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门硝烟前中英两国就已经交战两艘军舰大清都无力招架

文叔逗号 2024-03-17 22:54:03

前言

1840年6月,当时全世界最强的舰队,不列颠帝国海军出现在广州外海,开启了中英鸦片战争的序幕。历史书和自媒体都在重复讲同一套故事,那就是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是”天朝上国”,闭关锁国,对外面世界一无所知,直到1840年,才由全世界头等的强国打醒了这衰老、腐朽的封建王朝。事实绝非他们说的那样简单。这一期节目我们来聊一聊,中英冲突的前传——律劳卑事件,以及震惊中外的虎门硝烟。

鸦片问题有多严重

从1814到1823年的十年间,平均每年中国因为鸦片而流出的白银,达三百万两,下一个十年、1824到1833,翻将近两倍,平均每年达五百万两,1834到1843年,又将近翻两倍,平均每年贡献九百万两的白银给英属印度。

事实上,对大英帝国而言,鸦片贸易拯救了印度殖民地1768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南亚次大陆面临巨大的财政危机,当时的东印度公司主要以经销茶叶为主,从中国购买茶叶,再经由印度销往世界各地。

然而,18世纪下半叶,荷兰开始参与到茶叶贸易的圈子,荷兰的茶叶比起英国的更加便宜,使得英国茶叶失去竞争力,1772年,东印度公司的财政进一步恶化,濒临破产殖民母国不得不以国家财政直接介入,避免东印度公司倒闭。

1773年,首位孟加拉国总督重新调整东印度公司在南亚的经营模式,第一步便是解散公司内部负责鸦片的子集团,让不隶属公司的个别承包商经营,公司只负责收钱,这一改革彻底解放了当时孟加拉国的鸦片种植与生意,这些个体承包商如脱缰野马一般,自己生产出大量的鸦片,自己卖到中国。

对华的鸦片贸易事实上,拯救了东印度公司与大英帝国的财政危机,中国方面,大清很早意识到鸦片对帝国经济的破坏,早在1796年、嘉庆皇帝刚登基时,清廷便下令禁鸦片,整个嘉庆朝、乃至后来的道光朝,下达多次禁鸦片令,但效果甚微,到了1830年代,中国平均每年贡献大量白银给”港脚”鸦片

1835年,一位北京官员黄爵滋,上奏道光皇帝,主张强力禁烟,开启了朝廷内部对于禁烟的讨论,以下是黄爵滋上奏的原文:

中国与洋人贸易,原就设有地界,不允许夷人进到界内

但近年来,夷人与中国贸易作久了,开始玩法、藐视禁令

而且时常在沿海生事端

我读邸钞,见到过去两广总督卢坤的奏书

称夷人的战舰擅自进到中国内地,动辄放炮示威、拒绝政府的驱赶

今年,闽浙总督和山东巡抚又分别上奏称

夷人战舰进入内地的情况,越发猖獗

为何能不怕中国到这等程度呢?

我还听说,有些夷人与中国商人厮混在一起

偷偷地招募能绘制地图的中国人

让他们画出山川、道路、城池、驿站等地理信息

夷人又招募能书写的人,把中国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记录下来。

注意,这是1835年的奏折,距离鸦片战争还有五年。

但这份奏折已经很好说明一件事,那就是清政府一直都知道英国在东南沿海的作为,他们也清楚意识到英国商人的行径越来越有侵略性,这很不同于18世纪以来英国对华的态度。

所以,第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是,为什么一向愿意与中国政府合作的英吉利,却在1830年代中叶,开始无视双方实行多年的合作模式呢?

黄爵滋在奏折里给出他的判断,黄爵兹说,正是因为大清水师太弱了,军器很多残缺,又不保养战船都是用薄木板、旧钉子作成,被打一下就报废了,完全不是夷人战舰的对手,如何能防卫大清的海防?

黄爵滋强调,必须要令沿海的督抚大员认真操练水师,重新补强战舰,才能有备无患,最后,黄爵滋向皇帝重申,必须要严禁鸦片,而且必须要强硬面对以英国为首的欧洲商人。

应该马上让两广总督派遣水师严查,今天香港的大屿山以及运货的快船、交易的场所,全面纳入帝国的管控之中,同时应该致书英吉利国王,不准该国船只装载鸦片,否则以汉奸论罪,最后黄爵滋强调,如果大清再不严厉禁止鸦片,那么此坑将永无止尽地下陷。

当时一位来自江西、在北京鸿胪寺担任四、五品官员的黄爵滋,都已经承认大清水师不是英国的对手了,说明当时的北京,对英吉利与鸦片、还有英国的船坚炮利是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地方情报也向朝廷表明,英国人正在有目的性地测试大清的底线,并且制作中国沿海的地图。

但真的是如黄爵滋所说,英吉利越来越有侵略性的原因,全是因为大清水师太弱、不足以制衡英国的船坚炮利吗?,其实,在前一年的1834年还有另一个重大事件发生,让英国的鸦片商人彻底意识到,很有可能可以透过武力逼迫中国开放更多港口,那就是律劳卑事件。

