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志愿军空缺司令,邓华发急电请粟裕挂帅,毛主席为何断然拒绝

喜见Talk 2025-04-26 10:24:43

1952年春天到夏天那会儿,朝鲜战场上局势变得挺复杂的。

一方面,“和平谈判”这事儿虽然成了头等大事,但就是僵在那儿了,两边都在使劲儿,想靠打赢几仗给自己在谈判桌上多挣点底气。

另一边,咱们参战的志愿军已经有17个军了,再加上装甲兵、炮兵、铁道兵这些,人数早就破百万了,这还没算上那45万的朝鲜人民军呢。还有啊,跟咱们在战场上对着干的“联合国军”,他们的人数也达到了110万。

在朝鲜半岛这条细细长长的地带,好几百万的军队面对面站着,小打小闹、互相磨损、争来抢去,一直都没消停过。大伙心里都明镜似的,早晚得有一场大仗,来决定这战争的输赢。要想得到真正的和平,恐怕只能靠拳头说话了。

关键时刻,真是一点马虎不得。可就在这时,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竟然生病了。长时间拼命指挥战斗,他的身体早就撑不住了。左额头上长了个瘤子,前线医疗条件太差,一直拖着没治好,他的身体是一天不如一天。

彭德怀心里装的全是打仗这码事,性格又倔得很,受了伤也死活不肯离开战场。每次医生一来劝他,他立马就用一句话给顶回去了:

这就是个小毛病,没啥大不了的,根本要不了命!

最终,还是在北京的毛主席拍板决定,让彭德怀赶紧回国看病。这样一来,志愿军司令的位子就空缺了出来。

战事紧急,好比熊熊大火,但百万志愿军却没了领头人,谁来当这个统帅,带领大家打仗?这成了志愿军得赶紧想办法解决的头等大事。

【一、毛主席和邓华“意见不同”】

彭德怀回到国内后,管理志愿军司令部日常工作的重任就交给了陈赓。在志愿军那时候的几个副司令里,要是论起经验、名声还有带兵打仗的本事,陈赓绝对是数一数二的。想想他1922年成为党员那会儿,宋时轮还是个15岁的孩子,邓华才12岁,洪学智和韩先楚更是只有9岁大。

让陈赓来当志愿军司令员,是大家心里都服气的人选。1951年6月份,陈赓到朝鲜那会儿,第五次战役刚好打完,志愿军经过了好几场硬仗,损失不小。特别是60军的180师,在往回撤的时候被敌人给围了,伤亡很重。这事儿让志愿军司令部里头的人都挺生气,也挺紧张的。

在第五次战役的复盘会上,彭德怀毫不客气,直接点名60军的军长韦杰和政治委员袁子钦,严厉批评说:

你们到底是怎么带的队,竟然把一个整师都给弄丢了,这可是咱军队成立以来,很少见的一个师受到这么惨重的打击啊!

彭德怀那火爆脾气,大伙儿心里都有数,这时候谁都不敢上前劝解,生怕一劝,彭总的火气就更旺了。整个会议室静悄悄的,连根针掉地上都能听见。最后还是陈赓站出来打了个圆场,他平时就爱开玩笑,这时候笑眯眯地站了起来,随口说了句跟会议不搭边的话:

会议开了老半天,大家都坐得纹丝不动,连想去厕所都憋着,脸上都泛起了红晕。再说了,肚子也开始咕咕叫了。要不咱先停会儿,去上个厕所,回来再继续?

当了十几年的老伙伴,也就陈赓敢跟彭老总这么逗乐。他这一开口,司令部的气氛立马轻松了不少。彭德怀被这么一搅和,火也消了不少,只能摆摆手说:

陈赓肚子咕咕叫了,咱们赶紧去填饱肚子吧。

陈赓这人性格特别随和,一点架子都没有,跟谁都能处到一块去。他一来到志愿军司令部,就给平时挺沉闷的地方带来了不少新鲜活力和轻松气氛。不过最关键的是,陈赓打仗是真有一套。

陈赓一到朝鲜,首要任务就是改革战术。他推行了一种新打法,就像“一点点啃掉硬糖”那样,让部队在攻击时灵活多变,多打那种人数少但效果好的歼灭仗,用最小的损失赢来大战果。防守时呢,也不用硬顶着阵地不放,等把敌人打伤一大片后,就赶紧撤,瞅准敌人站脚还没稳,立马再回头反击。

