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一家200人左右的民营制造企业,去年在“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下,咬牙上了一套金蝶ERP系统。本以为能像宣传的那样——“提升效率、优化流程、降低成本”,结果现实却狠狠打了脸:系统与业务严重脱节,员工怨声载道,生产效率不升反降,甚至一度导致订单交付延误,客户投诉激增。
今天,我就以亲身经历,聊聊小公司到底该不该上ERP,以及我们踩过的那些坑。

ERP系统的逻辑是标准化、规范化,但小公司的业务往往是灵活多变的。
案例1:紧急订单被系统“卡死”以前,客户临时加单或修改需求,生产主管直接调整排产,车间立刻执行。但上了ERP后,任何变更都要走“销售→计划→生产→仓库”的完整流程,系统审批层层卡关,即使优化审批流也是电话追着审批人尽快审核通过。有一次,客户要求当天换料生产,结果系统流程硬是走了2天,生产线干等,最后不得不违约赔款。
案例2:仓库入库效率暴跌过去仓管员手写入库单,5分钟搞定。现在必须扫码、录入批次、效期、保质期、供应商信息等10多个字段,遇到网络卡顿或条码序列号错误,一单折腾半小时。月底盘点时,系统数据和实物库存还对不上,财务和仓库互相甩锅。
2. 数据录入繁琐,员工抵触,错误百出ERP要求数据完整、准确,但小公司流程弹性化,反复变更是常态(满足客户需求),往往与系统逻辑相悖,为了加快进度只能系统外EXCEL记账,时间一长,数据错乱、混淆、无法理清,业务员被迫兼职做“系统文员”,怨声载道。
案例3:采购员变“数据录入员”以前采购下单,一个电话或微信就能搞定。现在每采购一个物料,都要在ERP里填供应商、合同编号、税率、交货周期等20多项信息。就算一个小小螺丝钉,只要规格型号不同,就要新增物料,采购员抱怨:“我70%的时间在填系统,只有30%的时间在真正谈业务!”
案例4:生产报工数据错乱车间工人文化水平有限,系统操作复杂,经常报错工单、填错数量。月底财务核算时,发现系统里的工时和产量对不上,同一原材料成本忽高忽低,只能人工核对Excel,效率反而比上系统前更低。
3. 隐性成本激增:IT维护、培训、流程冲突ERP的投入远不止软硬件费用,还有隐性管理成本:
IT维护成本:原以为买套系统就完事,结果需要服务器、安全防范、服务费、专职IT运维,每年额外支出10万+。培训成本:员工流动率高,新人培训成本大,老员工抵触学习,导致系统使用率低。管理冲突:ERP要求“流程至上”,但小公司更依赖“人治”,管理层和系统博弈,内耗严重。
ERP不是“即插即用”,上线初期效率必然下降,甚至可能影响短期业绩。如果公司现金流紧张,强上ERP可能直接拖垮经营。
三、我们的解决方案:从“全盘ERP”退回“局部数字化”在经历半年的混乱后,我们做了调整:
核心模块保留(财务、进销存),非核心业务(如生产报工)退回Excel+人工管理。简化流程,取消不必要的审批节点,允许部分业务“系统外处理”。增加系统适配员,负责优化ERP设置,让它更贴合实际业务。二次开发,适合本公司并能显著提升效率,做二开。调整后,效率逐步恢复,员工抵触减少,系统总算能用,而不是被系统“用”。

ERP不是“万能药”,用不好就是“数字枷锁”。200人以下的公司,如果业务灵活、管理粗放、IT能力弱,谨慎上ERP! 可以先从财务、进销存等核心模块试点,再逐步扩展,避免一步到位导致全线崩溃。
数字化转型≠买套ERP就行,适合的才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