律劳卑事件

1833年,英国国会通过印度政府法案,终结了东印度公司对远东地区商贸的垄断权,孟加拉国总督更名为印度总督,这项变更法案意味着,原东印度公司在华设立的代表制度,大班,不复存在,开始由英国政府直接派遣商务总监。

换句话说,自此以后,驻广州的商务总监,不再是私人企业的代表而是代表帝国的政府官员。时任英外相的巴麦尊,指定中文名律劳卑的洋人,为第一任商务总监。

律劳卑,是英国皇家海军军官,曾参与拿破仑战争期间英法的海上战役,1820年代,调任南美,担任驱逐舰的指挥官,是位海上作战经验丰富的军人。

律劳卑

律劳卑接任驻华商务总监一职以后,于1834年抵达广州,一抵达就要求与两广总督卢坤见面会谈,但是,这不符合过去东印度公司与广东地方政府的沟通习惯,卢坤拒绝会面的要求,并在回函中称。

”夷目”必须要经过广州十三行与政府沟通

”夷目”这词激怒了律劳卑

不同于过去东印度公司忍让大清用字遣词的风格

皇家海军出身的律劳卑认为这是一项对帝国的侮辱

律劳卑决定要教训广东政府

律劳卑命令战舰到广州城的外海,这引起了广东当局的强烈反弹

两广总督下令暂停一切对英贸易,希望透过此举吓唬律劳卑,然而,连远在北京的官员黄爵兹都知道大清海防不足为惧,正在广州的律劳卑,一眼就知道广州防御对皇家海军构成不任何威胁。

律劳卑下令两艘战舰封锁珠江外海,两艘战舰封锁广州的黄埔外海,1834年9月7日,中英双方在虎门互发火炮,造成英军两人死亡,清方伤亡人数不明,但炮台多被炸毁。

封锁广州的黄埔外海示意图

卢坤调动28艘水师战船、1600士兵,包围整个珠江口,使得靠近岸边的英国战舰,由于水位浅,变得动弹不得,但卢坤也清楚,大清没有和英国在海上作战的能力,但他仍然希望这次事件能和平落幕,所以卢坤去找广州的英国商团,告诉他们,只要律劳卑退出广州,贸易便能重启,原本多半在观望的英国商人,转头支持广州政府,希望恢复贸易。这带给律劳卑很大的压力。

此外,当时律劳卑其实已经染上了疟疾,必须离开广州、前往澳门治病,于是9月21日律劳卑率舰撤离广州外海,律劳卑事件和平结束,隔月,律劳卑病死于澳门。

虽然律劳卑瞧不上大清海防,但他之所以如此侵略性,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鸦片走私商的暗中鼓动,怡和洋行的创办人之一,中文称渣甸。

渣甸

渣甸的公司是当时最具规模的鸦片走私商,渣甸希望,中国能开放更多港口,以让鸦片能从其他沿海口岸卖到中国内地,所以他鼓动律劳卑将情况升级,卢坤所下令的暂停中英贸易,丝毫没有对渣甸这样的走私贩子有影响,主要影响的是做合法贸易的英国商人。

这些从事合法贸易的商团向律劳卑施压,所以该事件才没演变成全面冲突,对于怡和洋行这样的走私贩子而言,律劳卑事件的结局令人失望,但从这次事件中,渣甸等人也亲眼目睹了中英实力的差距鸿沟

虽然整起事件中,英军也有伤亡,但几乎所有的广州炮台都被英国战舰炸毁了。

鸦片贩子认为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于是渣甸致信当时的英国保守党内阁,要求政府直接派军来到广州,封锁广州和其它中国港口,逼迫北京政府开放更多口岸,虽然信件送到了伦敦。

但当时碰上英国内阁大改组,这项请求就遭搁置了,同时,新任的商务总监戴维斯,原本就是东印度公司职员。戴维斯希望回到公司过去的合作路线,而非对抗,不认为军事对抗对英国贸易有利,在种种原因之下,1834年的中英矛盾因而平息下来。

然而,这时的大英帝国代表其实已经管不住日益壮大的鸦片贩子了,前述黄爵兹1835年的奏折所提到的,英国船只在中国沿海搜集地理信息一事,很可能就是由怡和洋行这样的走私商自主发起的,他们希望收集更多信息,以说服远在伦敦的政府,对华发动战争是有前途的。

在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之前,矛盾已经越演越烈。

大清自居为天朝上国、对外一无所知,相反地,大清官员清楚地知道,论海上实力,大清远不及英吉利,所以问题的关键点在于,为什么最终清廷没有像之后的日本一样选择避战,反而与大英帝国爆发全面战争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从鸦片问题是如何在北京发酵开始说起,林则徐与虎门硝烟,1838年,黄爵兹再次上奏朝廷,要求禁烟,但这回不再主张强力禁止鸦片输入,而是将禁烟重点放在国内的毒品吸食者,黄爵兹主张,全面捕杀瘾君子,从消费端抑制鸦片的输入与白银的流出,道光下令全国官员讨论黄爵兹方案的可行性,上疏的29份地方督抚大员奏折中。

所有官员都同意,必须严肃处理鸦片问题,但对于执行细节有不少分歧,看起来,当时的清廷内部对如何处理鸦片问题,仍然没有共识,然而,同年底爆发了一起,皇室亲王吸毒的丑闻,道光帝得知后震怒,虽然担忧帝国的财政负担,但道光决定是时候解决鸦片问题了。

道光帝

于是,道光召时任湖广总督、禁烟派大将的林则徐进京面谈,就是在这个脉络下,林则徐成了处理禁烟的钦差大臣,而他往后的一系列作为也直接造成鸦片战争的爆发,所以,关键问题是,当时的林则徐对禁烟可能造成的中英冲突,有怎样的理解呢?

