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秋天,中央红军的主力部队,大概8万人,包括了后方的各种机构,为了甩开敌人的紧追不舍,开始了一场大行动,这就是咱们说的长征。
长征刚开始那会儿,中央领导碰到了一个挺实在的问题,那就是大军接下来该往哪儿走?最终的目的地是哪里呢?
其实吧,很多人可能想不到,那时候中央并没想好具体要转移到哪儿去。说白了,就是走一步看一步,打一步算一步,在路上根据实际情况,随时改变原本的想法和路线。
说到最终到达的地方,那可是变了好几次。说到最后定的陕北,其实一开始啊,它并不是中央红军心里最中意的选择。
直到1935年9月,长征都快走满一整年了,大家还没想过要把陕北当成最后的安身之地。
但大伙心里都明白,就在一个月后,也就是那年10月,中央红军走到了陕北的吴起镇,还在那儿开了挺有名的吴起镇会议。从那以后,陕北就成了我们党搞全国革命的大后方。
那么问题就来了,这短短一个月里,到底是啥情况,让中央这么快就找到了明确的路子呢?
讲真的,这里面的经过还挺复杂。
之前咱们提到过,长征一开始啊,大伙儿心里都挺没谱的,不知道到底该往哪儿走,落脚点定在哪儿。说白了,就是因为局势变得太快了,之前琢磨好的几个能歇脚的地儿,最后都没能成行,全给放弃了。
根据党的军事历史资料,一开始,中央红军原本是打算到湘西去,想跟贺龙、任弼时领导的红二军团和红六军团碰头。
1935年2月那会儿,贺龙带着红二军团在贵州打仗,他们先是在陈家河、忠堡这些地方打了大胜仗,干掉了敌军的好几个整师整旅。就这样,他们还建立了个黔东苏区,包括了沿河、德江、松桃这5个县,惠及了近10万的百姓。
而且呢,军队的士兵人数一下子涨了好多。没多久,红二军团和红六军团也顺利碰头了,他们两队人马一加起来,势力马上就壮大了,很快就把局势给打开了。最后,他们在以大庸(就是现在的张家界)和桑植这块地方为中心,建起了湘鄂川黔边界的革命根据地。
因此,考虑到湘西那边情况挺不错的,原本中央红军是打算留在那里的。但湘江一战,红军损失惨重,人数直接掉了一半多。没办法,红军只好放弃去湘西的打算,调转方向,往敌人力量稍微弱点的贵州那边走。
这样一来,中央红军就决定在川黔边界,特别是遵义那一带,作为他们的休整地。
但最终,因为国民党中央军,还有四川、云南、贵州那些军阀的连连追赶和拦截,1935年1月遵义会议开过之后,中央红军就开始多次渡过赤水河,还赶紧抢过了金沙江,这才成功甩掉了好几十万敌人的包围。
后来,中央红军翻过了大凉山,硬生生地渡过了汹涌的大渡河,还爬上了那个一年四季都盖着白雪的夹金山。就这么一路走,他们在1935年6月的时候,终于走到了四川的懋功。
后来,红军就踏入了草地,但那时候,他们还在为到底是往南走还是往北走犹豫不决,这种状况一直拖到了九月份才有所转变。
那年9月份,红一方面军走到了俄界这个地方,也就是甘肃迭部县的高吉村。到了那儿,中央政治局马上开了个大会,会上大伙儿一块儿商量接下来该怎么走。
这时的毛主席,心里头压了块大石头似的,挺不是滋味。一、四方面军刚汇合那会儿的高兴劲儿还没消散呢,结果没过多久,红军又因为一堆问题走到了悬崖边上。接下来,中央红军得往哪儿走啊?中国革命的路又该怎么继续呢?