陈赓的想法很直白,对上装备精良、补给不断的美军,志愿军不能硬碰硬地拼消耗,不能老想着“人在阵地在”或者“一起完蛋”那种不要命的打法。得战术上灵活点,知道什么时候该进什么时候该退,明白啥该争取啥该放弃,这样才能保住咱们的战斗力,最后才能打赢这场仗。

特别是陈赓发展和推广的“坑道战术”,使得志愿军在防守方面有了巨大的进步。他们靠着坑道,结合地面的野战防御设施来抗击和消灭敌人,这让美军原本十分依赖的炮火威力大打折扣。在1951年夏天和秋天的防御战斗中,美军得发射40到60发炮弹才能打死一个志愿军战士。然而到了1952年的前八个月,美军得发射660发炮弹才能打死一个志愿军战士。

要是说彭德怀给志愿军打上了铁一般的意志烙印,那陈赓给志愿军增添的就是一股子灵活劲儿。但话说回来,陈赓有个“短板”,就是他手头的事情实在太多,没法一直当志愿军的领头人。

建国之后,陈赓带着队伍打下了广州,接着又往大西南冲,那时候的战斗任务真是忙得不可开交。到了1950年开头,胡志明还特意请他帮忙,陈赓就带着一帮人去了越南,给越南军队打气,一起对抗法国的进攻。后来,他临时当了两个月的志愿军司令员,人称“救火队长”。没多久,毛主席又给他指派了新活,让他回国去当军事工程学院的院长。

陈赓离开后,找个靠谱的志愿军司令员就成了当务之急。战场上最怕的就是临时换领导,或者换来换去,因为每个指挥官都有自己的套路和打法。要是部队没有一个稳定的战略方针,那战斗力肯定会受影响,大打折扣。

没多久,毛主席亲手写的一份“任命书”就送到了志愿军司令部那里:

决定让邓华来担任志愿军的临时司令员和政委。

那时候,邓华正做着志愿军副司令员的活儿,压根儿没料到主席会把这副沉甸甸的担子交给他挑。抗美援朝这场仗,跟国家命运紧紧绑在一起,带领上百万大军打仗,在我军历史上也是屈指可数的事儿。这任务重得要命,责任大得吓人,关系深远得很。

说到革命,邓华向来胆子大,啥难打的仗都不怕,从无怨言。但他心里也犯嘀咕,觉得自己本事不够,比不上彭老总、陈赓这些老将,怕挑不起这大梁。

经过深思熟虑,邓华最终决定把辞职的电报递交给毛主席和彭老总:

志司那边工作特别多,对整个局势都很关键,但我个人在品德、能力和资历上都还差得远,真感觉吃力挑不起这担子。要是想让志司的领导力量更强,彭总要是回不来的话,粟裕同志能来这儿就很不错。

说到志愿军司令员的人选,邓华一个劲儿地夸粟裕合适。他还琢磨着,粟裕现在在总参谋部当副总参谋长呢,那这个位置谁来顶替好呢?邓华觉得陈赓同志挺行。至于陈赓现在正忙着建的军事工程学院,邓华也出了个主意,说可以找别人来管。

邓华琢磨事儿就跟安排打仗似的,那叫一个周全。他发的那封电报,不光提名了志愿军司令的候选人,就连粟裕副总长、陈赓院长这些本该别人操心的位子,他也一股脑儿地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按道理讲,邓华在重要的人事安排上应该少发言。不过换个角度想,这也恰恰表明他的每条建议都是发自肺腑,出于公正,里面完全没有掺杂个人的利益考量。

为啥邓华那么想让粟裕来当志愿军的头儿呢?

首先,粟裕原本就是领导抗美援朝战争出征的首选人物。

1950年6月份,朝鲜那边一开打,咱们这边就迅速组建了东北边防军,主力是四野的13兵团和15兵团的4个军,他们被派到了凤城、辽阳这些地方。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守好东北的边境,一旦有需要,立马就能进朝鲜帮忙打仗。那时候,毛主席还特意跟粟裕说,想让他来当这个东北边防军的头儿,负责指挥抗美援朝的战斗。但可惜啊,粟裕身体不好,没能去。所以后来就从西北把彭德怀给调回来了,让他紧急带兵进朝鲜。

