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4月,杭州滨江区彩虹快速路旁,5幢现代化高楼拔地而起,最高处达134米。这不是普通的写字楼,而是一座即将竣工的“摩天工厂”——滨江区第二工业综合体。与传统工厂不同,这里将生产车间、研发实验室、物流中心甚至员工食堂全部“叠”进高楼,形成了一座垂直的产业森林。站在楼底仰望,玻璃幕墙映着蓝天白云,仿佛在诉说这座城市的产业升级故事。
二、何为“摩天工厂”?一场空间与效率的革命
“摩天工厂”是“工业上楼”的典型实践,即将传统平面铺开的厂房搬进高层建筑,通过提升容积率实现土地集约化利用。在杭州滨江区,这样的模式已不是首次尝试。自2019年起,当地陆续规划了4个工业综合体,总面积达194.5亩。其中,首个项目“荟鼎智创中心”于2024年投用,入驻的20家企业形成了“上下楼即上下游”的产业链协作网络。
而第二工业综合体更进一步:5幢高楼总建筑面积5.08万平方米,集智慧制造、研发、互联于一体。楼内企业可按需定制空间,产权甚至能分割至“层”或“幢”,极大提升了招商灵活性。一位施工负责人感叹:“以前工厂是横向生长,现在要‘拔节生长’了!”
三、探秘新地标:134米高楼里的“立体车间”
走进第二工业综合体,眼前的场景颠覆了人们对工厂的刻板印象:
立体交通流线:载重5吨的货梯直达各楼层,叉车穿梭于不同车间,物流效率不输传统厂房。智慧互联设计:生产车间与研发实验室仅隔几层楼,技术员从图纸到样机测试“分分钟搞定”。人性化配套:健身房、共享会议室、屋顶花园一应俱全,员工午餐后甚至能在绿坡步道上散步。一位入驻企业负责人孙少杰感慨:“这里像升级版的‘产业社区’,企业之间不仅是邻居,更是合作伙伴。”
四、人情味儿:工厂里的“温度密码”
“摩天工厂”不仅是冰冷的钢筋水泥,更藏着普通人的故事:
龙师傅的“直腰作业”:在西湖区永创智能的“工业上楼”厂房里,调试员龙师傅再也不用弯腰操作设备。新车间层高4.5米,通风透亮,“干活都舒坦了”。钟师傅的“电梯日常”:每天搭乘载重货梯上下楼的钟师傅笑称:“以前爬楼梯搬零件,现在按个按钮就行,连叉车都能‘坐电梯’!”“朋友圈式”协作:在荟鼎智创中心,一家企业的废料可能是楼上的原料。一位创业者说:“下楼喝咖啡的工夫,就能谈成一笔生意。”这些细节,让“摩天工厂”不再是机器的轰鸣,而是充满烟火气的产业生态。
五、杭州的野心:从“制造”到“智造”的城市升级
杭州的“摩天工厂”战略背后,是土地资源紧缺与产业升级的双重压力。以滨江区为例,该区工业用地仅占全域面积的10%,却贡献了超60%的GDP。“工业上楼”不仅解决了空间难题,更倒逼企业向高附加值转型。例如:
永创智能:将16层大楼划分为生产与研发区,2023年营收突破30亿元,技术出海至赞比亚。湘湖“视谷之窗”:浙江首个“双首层”工业综合体,货车可直通5楼,计划2027年竣工9。“未来,杭州的工厂不仅要‘高’,还要‘聪明’。”一位城市规划专家如是说。
六、争议与挑战:高楼工厂的“成长的烦恼”
尽管优势显著,“摩天工厂”也面临质疑:
成本难题:高层厂房的建安成本比传统厂房高30%,中小企业如何负担?产业适配性:并非所有行业都适合“上楼”,重工业、大型设备制造仍需传统空间。对此,杭州的策略是“精准匹配”:滨江区重点引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轻资产行业;西湖区则聚焦智能装备,通过政策补贴降低企业成本。七、杭州的“向上生长”与普通人的“幸福刻度”
从134米的滨江第二工业综合体,到湘湖的“视谷之窗”,杭州正用一栋栋“摩天工厂”书写产业变革的新篇章。这里的故事,不仅是土地与效率的博弈,更是普通人工作方式的革新——当工厂搬进高楼,工人的腰板挺直了,创新链条缩短了,城市的天空也更蓝了。
正如一位老技工所说:“以前觉得工厂就得接地气,现在发现,接‘云’气也不错。”在这座“竖起来的城市”里,每一层楼都是一个梦想的起点,每一次电梯的升降,都是产业与人文共舞的节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