会议时,毛主席又一次强调了要接着往北走的战略计划。考虑到那时候中央红军的人数已经不到一万,所以得对部队进行精简。最后,会议拍板决定,把中央红军军部纵队,还有红一方面军的第一军、第三军,都合并起来,统一叫做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
陕甘支队组建以后,彭德怀挑起了司令员的大梁,毛主席呢,就负责政治委员的工作。
这就是长征路上很有名的俄界会议,这次会议特别短,也就半天就搞定了。为啥呢?因为红军战士们实在太累了,人数也少了很多,最重要的就是赶紧找个安全地方歇歇脚。要是会议拖得太久,把国民党军队给招来了,那可就不好办了。
所以会议一完事儿,中央红军就赶紧忙着往北走,生怕被国军的部队给拦住了。他们火急火燎地,就是想在国军封锁之前赶紧撤走。
从俄界一路往北走,那地形可真是惊险得很。不光有河水流得飞快的大江大河,还有陡峭得像要直插云霄的悬崖和山壁。而且啊,就那么几条能走的路,还是老久以前修的栈道,现在早都破破烂烂的了。所以,大队人马走起来,那速度真是慢得跟蜗牛爬似的。
走完那难走的栈道后,红4团作为打头阵的部队,碰到了一个超级难搞的任务。啥任务呢?就是要攻下地势极其险要的腊子口。
腊子口,它坐落在甘肃省的南边,是迭部县跟岷县的分界点,还是川西北通往甘肃的关键之路。这条路,大概三十米宽,两边都是陡峭的山崖,中间夹着腊子沟。想过这里,唯一的办法就是走那座架在沟上的木桥。
这地方的地势,真的是“一个人守住,万人难过”,国军也明白这地方有多关键,所以派了新编第14师来这里镇守,并且还砌起了堡垒。
因此,中央红军要是想往北方走,那就必须琢磨琢磨怎么攻下这个险要之地。
接到命令后,红4团的头儿王开湘打算带着一部分弟兄绕到敌人屁股后面去,而杨成武呢,就领着剩下的人从正面硬刚。大伙儿倒是不怕打得火热,可难题在于,腊子口这地儿,两边都是上百米高的悬崖,想绕过去,难啊!
如果要硬碰硬直接攻打,考虑到当时部队的实际情况,那肯定会牺牲很多人,这可咋整呢?
到了紧要关头,有个小战士挺身而出。他打小就在山里长大,爬那些陡峭的悬崖对他来说,就跟走路一样平常。所以,他自告奋勇,打算给队伍找出一条能上山顶的路。
批准一下来,这小战士立马拿起竹竿和绳子,动作轻巧地就开始往上攀。那峭壁,旁人瞅着都没处下脚,他却跟耍杂技似的,一眨眼的功夫,就在战友们的注视中没了影儿。
下面这些人啊,虽然眼睛一直盯着看,但心里头就是不敢相信,居然真有人能在峭壁上走得跟平地一样稳当。
最后,有人从悬崖顶上扔下一条绳子,战士们就沿着这条绳子一个个爬上了悬崖。他们往下一看,敌人的碉堡正好就在自己脚底。
之后的事儿就顺畅多了,红军战士们一顿猛轰,把敌人吓得四处乱窜。那个险要的腊子口,也被红军给拿下来了。
挺让人难过的,那位立了大功的小兵之后就没了消息。有人说他没多久就牺牲了,唯一让人们记得的,就是他那个“云贵川”的外号。
翻过了腊子口那道难关,中央红军就来到了一个叫哈达铺的小地方。
这里,中央红军受到了老百姓的热烈迎接。村民们给战士们端来了刚做好的热饭菜,还主动让出自家的房间给部队休息。并且,他们还热情地把毛主席和其他中央领导请到自己家里好好招待了一番。
但是,虽然有了短暂的喘息机会,毛主席心里却并不轻松。身为中央的领导,他背负着重大的职责和任务。接下来,中央红军该往哪儿走,这可是个迫在眉睫的大问题。
在俄界会议上,大伙儿定下了继续朝北走的大方向,但接下来要去哪儿,还有到了新地方怎么活下去,这些都是得好好琢磨琢磨的事儿。
但毛主席心里很明白一件事,那就是不管怎样,都绝对不能退缩,也不能犹豫不决。
就在毛主席和其他中央领导为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头疼不已的时候,答案竟然以一种出乎意料的方式出现了。就是这次小小的偶然事件,扭转了中央红军的命运,也为革命的未来打下了基础。
这事儿是咋回事呢?得从一张老报纸讲起。
在哈达铺那段日子前后,毛主席有好几个月都没咋跟外界联系上,这也是没辙的事儿。那时候,大部分时间都耗在赶路和跟敌人周旋上了,压根就没空去琢磨外面到底发生了啥。
所以,毛主席在哈达铺安顿下来没多久,就琢磨着找点报纸读读。没想到,在这么个偏远小镇上,还真有个邮政代办点。
那时候跟现在可不一样,特别是在哈达铺这样的地方。哈达铺之所以能有个邮政代办所,全靠当地的当归,这东西卖得特别好,把山西、陕西、河北、山东,还有广东、上海那些地方的买家都吸引过来了。