第二点要说的是,粟裕对朝鲜战争那可是早有打算,准备得相当充分。

粟裕在抗美援朝的早期准备阶段,就让华东军区搞了个参谋、通信的小组,专门琢磨朝鲜那边的战况。他还让华东空军去摸底美军在朝鲜的空军实力,看看他们有多少飞机,战斗力咋样。粟裕还头一个提出,把原本打算打台湾的三野9兵团调去朝鲜参战。要是让粟裕来指挥志愿军,他上手肯定比别人快,这算是他的一个大长处。

第三点要说的是,粟裕指挥大型军队打仗,那本事可真的是顶尖儿的。

能领导大规模部队打仗,是选志愿军司令员最关键的一点。特别是要派去朝鲜的志愿军都上百万人了,没有足够的大规模作战的理论和实战经验,根本挑不起这担子。粟裕在我军里是大家公认的“军事高手”,他的指挥能力和经验,完全符合志愿军司令员的标准。

说起来,粟裕绝对是那时候当志愿军司令员的顶尖人选。可当邓华把推荐粟裕的电报发到北京,毛主席却直接给否了。

那么,这个时候的主席心里到底是怎么盘算的?

【二、战争练兵,更练帅】

要是聊起挑选志愿军司令这事儿,要是只看打仗的能力,邓华会推荐粟裕,觉得他最合适。但毛主席呢,他想得更远,考虑的是整个国家和国际的大局。基于这个,他决定不能让粟裕去朝鲜。

粟裕在1951年11月当上副总参谋长后,就开始忙活着新时期军队的各种建设。这包括了怎么打仗、怎么训练,还有海空军和各种特色兵种的建立,以及让军队变得更现代、更正规。在国防和军队建设这块儿,粟裕那可是个不可或缺的“大佬”,好多事儿都得靠他才行。

军事工程学院的建立,是为了培养新中国的首批军事科技精英。那时候,科技人才稀少得像清晨的星星,不仅老师难找,连学校建筑、课本还有实验工具都严重不足。要搞定这么个大难题,非得陈赓莫属。这也是为啥毛主席特地从朝鲜把他召回的原因。

抗美援朝对国家命运至关重要,军队和人才培养也一样影响国家未来。粟裕、陈赓都是各自领域里的顶梁柱,他们的本事无人能轻易替代,一旦离开,整个局面都会受到影响。而且,想在短时间内找到合适的人来顶上,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儿。

其实,毛主席没派粟裕去朝鲜,还有一个挺重要的原因,就是他觉得邓华完全能胜任志愿军第三任司令的位子。

当四野13兵团率先作为志愿军踏入朝鲜战场时,林彪竟然提议在关键时刻换帅,这可是兵家大忌啊。他跟主席说,想让邓华来顶替原来的13兵团司令员黄永胜。为啥呢?林彪觉得,邓华在军事上各方面都比黄永胜要强。

抗美援朝那会儿,彭德怀老夸邓华:“这家伙肚子里有货,脑子灵光。看问题既深远又全面。”、“打仗不含糊,胆大心细,点子多,真是个得力助手。”尤其彭德怀要回国前,他还特地给前线发电报,说他不在这儿的时候,志愿军就全靠邓华指挥了。

从两位元帅的做事方式和他们说的话里,能明显感觉到他们对邓华特别有信心。正因为这样,到了重要关头,他们俩都不约而同地想让邓华来当领头人。

邓华17岁那年就投身革命,参加了湘南起义,后来跟着朱德上了井冈山。他从一个小小的连级干部,一步步干到了兵团司令,立下了不少战功。不管是在红军时期,还是后来的四野部队,他都是挑大梁的角色,能独当一面。比如说,他指挥两个军收复海南岛,那就是个很好的证明。

邓华来自一个书香门第,是个根正苗红的知识分子。他进入军队后,特别喜欢钻研战略战术,成了军里公认的学者型将领。就算到了朝鲜战场,每次大战过后,他都会仔细琢磨得失,总结经验。从刚到朝鲜时写的《跟美军打仗的头一回体会》,到第五次战役后的《说说朝鲜战场的持久战》,邓华在战争那些年写的军事分析文章,加起来得有几十万字。这些不仅对志愿军打仗大有裨益,也对我军后来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直接参考。

