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网约车五一小长假即将来临,顺风车出行也将迎来小高峰。
但当下,偶有发生的一些顺风车司机出格行为,正在给顺风车行业带来些许阴影。
4月20日,来自云南的李女士,通过朋友在滴滴平台预约了一辆大理至昆明的顺风车,订单价为154元。司机接单后协商分摊80元高速费,李女士表示同意。
当晚10时40分,司机驾驶云A牌照丰田轿车接人,但行驶20分钟后突然停车,将李女士转至另一辆未备案的云L牌照车辆,同行乘客为两男一女。途中,司机要求取消线上订单并线下支付车费,遭拒后双方矛盾升级。
凌晨1时许,车辆停靠楚雄程家坝服务区充电时,司机再次索要线下费用未果,竟将李女士行李卸下后驱车离开。
此时距昆明尚有140公里,李女士报警后辗转搭车,凌晨3点才抵达目的地。涉事司机更在事后向李女士发送挑衅短信:"警察局怎么还没传唤我"。
遭遇这样的事情后,李女士十分窝火,自然对顺风车司机进行了投诉,但结果却出乎她的意料之外。
滴滴平台表示,在事件发生后,涉事车辆已在平台进行注销。对此,滴滴提出向李女士补偿500元现金并限制司机接单。
但该提议得到了李女士的拒绝,理由是滴滴在进行敷衍,未回应顺风车"换车甩客"是否违规。而该事件背后,则暴露了司机借顺风车之名行非法营运之实,逃避"双证"监管。
对此,12328交通运输服务监督热线回应称,顺风车属私人合乘,非道路运输经营活动,纠纷不适用运输法规处理,是否为非法营运需执法部门认定。
大理市交通局核查后建议乘客优先选择合规交通工具,并责成平台跟进。但李女士表示,该回应未解决顺风车监管缺位问题。
可以说,此次事件中暴露多重隐患:司机可随意注销账号逃避追责;换车转运无需平台二次确认;线下支付要求脱离平台监管。
李女士称,深夜被弃经历造成严重心理创伤,目前未接受平台补偿方案,拟通过法律途径维权,并要求将涉事司机列入行业黑名单。
更需要指出的是,在李女士将自己的遭遇曝光给媒体后,在记者的介入下,截至发稿,滴滴涉事安全专员电话已关机,相关媒体多次联系未果。
而交通部门则重申顺风车纠纷处理原则,但未就个案进一步置评。
李女士的事件,折射出共享出行领域亟待厘清的责任边界——平台如何强化行程监管?合乘行为如何界定非法营运?乘客权益受损时如何有效追责?这些问题的解答,或将影响数亿用户的出行安全。
对此,你怎么看呢?欢迎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