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顺风车软件,总能看到有人吐槽“遇到奇葩”——乘客明明约了车却临时放鸽子,司机接单后绕路十几公里,甚至有人故意在车上抽烟、乱丢垃圾。
这些“捣乱分子”真的那么多吗?说到底,顺风车早已不是单纯的共享出行,而是成了规则漏洞和人性弱点的放大镜。
顺风车乘客的捣乱行为屡见不鲜。最常见的是“幽灵乘客”——明明接单了,发车前半小时突然消失,害得司机空跑一趟;更气人的是“临时加价党”,上车后以“顺路太远”为由要求额外付费,否则就投诉司机拒载。
最离谱的是“道德绑架型”乘客,比如要求司机中途改道送自己买奶茶,或者帮忙搬超重行李却不给小费。有司机抱怨:“开顺风车像当免费保姆,乘客觉得理所当然,稍有不如意就给差评。”
司机端的乱象也不遑多让。部分司机专挑长途单,接单后却以“顺路”为名绕路,实际路线比导航多出20公里;还有人用多个账号“刷单”,假装顺路实则专职跑网约车,被平台发现后还狡辩“我是顺便”。
更恶劣的是“钓鱼执法”——司机故意不按导航走,等乘客质疑时反咬一口:“你懂不懂路?我这是最优路线。”最让乘客崩溃的是“幽灵车”——下单后显示有车接单,临发车前系统突然提示“司机已取消”,原来这只是黄牛用假账号刷出的虚假订单。
捣乱行为之所以猖獗,平台规则难辞其咎。比如对“绕路”的判定全靠乘客主观评价,司机即使按导航走也可能被判定违规;对“骚扰”的取证流程复杂,受害者往往只能自认倒霉。
更讽刺的是,部分平台为争夺市场默许司机“轻微违规”——只要不闹到投诉,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乘客反映:“投诉司机态度差,客服回一句‘已记录’,司机反而威胁‘下次别想打到车’。”
当平台对违规行为处罚力度不足时,很容易滋生“破窗效应”——有人试探底线,其他人跟风效仿。比如某个乘客因迟到威胁司机取消订单,获得退款后,其他乘客也纷纷效仿“假投诉真逃单”;司机发现绕路能多赚补贴,便集体开启“导航杀手”模式。
这种恶性循环让守规矩的用户叫苦不迭,最终逼得老实人要么退出,要么被迫“同流合污”。
要减少捣乱行为,平台必须拿出硬措施:对恶意投诉的乘客扣减信用分,对绕路司机提高处罚力度,同时简化申诉流程。
乘客和司机也需守住底线——前者别把顺风车当专车,后者别把顺路当生意。说到底,顺风车的本质是陌生人之间的有限合作,靠的不是道德自觉,而是规则威慑。
如今顺风车平台确实存在不少捣乱者,但这不代表整个系统无可救药。当规则足够清晰,违规成本足够高,多数人还是会选择“少一事不如多一事”。毕竟,谁也不想因为一次任性,被全网拉黑或者永远约不到车。
有点没看懂,绕路这事对司机有啥好处?顺风车不都是按照系统跳出来的最近路线距离得出的一口价订单吗?多开几公里能多跳钱出来?还是说绕路接其它订单?我觉得只要不是违规接其他人,顺风车只要送达目的地即可,绕不绕路关平台啥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