邓华不光能打仗,文笔也相当了得,脑子转得快,做起政治和外交工作来也是得心应手。在抗美援朝的谈判桌上,邓华担任了志愿军的头号代表。在那场被说是“最难啃的骨头”的谈判里,邓华和美国人在桌上斗智斗勇,形势分析得头头是道,该商量时商量,该硬气时硬气。可以说,在前线冲锋陷阵的邓华,他的看法直接指引着志愿军的战略方向。

总的来说,在抗美援朝那“边战斗边协商,用战斗推动协商”的第二阶段,邓华因为对战役的指挥和谈判的局势都了如指掌,所以他无疑是担任司令员的绝佳选择。话说回来,邓华不光有能力和经验,他还有个最关键的优点,那就是具备统帅的才能。

志愿军里的两位副头儿,邓华和韩先楚,那真是配合得天衣无缝,就像是一对无敌组合。从解放海南岛那会儿起,一直到抗美援朝,他们俩一直都是肩并肩,一块儿打仗,一块儿立功。他们联手打下的胜仗,数都数不清,真是厉害得很。

邓华这人,做事稳重又有策略,既能文又能武,在军队里被大家叫做“智囊大将”。而韩先楚呢,胆子大,行动快,打仗勇猛,是出了名的“闪电战将军”。把这两个性格完全不同的人放在一起指挥战斗,那真是绝配。虽然他们俩私交很好,但平时拌嘴争吵的次数也不少。

攻打海南岛时,邓华出于谨慎考虑,想过要把战斗开始的时间往后挪挪。但韩先楚却据理力争,他觉得得趁着谷雨前风向有利,赶紧组织大军登陆。结果也证明,韩先楚对这场仗的看法是准的。

战后,大家都说解放海南岛的头号功臣是韩先楚,却把邓华给忘了。说实话,那时候在定总攻时间这事儿上,四野总指挥部特别相信邓华。换句话说,要是邓华铁了心要推迟打仗,韩先楚再怎么想攻,也没用。

在拥有最终决定权的时候,跟韩先楚争论得那叫一个激烈,感觉屋顶都要被吵翻了,但邓华并没有坚持自己的看法。他反倒是扎扎实实地去研究了大规模渡海的计划到底行不行得通,把各方面的利弊都考虑了一遍。经过一番深思熟虑,邓华最终决定听从韩先楚的意见。

韩先楚对局势的精准拿捏,是海南岛成功解放的重要因素。邓华呢,他能听取多方意见,不被片面之词所迷惑,最后拍板决定,这作用也是大得很。

韩先楚是个打仗的好手,他对打仗有自己的一套看法,能迅速看透局势,敢于挑战别人不敢打的仗,甚至有时候连上级的指挥他也敢接手,真是够大胆、够有个性。而邓华呢,他走的是稳重路线,对上级全力支持,对下级也愿意听他们的想法。

在朝鲜战场上,志愿军司令部那可是高手如云。战略的规划、战术的安排,都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而是参谋人员绞尽脑汁、反复琢磨、层层把关的结果。司令员呢,就像是个领头羊,也是个联络员,得把大伙儿的想法都听进去,把每个人的长处都用起来。然后,他得瞪大眼睛看清形势,稳稳当当地拿主意,定下最后的大方向。

说到打仗的冲劲儿,邓华可能没韩先楚、宋时轮那么显眼;说到后勤管理上的稳重,他也比不上洪学智。但邓华就像是块万能胶,能把所有指挥员和百万志愿军的力量都聚拢到一块儿,拧成一股绳使劲儿,这就是他作为“统帅”的本事。

毛主席不顾大家的意见,坚持选了邓华,主要就是因为他觉得邓华有领导“大军团”作战的能力。在朝鲜战场上,不仅是战士们在打仗中成长,邓华这样的指挥官也在实战中锻炼提升。

【三、立国一战】

1952年12月,邓华当上志愿军总司令没多久,大家心里都盼着的大仗终于开打了。在短短两个月时间里,志愿军朝敌人发起了77次猛攻,一共干掉了2万7千多敌人,战绩那是相当漂亮。美军一看志愿军这么猛,也赶紧把他们早就计划好的“金化攻势”给使出来了。

