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经典诵读古诗词《把酒问月》

智慧山丘无限 2025-04-09 16:36:31

​​​​​​

把酒问月[唐]李白

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

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

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

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

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

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

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

月光长照金樽里。

字词注释

丹阙:泛指城楼。

绿烟:指朦胧的云雾。

清辉:月亮的光辉。

白兔:传说月中有嫦娥仙子,又有白兔天天在桂树旁捣药。

当歌对酒:曹操《短歌行》中的一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诗词译文

天上的明月你何时出现?我现在停下酒杯来问一问。人想攀登明月总是不能如愿,月亮却与人紧紧相随。月亮皎洁得像一面飞腾的宝镜,绿烟消散皎洁的光辉才散发出来。人们只看见月亮夜里从海上升起,又怎会知道它早晨在云间隐没?月中的白兔年复一年不辞辛劳地捣药,月宫里的嫦娥孤独地居住,又有谁与她为邻?现在的人见不到古时的月亮,现在的月亮却曾经照耀过古人。古人和现在的人就如同流水一样相继流逝,大家共赏的明月却始终如此。只希望在唱歌饮酒的时候,月光能长久地映照在杯中。

特色赏析

这是一首咏月抒怀之作,塑造了月亮永恒而又神秘的形象,这一形象是诗人孤高出尘的自我写照。

诗的头两句气势非凡,诗人手持酒杯在“问月”。他问什么呢?原来问一个天文问题,“月”是什么时候有的?想从月那里寻求答案三句“人攀明月不可得”,人无法追攀明月,月似乎无情;四句“月行却与人相随”,人无论走到哪里,月总是随人而行,月又似乎有情。五、六句描绘月色:一轮明月如镜悬空,照耀着宫阙,光辉四射;云雾散尽,清辉焕发,光彩照人。月色之美,令人向往。七、八句写月的踪迹变幻:晚间从海上来,早晨向云里去,周而复始,崇高永恒。九、十句写月很神秘:白兔捣药,嫦娥起舞,孤悬高空,深不可测。下面四句是议论:“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月永恒不变,人则古往今来,轮番交替。“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面对明月,人生是多么短暂,像流水那样瞬息即逝。这番议论是在阐述一条哲理:大自然是永恒的,人生则是短暂的。最后两句引曹操的诗句发出人生感喟:还是对酒当歌吧,但愿月光永远照耀着我的酒杯。最后一句气韵高昂,是诗人在自我安慰,也是自我激励。

自然与人生的关系是人人关心的哲学问题,这首诗通篇都在作哲理沉思。造化的永恒与人生的短暂,是人类永远无法解决的矛盾。既然古人、今人乃至未来的人都要面对共同的矛盾,又都面对共同的月亮,那就应该从月亮的光辉中多汲取力量,做好自己应做的事。这首诗从酒到月,又从月到酒,把人与月反复对照,虽意绪多端但一条哲理贯穿始终,王夫之评之为“于古今为创调”。把人人都能感受到却又说不出来的道理,用诗的形式表达出来引起共鸣,也只有李白能够做到这点。

整首诗将神话传说、对自然的观察、对时空人生的思考以及个人情感完美融合,展现了李白诗歌豪放飘逸、意境奇妙、哲思深邃的独特魅力。

0 阅读:2

智慧山丘无限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