林则徐在一篇奏疏中提到:

我遍查鸦片的由来,实在是港脚奸夷、也就是印度商人所带

与英吉利当局没有关系

这些港脚商人都很市侩狡猾,他们各自牟利

但没有一个统一的主导者

从这段纪载我们能得知,当时林则徐不是不知道鸦片与英国的关系,但他认为那是个别商人团伙所为,没意识到一个帝国居然会支持贩卖毒品,林则徐不是对中英实力差距一无所知。他之所以力主禁烟,是因为他判断。鸦片走私贩子与英国政府没有直接关系,所以禁烟不会导致与英吉利的直接军事冲突。

从上帝视角来看,林则徐的判断非常天真可笑,这也是为什么后来论及1840年以后的晚清史时,国共两党的教科书爱以”天朝上国”来调侃当时的大清,然而,从有限的信息中,林则徐和清廷所得出的判断真的有问题吗?

林则徐

如前所述,1773年孟加拉国总督的改革中,确实将鸦片贸易权下放给个别的商人,所以这些港脚商人的确不隶属英国政府,大清对于与英国直接战争有所迟疑,但有自信能应付个别的鸦片贩子,即使海上可能也无法与英吉利鸦片贩子一搏。

但林则徐判断这些商人没有陆战能力,所以威胁不了大清从这个角度来想的话,林则徐对英国不是是完全无知的。

然而,大清没真正了解的是,1833年以后英国不再让东印度公司作为广州代表,而是直接派任帝国商务总监、全权代表,这位新的代表与东印度公司的大班,已是截然不同性质的职位了。

之前是私人企业的代表,现在是英国政府的官员,古今中外,政府官员受到袭击,皆意味着宣战。

1839年,林则徐以钦差大臣的身份抵达广州,当时跟着林则徐去广州的幕僚,都是他精心筛选过的,包含了三位有英国背景的翻译。

第一位袁德辉,他曾在英国治下、今天马来西亚的槟榔屿学过拉丁文,后到马六甲学英文。

第二位是梁秩,曾跟随美国传教士裨治文,学习希腊文、希伯来文和英语,也曾在英属马六甲、新加坡住过一段时间。

第三位是名为”阿文”的中印混血儿,有一半的孟加拉国血统,后回到中国协助将圣经译成汉文,林则徐的幕僚协助他翻译外文的报纸,透过他们,尽可能地尝试了解他即将面临的对手,英吉利,1839年3月18日,林则徐寄给英国驻广州会馆一封信,致信英国国王,这是林则徐那封信的内容。

有一些奸夷,种植鸦片,夹带于其他商品内贩卖到中国

诱惑无知的百姓,害其身,而谋其利

过去吸食者尚少,直到最近才流传更广,染毒日深

现在,贩卖鸦片和吸食者,一体严行治罪,永禁流传

只是考虑到这个毒品,是贵国所属部落,邪奸之人私行制造的

不是贵国国王命令的…

今天开始,与贵国国王约定,将此害人之鸦片,永远断绝

我内地不再允许人民吸食,尔国也应该禁止制造

这封信证明了,林则徐的理解是,英国国王对其商人将毒品卖到中国一事,应该不甚清楚,但这也显示了,林则徐对这些鸦片贩子的误判,他以为这些走私商应该跟个别海盗无异,只是配有船坚炮利而已。

在这个思维主导之下,林则徐接下来该做的就是整顿广州的海防,以及销毁鸦片,林则徐抵达广州不久,旋即命令广州所有洋商交出并销毁鸦片,为了展现钦差大臣的决心。

3月24日,大清军队封锁不愿意配合的英国洋行,并且断粮断水,时任英国全权代表的义律,也遭清政府变相软禁,三天后,义律屈服了,让英商交出高达两万多箱的鸦片。

但软禁义律带来的政治效应,却是林则徐始料未及的,义律答应英商,政府会赔偿他们的损失,此举直接造成的结果是,这些鸦片的主人从个别的商人,转为大英帝国,义律同时写了封信,要求英国政府立刻派军到中国来,而协助义律送信回英国的人,正是鸦片大商人,渣甸。

6月3日,这两万多箱鸦片被运往虎门销毁,历时23天,才毁掉所有毒品,中西方第一次对决即将展开。

2 阅读:64

文叔逗号

简介:记者、资深媒体人、主流媒体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