两边军队斗得不可开交,为了每块地盘都拼尽全力,结果所有的冲突都汇聚到了同一个地方——上甘岭。

上甘岭那场大战,咱们的志愿军在邓华的带领下,换了个全新的战术来应对。

在防守时,我们坚决采用了“地道战术”的防御方式,让美军在上甘岭那3.7平方公里的地盘上,尽管发射了190多万发炮弹,却也毫无办法。

在攻击中,我们使出了杀手锏——“喀秋莎”火箭炮,再加上140多门大炮,一起向敌人猛烈开火。特别在夺取597.9高地那场战斗中,24门“喀秋莎”仅仅两轮齐发,就把美军一个营的好几百号人给全端了。

坑道打法算是陈赓的高招,彭德怀特意从国外带回了喀秋莎火炮,而整个战役的领头人则是邓华。在上甘岭,咱们的志愿军在条件最差的时候,打出了最牛的战绩。这些荣耀的背后,多亏了那三位志愿军司令员的长期努力。

1953年6月份,停战协定眼看就要签字了,可那个固执的李承晚却在背后搞小动作,使劲捣乱和谈。他还大言不惭地说,南朝鲜要自个儿接着打这场仗,不管别人怎么谈。

当消息抵达志愿军司令部,平时冷静沉稳的邓华,这下子也压不住火气了,他一拍桌子猛地站了起来:

李承晚这家伙真是胆大妄为,看来得给他点厉害尝尝!

杨得志,志愿军那位副司令员,在一旁瞧着邓华一个劲儿地盯着那张作战地图,心里头一下子就透亮了。他伸手一指地图上那个显眼的地方,开口说道:

你其实心里早就盘算着这个地方了。

邓华毫不犹豫地回应道:

没错,咱们就选这儿动手!直接铺开战场,给朝鲜老百姓多腾出点地儿来。

平时邓华总爱管参谋长李达叫“老人家”,这回李达也不含糊,跟着开起了玩笑:

“你担心别人会称你为爱好争斗的人吗?”

邓华心里清楚得很,这场最后的战斗是非打不可的。

不是我们喜欢打仗,是李承晚这家伙非得等到吃了大亏才肯罢休。要是不给他点厉害尝尝,他根本不会安分守己。

7月13号那天晚上,金城那边天阴沉沉的,眼看大雨就要倾盆而下。志愿军那边,1000多门大炮突然间猛地开火,那平时都舍不得多用的两个师的喀秋莎火箭炮,这回也毫不含糊,连着轰了三波,真是大手笔啊。

转瞬间,炮弹爆炸产生了一大片火光,嗖嗖地朝敌人阵地猛冲过去,把半边天都映红了。敌人的阵地瞬间变成了火焰的海洋,地面上扬起的尘土都是红色的,连天上飘荡的云彩也被染成了红色。

那会儿,志愿军的精锐突击队伍仅仅花了一个钟头,就撕开了敌军四个师、长达25公里的正面防线,开始猛烈进攻。在整个金城战役里头,志愿军消灭了5万多敌军,还收复了17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这可是志愿军到朝鲜以后,打得最痛快、最彻底的一场大胜仗。我们用上了1000多门大炮,打出了1900多吨的炮弹,最后就是用敌人最拿手的方式,把他们给打败了。

李承晚完全没了招,彻底认输了。到了7月27号那天,朝鲜停战协定正式被确认生效。这场打了3年多33天的朝鲜战争,最终以朝中人民的胜利画上了句号,朝鲜半岛迎来了和平。

1954年秋天10月份,邓华接到命令回到国内。邓华离开后,我军里很有名的“三杨”里的杨得志和杨勇,一个接一个地当上了志愿军司令员。到了1958年10月22日那天,志愿军总部的将士们在司令员杨勇和政治委员王平等人的带领下,开始启程回国。

10月26号,志愿军总部发布消息,说咱们的志愿军战士们已经全部从朝鲜撤回来了。

有197653位英雄,他们曾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英勇牺牲。

我们永远铭记在心

历史啊,就是过往的事情的记录。它像一本大书,记载着人类从古至今的点点滴滴。在这本大书里,你能看到各种大事小情,有国家兴亡、英雄豪杰,也有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历史告诉我们,人类社会是怎么一步步发展到现在的,让我们明白了很多道理。通过研究历史,我们可以了解祖先的智慧和勇气,也能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历史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看清过去的得失,从而更好地面对未来。简单来说,历史就是咱们的老故事,虽然时间过去了,但这些故事里的经验和智慧,一直都在指引着我们前行。

0 阅读:134

喜见Talk

简介:喜见Tal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