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略过原文,直接读解析和启发
第97卷 !显宗成皇帝下
建元二年(甲辰,公元三四四年)
接上篇:

说干就干!
十一月,慕容皝决定,亲征高句丽!(注意,是亲征,后面攻打宇文部时,慕容皝也是自将。也就是说军队大权,他不敢授予任何人!这真是一个抓权高手!)
一切都在慕容翰的预料之中,此战毫无悬念,燕军虽然付出沉重代价,但是顺利达成既定目标,且收获颇丰。
史书记载“收其府库累世之宝,虏男女五万余口,烧其宫室,毁丸都城而还。”丸都城,是高句丽的都城,位于今天吉林省集安市城北的高山上。
慕容翰立下大功一件!
公元343年,宇文逸豆归终于缓过神来了,唇亡齿寒,他感觉后背有阵阵寒意袭来。下一个就是他了!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奋起一搏。他虽然反应慢,但是抉择还是对的。派遣莫浅浑将兵击燕。
慕容皝手下大将跃跃欲试,都争着要去干掉莫浅浑,奇怪的是,慕容皝不准!这就奇怪了!收拾完高句丽,回头收拾宇文部,这是既定战略规划,现在宇文部送上门来让我们揍,多好的机会!但是慕容皝让他们老实待着,谁也不敢乱动,我们说过,慕容皝喜欢说一不二!
莫浅浑估计是在国内做高官太受束缚,太压抑,好不容易争取到一个出差的机会,还能顺便立个功,他屁颠屁颠的就来了。可能刚开始,他也保持了一定的警惕性,毕竟是去跟人打架,还是带着职业选手打群架,弄不好是要掉脑袋的。可是越走他越觉得自己想多了,沿途竟然看不到一个燕国人,派探子出去打探一番才知道,原来燕国人都龟缩到就近的城堡里不敢出来了。
此时正是阳春三月,东北的春天虽然来的晚,但也有了一些料峭春风,微微一吹,让人心旷神怡。既然燕国人如此怕我莫浅浑,那就不用着急跟他们干架了吧,好不容易出趟差,先喝喝酒,射射猎,让手下的这帮兄弟们活动活动筋骨吧。等手脚舒展了,再打他们也不迟!于是莫浅浑“酣饮纵猎,不复设备。”

事实证明,莫浅浑是既浅薄又脑袋浑,他中计了!慕容皝等的就是“懈怠”二字。他站在莫浅浑的角度考虑了问题:“慕容部刚刚经历与高句丽的战争,现在正是疲惫的时候,他们龟缩进城堡是正常的,想要恢复元气没那么简单,既然如此,我们就游而不打,反正他们也不敢出来,等他们粮食消耗的差不多了,我们再上,到时候攻城,必收事半功倍之效。”也许莫浅浑真的是这么想的。但是他漏算了一条,那就是他们远道而来,速战速决最为有利,长时期游而不打,战士们就会懈怠。如此,就容易让人有隙可乘。事成之前要憋住嘴,慕容皝就是这么做的。
慕容皝等的就是这个有隙可乘,他还是一贯的做事风格,不打则以,打则迅速。他派早已做好准备的慕容翰突然出击,莫浅浑措手不及,大败,仅以身免。莫浅浑如果有什么优点的话,那么跑得快应该算一条,反正该丢的,不该丢的,他都丢了,就自己捡了一条命回来。慕容翰尽俘其众!
慕容翰又立一功!
公元344年,经历了近一年的休养生息,慕容皝的军队恢复了元气。按剧情的规划,到了最后收拾宇文部的时候了。
还是春天,还是正月。此时农事不忙,闲来无事,百姓们都还在温暖的土炕上,一年一度的窝冬活动还未结束。他们整日除了吃,就是睡。当然了,他们更喜欢睡,因为每当到这个时节,粮食总是所剩无几,地里播下的种子还没到收获的时候,打猎又太冷,森林里什么也采集不到,到处冰天雪地。所以睡觉就成了最重要的活动,因为不动就可以少吃,少吃才能用为数不多的那点粮食,坚持到即将到来的夏天,要不然可能会饿死在夏天来临之前。
但是慕容皝不用担心这个问题,他们不缺吃的。不过他也没有闲着没事,给自己搞娱乐活动,我们不得不说,慕容皝虽然不算是一个好人,但他确实是个好领导。此刻,他正在和高诩筹划那件大事,收拾宇文部!
