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五点的北京西站,白领林女士在顺风车平台刷新了二十次,系统始终显示“附近无车”。她盯着地图上密密麻麻的红色定位点——全是乘客,却找不到一辆能接单的车。
这种“有需无供”的怪象,正在成为城市出行的常态。顺风车为何越打越难?答案藏在三个扎心的现实里。
平台表面喊着“共享出行”,实际把司机当“人形充电宝”。杭州司机老周算了笔账:全职跑顺风车每月流水6000元,扣除油费2800元、高速费1200元、违章罚款500元,剩下1500元还不够交社保。现在他干脆只在通勤时段接单,其他时间去快递分拣中心打零工。
更狠的是,平台给专职司机派单时,会故意绕开兼职司机常驻区域——比如上海中环内订单全给全职司机,导致兼职司机只能在郊区“捡漏”,而市区乘客只能面对“排队两小时,等来三分钟取消”的闹剧。
政策要求顺风车必须用新能源车,可这反而成了乘客的噩梦。成都司机小王换了辆电动车跑顺风车,看似每单补贴多5元,但充电站排队三小时、电池衰减后续航缩水等问题,让实际收益比燃油车低20%。
更讽刺的是,平台对新能源车抽成比例反而更高——名义上“鼓励环保”,实则用“安全保障费”等名目多抽成8%。有乘客发现,同样30公里订单,燃油车司机报价50元,新能源车司机却要65元,因为平台把多收的钱拿去补贴电池更换成本。
顺风车本应是顺路捎带,现在却被平台榨出“剩余价值”。更隐蔽的是“高峰期溢价”——早晚高峰乘客端价格涨20%,但司机到手的钱反而减少,因为平台把抽成比例从15%提到22%。
当司机们发现顺风车赚的是“倒贴钱”的苦力活,大量兼职司机选择退出。调研显示,2023年顺风车司机数量比2021年锐减45%,但平台订单量却暴涨60%——这中间的缺口全靠算法硬撑。有乘客亲历过“幽灵车队”:系统显示有车接单,等了半小时车辆还在三公里外“缓慢行驶”,最后司机电话里说:“你取消吧,我接别人高价单去了。”
顺风车难打的本质,是平台把共享经济变成了“算计经济”。当司机被抽成压榨到极限,当新能源车成本高到离谱,当算法只顾平衡表面供需,最终买单的只能是乘客。
真正的解决之道,不在于催促司机“多接单”,而在于平台能否停止“既要司机当驴拉磨,又不给草料”的畸形逻辑——否则,顺风车终将成为城市出行里一道越扯越破的遮羞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