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有来生,定不做华人”,新加坡华人族群认同感为何越来越差?

喜见Talk 2025-04-26 10:26:09

01 先聊聊“去东南亚闯荡”这事儿

中国历史上发生过三次大规模的移民行动,其中有一个挺出名的,就是大家常说的“下南洋”。

中国人去南洋这事儿,基本上能分成三个阶段:

秦汉那会儿,广州就已经和印尼的爪哇有商船互通了,两边的人和货物来往都挺多。

在明朝末期到清朝初期那段时间,因为战乱不断,很多明朝剩下的人为了活命,纷纷往南边跑,去寻找新的生活出路。这就引发了一波接着一波的人跑到南洋去谋生。

3、从鸦片战争一直到20世纪初那会儿,咱们中国境内老是打仗,日子过得那叫一个苦。很多人没办法,只好跑到南洋去讨生活。

很多人选择“下南洋”,其中广东和福建的人最多。那时候,这两个地方地广人稀,大家主要靠种地过活,但生活过得非常艰难。再加上要交的税和劳役,日子更是没法过了。与其在这儿等死,不如出去闯一闯,说不定能混出个名堂呢。

那时候,好多去南洋打拼的中国人,靠着自个儿的勤劳和聪明劲儿,成功变成了大富豪。这事儿一传开,大陆上的中国人就纷纷动心,一波接一波地往南洋跑,想找机会赚钱养家。

02 聊聊新加坡的华人群体咱们接着说说新加坡的华人。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人才开始陆续来到新加坡。有的是因为家里的亲戚在这里赚了大钱,生意越做越大,需要帮手,就把他们信任的大陆亲人叫来一起干。但更多人是因为战乱不断,日子过不下去了,为了逃避战乱和贫穷,选择到新加坡来寻找生计。

中国人有个特点,就是爱“按地域凑一块儿”。比如说,在同一个省里,要是碰到同一个市的,心里头就觉得挺近乎;等你走到外省了,只要遇上老乡,那感觉也是分外亲切;再到了国外,一瞅见中国人,那心里头别提多热乎了。

早期的新加坡华人也有着类似的“地方小圈子”心态。他们觉得大家都是同胞,彼此之间能互相帮忙。对于这些背井离乡、无依无靠的人来说,团结起来互相支持,就是他们在异国他乡活下去的方式。

一百多年来,新加坡的华人群体从最初的几十号人猛增到现在的差不多三百万,占新加坡总人口的比例超过了七成。这样一来,新加坡就成了除中国外,华人数量最多的国家。

03 新加坡至上,全力以赴

新加坡七成多的人口是华人,可为啥短短100多年,他们对自身族群的认同感就变得越来越淡了呢?

这和咱们一开始说起的新加坡“国父”李光耀的那个“全部为了新加坡好”的想法有很大关系,这个想法使得李光耀对待华人的政策多变又复杂。

新加坡刚开始自治那会儿,李光耀为了让庞大的华人群体站到自己这边,就开始采取一系列措施拉近跟华人的关系。他提升华人的社会地位,着力改善华人的生活条件,还拼命推广华语,反正就是想尽办法赢得华人的拥护。

不过,当新加坡慢慢站稳脚跟后,李光耀注意到华人社群的力量越来越强。为了平衡这种力量,他甚至考虑让新加坡加入马来西亚,想以此来减弱华人在新加坡的影响力。但没想到,新加坡被马来西亚给踢了出来。面对一个几乎从零开始的新加坡,李光耀又强调起华人的重要性。他这么做,就是想争取建国初期人口最多的华人社群的支持,好让这个新兴的国家能够站稳脚跟,稳定下来。

新加坡社会变得安稳后,他又开始对华人社群动手,就是想让大家别再觉得自己是华人族群的一份子,而是要重新认识到自己是“新加坡人”这个新身份。

李光耀的做法经常变来变去,其实都是出于一个目的:为了新加坡好。毕竟,新加坡没法跟强大的马来西亚比,那要怎么在马来西亚的眼皮子底下活下去呢?唯一的办法就是让国内华人团结起来,拧成一股绳。可一旦他发现华人团体势力越来越大,他又开始使劲儿限制华人发展。

他的目标很明确,就是想让新加坡成为一个拥有独特文化的国度,而不仅仅是依赖于中华文化。

李光耀实施的华人政策多变且复杂,这对新加坡华人族群后来产生了深远影响。现在,不少新一代的新加坡华人,大多已不再把自己看作是纯粹的华人,而是更倾向于称自己为“新加坡公民”。他们中甚至有人喊出了“下辈子,坚决不当华人”这样的口号。

0 阅读:0

喜见Talk

简介:喜见Tal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