估计很多人会有这样的疑问,慕容皝怎么不跟慕容翰商量?我想应该有这么两个原因:
一是该说的,慕容翰去年就已经说完了;
二是对于一个领导来说,他要广泛听取属下的意见,他不能只有一个慕容翰,他还得有高诩,这样既能避免偏听则暗,也能避免属下功高震主。如果事情做成了,那是领导博取众长的结果。这一点很重要,当然,我们老祖宗用的也很顺手,这就是历史悠久的优势。有经验,有积累,有传承!
高诩明白慕容翰的意思,他也了解宇文部的情况,他知道这必将是一场恶仗。慕容皝找他并不是主意未定,而是主意已定,但是需要一个决心!
高诩本着透过现象直达本质的原则,帮慕容皝下定了决心!他说“宇文强盛,今不取,必为国患,伐之必克;然不利于将。”好了,慕容皝踏实了。
但是在外面等消息的众将还未踏实,本着做事不留尾巴的原则,高诩走出议事大厅,他给众人说:“吾往必不返,然忠臣不避也。”已经定了,现在着手准备出击,要死我先来!我去了就不打算活着回来!
那就干吧,没什么好说的了!
写到这里突然想起岳飞的经典名句: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我们给他改编一下:领导有决心,谋臣不惧死,战无不胜矣。
此战,也没什么悬念。宇文部被灭,燕国惨胜!
慕容翰再立一功!
到了该结束的时候。在读史的过程中,从国家层面,我总结出一个经验,那就是常说的:外患已除,内忧必起。那么从个人层面呢,我们可以这么说:外患已除,嫌隙必起。
时间如白驹过隙,慕容皝眼看着也老了,他继位后灭了自己的弟弟慕容仁和慕容昭,灭了曾经欺负过慕容家族的段氏、宇文氏和高句丽,燕国在他的治理下,虽然连年征战,但是国泰民安,各行各业都欣欣向荣,集团内部也在他的整肃下人人思奋,很是团结,最少看上去是这样的。
功成名就,虽然距离统一中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他老了,精力体力都不足了,把这个重任留给下一代解决吧。但闲暇之时,他的心中总是会流露出一些不安。慕容翰立下如此大功,谋略不在自己之下,万一哪天我不在了,继任者能镇得住他吗?
心念一起,就深深的印在心底,挥之不去。不过在攻打宇文氏的战斗中,慕容翰被流矢射中,一直卧病在家,无法出门,等等吧,也许他会走在自己的前面。可是某天贴身密探告诉他说,慕容翰其实早就恢复了,他天天在家练习骑射,如今国家无事,他这么努力,定是等待时机,趁机作乱啊!人,有时候太励志也成了错。
慕容皝的性格就是:不干则以,干则毫不犹豫。这个时候他充分展示了自己的这个性格特点。下旨,赐死慕容翰!
一切都结束了!
以慕容翰展现出的勇气和谋略,我们可以看出,他的个人能力不次于慕容皝。但是由于他庶子的身份,让他错失了继承慕容廆基业的机会。当然,慕容皝也不差,我们只是在哪座山头就唱哪座山头的歌,这里我们就说慕容翰。我们不由得感叹,在历史长河中,其实有很多这样优秀的人,他们仅仅因为身份的问题,被泯灭在波涛中!很可悲!但这就是现实!世界就是这个样子,无论你喜欢还是不喜欢,它就站在那里,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但慕容翰并没有因此自怨自艾,反而,他很努力,很有责任感!他没有去奢求那个最高的位置,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母国越来越好,为了天下越来越太平,为了他仰慕的中原大地能免受残暴羯人的统治。所以,我们不得不说,他是一个令我们仰慕的人,一个高山仰止的人!我很佩服他!现在是,将来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