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略过原文,直接读解析和启发
第97卷 !显宗成皇帝下
建元二年(甲辰,公元三四四年)
接上篇:
公元342年,燕国在慕容皝的带领下蒸蒸日上。这年冬,十月,燕迁都龙城,境内大赦,举国欢天喜地,处处都洋溢着欢乐的气氛。雄伟的宫殿和华丽舒适的府邸,并没有引起慕容翰的关注,他的思绪死死的钉在两个方向,东方的高句丽和西北方的宇文部。燕国若想实现一统中原的目的,必须得先把他们干趴下。
宫中的慕容皝也没有迷失在这小小的欢快中,作为“帝国”首领,他必须时刻保持清醒。虽然经过这些年的努力,国内被他治理的井井有条,举国上下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燕国犹如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充满活力。但东边的高句丽和西边的宇文部就像两把铁钳,死死的卡在他争霸中原的必经之路上,必须把他们干掉!

兄弟同心,齐力断金!
慕容翰找到慕容皝,他要将自己长久思虑的计划和盘托出,是时候了!慕容翰本着要么不说,说就要语惊四座的精神,开始了他精彩的演讲,这次演讲实在太过精彩,我打算把原文搬过来,我怎么说都是对他精彩表演的亵渎,您还是费点事,看原汁原味的吧:
第一:开篇点题“宇文强盛日久,屡为国患。”
这话瞬间把我们拉回到二十三年前。公元319年,那时还是慕容廆当家作主,由于他治国有方,周围的士民归者如流。在当时那个时代,人就是最大的财富,所以周围的各方势力很是眼红,这个时候有个叫崔毖的人最为眼红,所以他就鼓动宇文氏、高句丽、段氏,说服他们共同去慕容廆家打秋风,约定好了,先把慕容廆干掉,然后平分他的土地、百姓和财富。
在巨大利益的诱惑下,没用崔毖废多大劲,三家就迫不及待的达成了共识,其中最积极主动,出兵最多的就是这个宇文氏。慕容家面临灭顶之灾。好在,在慕容廆的带领下,他们不但成功的化解了危机,还趁机扩展了地盘,抢了很多东西。在这个过程中,慕容翰立下大功。但是仇恨的种子,就此埋在了三家的心中,从此以后,三家的矛头都不约而同的对准了慕容家,找机会就骚扰他一下。所以慕容翰说:屡为国患。
第二:最佳时机“今逸豆归篡窃得国,群情不附;加之性识庸暗,将帅非才,国无防卫,军无部伍。”
宇文逸豆归得位不正,他仗着自己胳膊粗,驱逐了部落首领宇文乞得归,自立为主。这种事在草原部落中虽然也是常事,但是毕竟他不是民选的领导,所以反对者很多,只是反对者实力不够,只能私下发狠。宇文逸豆归能力一般,用的人也不行,所以军队战力不强。人心不和,战力不强,打他正是时候。
第三:打则必胜“臣久在其国,悉其地形;虽远附强羯,声势不接,无益救援;今若击之,百举百克。”
慕容翰当年在宇文部装疯卖傻时,考察并记在心中的地形,终于到了该发挥作用的时候了。这个时候我不由得想起了苏峻之乱时的刘超,也不由得想起了八王之乱末期的刘舆,他们都曾经历过低谷,他们也都在低谷期没有抛弃自己,他们的故事曾经在无数个夜里激励过我。人可以行走在低谷,但思想永远不能停留在低谷,这就是他们教会我的人生态度。
我们还是继续回到慕容翰的演讲。他说虽然宇文部为了对抗我们和赵国石虎建立了密切的外交关系,但是他们相距太远,等石虎来救援时,我们早就把事干完了!所以如果现在干宇文部,我敢打包票,百举百克!
第四:前面都是铺垫“然高句丽去国密迩,常有窥窬之志;彼知宇文既亡,祸将及己,必乘虚深入,掩吾不备。”
一个“然”字,话锋一转,话题突然从宇文部转到了高句丽。高人讲话果然非同一般,原来前面都是铺垫,老鼠拉木锨,大头原来在后头。
他说,然而高句丽离我们太近了,一直想着逮住机会偷袭我们。如果我们主力去攻打宇文部,他知道唇亡齿寒的道理,一定会乘虚而入,打我们一个措手不及。
第五:心腹之患“若少留兵则不足以守,多留兵则不足以行。此心腹之患也,宜先除之;观其势力,一举可克。宇文自守之虏,必不能远来争利。”
如果我们少留兵防备高句丽,也防不住。如果我们多留兵,那么打宇文部就打不赢。所以高句丽才是我们的心腹大患,应该先打他!据我观察,他实力一般,我们能一举平定他!至于宇文部,见识浅短,只知防守,断然不敢主动跑来打我们,不足为虑。
第六:最终目的“既取高句丽,还取宇文,如返手耳。二国既平,利尽东海,国富兵强,无反顾之忧,然后中原可图也。”
只要干掉高句丽,我们回过头来打宇文部,那就犹如探囊取物。只要把我们身边的这两个枷锁打烂,到时候我们国家的版图就东到大海,西至草原大漠,那时候国富兵强,也没有了后顾之忧,就有了进取中原的基础了。最终的目的还是中原!这是慕容翰一直以来的梦想!也是他所有雄心的终点!
一番畅汗淋漓的演讲,慕容皝听得全神贯注,听得热血沸腾,慕容翰话音刚落,慕容皝兴奋喝彩:善!兄弟两人的精神世界,在此刻达成高度一致。我想慕容翰演讲完回到家中,肯定会想起跟着父亲慕容廆一起做事时的激情岁月,多好啊!心无嫌隙,一心为国。如今,兄弟两个虽然曾经有过隔阂,但在慕容翰的忍让下,他们终于又走到了一起,不过,这只是暂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