高点。
3)SHS人工智能50(中证沪港深人工智能50指数)就弱了,始终落后,离2023年最高点还有距离。
为什么差异这么大呢?
看下重仓股2023年以来的表现(涨幅超过50%的股票已经标红处理),
虽然缺席了寒武纪,但创业板人工智能却是重仓股整体涨幅最明显的,前七大重仓股涨幅都超过50%。

之前介绍过这个指数,
https://mp.weixin.qq.com/s/1yrOCqCNbVLxgIt4E4M5qQ
从创业板上市公司中筛选和人工智能相关的股票,成分股在产业链上的分布相对均衡,上游的AI硬件、中游的AI软件、下游的AI应用都占到了30%以上的权重。

而且含“光”量异常高,光模块3大龙头:新易盛、中际旭创、天孚通信(江湖人称“易中天”)都在前十大重仓股中,2023年以来的涨幅都在400%以上。
就目前的AI指数基金格局来说,如果想配AI,创业板人工智能可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另外就是科创AI,目前寒武纪权重最高的基金。
跟踪这几个指数的基金如下:

02
主动基金
已经转向AI的基金经理主要是这几位:
(1)金梓才
金梓才管的几只基金都转向了人工智能,去年涨幅约50%。

以规模、收益都比较靠前的“财通成长优选”为例,
金梓才是2023年年中才转向人工智能的,错过了上半年的大涨,而且非常不巧,刚转向人工智能就碰到了大跌(红框)。
对比2024年的表现(蓝框),金梓才明显跑赢了人工智能指数,也略微跑赢了创业板人工智能指数,特别是在4-5月的回调行情中表现优异。

在财通基金的年度策略会上,金梓才说,本轮行主要是估值驱动,选要远期成长空间大的方向,看好光模块、数通PCB、AI芯片,也看好新消费方向的折扣零售。
看持仓,
生益电子、新易盛、中际旭创都是CPO(光模块)概念,金梓才把它们买成了绝对重仓,仓位约10%。

(2)王鹏
王鹏去年收益40%左右。

以“宏利新兴景气龙头”为例,
和金梓才前后脚,王鹏大概也是2023年年中介入的AI,刚进入就碰上了大跌。
之后,跑赢人工智能指数,但和创业板人工智能指数不相上下。

三季报中,王鹏说:
坚持“投资景气行业龙头,追求戴维斯双击”的方法,选择那些长期空间大、短期业绩好的公司。
看持仓,也重仓CPO(光模块)龙头,新易盛、中际旭创、天孚通信、生益电子的仓位都超过9%。

(3)莫海波
莫海波管的几只基金去年涨了30%+。

以万家新兴蓝筹为例,
莫海波介入AI的时机还要再在一些,大约是2023年3月份,但并不全是AI,还有部分种子、军工仓位。
之后,逐步加仓,基金走势和人工智能指数也越来越接近。
看2023年6月份后的表现,莫海波跑赢人工智能指数,和创业板人工智能指数相当。

2024年三季报中,莫海波说,看好AI、种子、创新药,仓位也主要集中在这3个方向。
AI方向,莫海波选了寒武纪、CPO(光模块)。
种子方向,选了大北农。
创新药方向,选了恒瑞医药、百济神州。

(4)刘元海
刘元海完整吃下了这波AI行情,2023年“东吴移动互联”大涨44.92%,2024年再涨32.4%。
把2023年和2024年的业绩合在一起看,不算重仓北交所的顾鑫峰,刘元海是排名第一的基金经理,在一众QDII基金环绕中显得异常“扎眼”。

但和指数对比,
刘元海也只是和“创业板人工智能指数”打了个平手...

持仓上,
刘元海也重仓光模块,以及应用端的消费电子。

(5)胡中原
估计很多人没想到,固收背景,擅长大类资产配置的胡中原竟然也重仓了AI。
而且眼光独到,前四大重仓股是中际旭创、新易盛、天孚通信、寒武纪。

而且还是紧急加仓,
2021年2季度到2023年4季度,“华商润丰”的股票仓位一直控制在40%上下,今年一季度加仓到88.26%,三季度加仓到92.61%。

再往前翻,
2023年1季度,胡中原把寒武纪买成了第二大重仓股。
2023年2季度,把天孚通信、中际旭创买进十大重仓股。
2023年4季度,把新易盛买进十大重仓股。
胡中原对AI的介入也很早,而且选股精准,只是因为整体仓位不够,以及还配置了其他行业才不显山不露水。
2024年加大仓位,以及增加对AI的配置后,基金跑赢了人工智能指数,但没跑赢创业板人工智能指数。

2024年3季报中,胡中原说:
在坚守未来发展前景良好行业(AI)的同时,也布局了中国核心资产,以及具有相对优势的石油和家电行业。

(6)张仲维
2023年11月,张仲维在景顺长城复出,管理“景顺长城优质成长”。
上任伊始也开始重仓AI,把中际旭创、新易盛买成了前两大重仓股。
看截至三季报的持仓,“易中天”+寒武纪+立讯精密(消费电子)+光伏(阳光电源)+锂电池(宁德时代),持仓也很鲜明,看好AI+新能源。
三季报中他说,看好AI大发展对AI芯片的拉动,也看好AI手机等带来的消费电子换机需求。

比较业绩,
2024年,张仲维也跑赢了人工智能指数,但没跑赢创业板人工智能指数。

03
总的比较下来,
1)单就过去两年的数据来讲,“创业板人工智能指数”是天花板,过去两年表现最好的AI主动基金也只是和它打了个平手。再把它和费城半导体指数对比,虽然波动大一些,但涨幅相差无几。指数里面选一个的话,这个比较合适。缺点是成分股里面不包含寒武纪,可以适当搭配些其他AI基金。
2)另外,这个指数当前只有ETF跟踪,还没有场外联接基金。场外的小伙伴可以考虑主动基金,上面介绍的几位基金经理,都跑赢了人工智能指数。
张仲维是科技成长风格,重仓AI的同时,还持有新能源龙头。
胡中原擅长大类资产配置,会择时,也会做行业轮动,2023年初就开始介入AI了,2024年还大幅提高股票仓位,增加对AI的配置,全年表现亮眼。
另外,重仓AI的同时,胡中原还配置了核心资产,以及偏价值的石油、家电行业。
金梓才、王鹏是行业轮动的高手,风格大开大合,两人都在2023年年中开始深度介入AI,但不凑巧,赶上了下半年的暴跌,拖累了2023年的收益。但两人都坚持了下来,在2024年表现优异,2024年上半年,收益前10的基金有6只是王鹏管理,他还拿下了上半年的冠军。2024年全年,收益前10的基金中有5只是金梓才管理,他是全年亚军。虽然逆风的时候跌幅大,但顺风的时候,两人真是锐不可当。
莫海波,可以说是“白月光”型的基金经理,长期业绩优异,2016-2022年连续7年跑赢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所以,当2023年初传出他重仓AI后,不少人破防了。
之后,他的AI仓位越来越重,也因此被拖累,2023年跑输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终结了连续7年不败的神话。
2024年,莫海波重仓光模块、寒武纪,基金涨了30%。同时,他也开始介入创新药方向。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