这些商家啊,大多在哈达铺这儿开了分店,好方便收货物资。这样一来,哈达铺的外地人就多了。这些外地人老想着老家的事,就爱看看报纸了解家里的情况。日子一长,哈达铺的邮局就开始卖来自四面八方的各种报纸了。
知道有很多种报纸后,毛主席乐坏了,他连忙叫来几个战士,吩咐他们动动脑筋,去哈达铺给他搞点“思想上的好东西”回来。
当年,担下这个任务的,是咱们的开国中将梁兴初。
哈达铺那时候被敌人占着,梁兴初接到任务后,可不敢马虎。他和战友们合计了一下,决定扮成国民党军队的样子,混进镇子里去搞物资,还得给毛主席找些报纸来。
收拾停当后,梁兴初他们几个换上了国军中央军的服装,就这么堂而皇之地朝哈达铺镇走去。
由于梁兴初装扮得特别像,再加上他胆子大又心思细腻,竟然把当地的国军镇长给镇住了。镇长没等梁兴初开口,就急急忙忙地准备起粮草物资来,生怕动作慢了会被上面的长官给惩罚。
那时候,梁兴初还派了几个战士去找各种书啊报纸啥的,他们找了一大堆,装得满满一筐,之后他们才带着这些东西安全撤走了。
回去后,毛主席他们就在书堆和报纸里扒拉,翻出了最近的几张报纸。瞅来瞅去,毛主席被《大公报》上的一条消息给吸引住了。
《大公报》在当时可算是一份很有分量的报纸,因此卖得很火。到了上世纪30年代,这份报纸全国发行量已经达到了四万份。而且啊,他们在西北还设有采访点。所以在哈达铺,能看到《大公报》这事儿,根本不算啥稀奇。
啥消息让毛主席上了心?一看,上面写着:“徐海东带着的红二十五军,三千多人,跟刘子丹的红二十六军在陕北碰头了。”
而且,那篇报道还透露了个重要事儿。说是在咱们这儿西北边,陕西的北部那块儿,刘志丹他们带着的红二十六军,人数有五千多,还有六七个县那么大、十几万老百姓的苏区根据地,不仅存在,还特别活跃呢。
就从这两句话里头,毛主席一下子就抓到了两个关键的事儿。
首先,陕北那边有红军,而且他们的势力相当大。其次,陕北的革命势头很不错,起码有六七个县有了根据地,还得到了十万老百姓的支持。
这些新闻,确实让毛主席感到非常激动,但真正让他更加激动的,是另一份报纸上阎锡山的发言。
阎锡山咋说的呢?他有次在大家面前讲话,聊起了陕北那边的情况。他是这么说的:“整个陕北二十三个县,几乎没有哪个县没被红色影响。具体点儿说,有八个县已经完全被红色力量掌控,另外十多个县也是半拉子被影响了。”
最后,阎锡山还满脸愁容地说,“眼下的共产党,看起来已经能不靠打仗就扩大地盘了。”
先不说阎锡山那会儿心里有多焦虑,就说说他讲的那番话,让毛主席心里踏实了不少。阎锡山的话,正好跟大公报上报导的陕北那边的情况对上了,这让毛主席确认了那些报道的真实性。
这么说吧,阎锡山无意间给红军当了一回超级“线人”。就是他这个“线人”递过来的“消息”,让中央红军找到了明确的路子和攻击点。
后来,毛主席经过多方打听和仔细研究,想要在陕北建立根据地的念头,就在中央领导层的心中逐渐生根发芽,最后终于定了下来。
1935年9月22号那天,毛主席在哈达铺的一个关帝庙里头,把团级以上的干部都召集起来开了个会。
在会上,毛主席跟大家分享了陕北那边有红军队伍,还有块挺大的苏区的好事儿。他还正式宣布,咱们的最终目的地就是陕北。
后来,军队进行了重新组织,并且很快就拿下了离得不远的榜罗镇。到了那儿,中央政治局开了个挺有名的会议,就是榜罗镇会议。会上,他们商量好了长征最后要在陕北落脚,还做了不少相关的安排和打算。
最终,队伍从榜罗镇出发,在那一年的10月7号,冲破了国民党军队的渭河防线,还顺利爬过了六盘山。
到了秋天,六盘山的景色特别美,放眼望去,毛主席心里有很多感慨。
这一路走过来,碰上过数不清的困难和挑战,好多并肩作战的伙伴都在半道上停下了脚步。但还好,眼下胜利似乎已经能看得见了。
思考之后,毛主席即兴创作了一首诗。
天空湛蓝,云朵飘飘,向南飞去的大雁都看得清清楚楚。没登上长城,可真算不上是条好汉,这一路走来,算算也有两万里的路程了。登上六盘山的高峰,看那红旗在西风中高高飘扬。现在手里握着长缨,只等时机一到,就要把那凶猛的苍龙给捆绑住!---《清平乐---六盘山》
1935年10月19号那天,中央红军走进了陕甘苏区的吴起镇。这一走,可算是走到了头,他们花了一整年时间,跑遍了11个省,总共走了二万五千里路的长征,终于圆满结束啦!
陕北是个扎根地,也是个起跑线,中国革命的全新篇章,就是在这儿翻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