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演员于蓝:用生命铸就银幕丰碑的艺术家

曼殊说娱 2025-04-11 12:58:52

延安淬炼:从富家千金到革命战士

1921年,于蓝出生于辽宁岫岩一个商贾家庭,却在17岁那年毅然放弃优渥生活,穿越日军封锁线奔赴延安。在抗大学习期间,她改名“于蓝”,寓意“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从此与革命文艺结下不解之缘。

在延安鲁艺实验剧团,她主演秧歌剧《佃户》《粮食》,用陕北民歌和方言演绎劳苦大众的抗争,被群众称为“山沟里飞出的金凤凰”。

银幕传奇:从“庄毅”到“江姐”的精神图腾

1949年,于蓝在《白衣战士》中饰演医疗队队长庄毅,用绷带裹住婴儿坚持手术的镜头,成为新中国女性坚韧形象的经典注脚,该片获全国妇联嘉奖,邓颖超亲自颁奖。

1961年,她在《革命家庭》中塑造的“红色母亲”周莲,从青年演至老年,将普通妇女成长为革命者的历程演绎得感人至深,周恩来总理握着她的手称赞:“于蓝演了个好妈妈!”。

巅峰之作当属1965年的《烈火中永生》。为演活江姐,她与导演水华历时三年走访渣滓洞幸存者,整理30万字笔记。

在“绣红旗”一场戏中,她将江姐对革命的信仰与对亲人的柔情熔铸于颤抖的指尖,这场无台词表演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教科书级片段。影片上映后,全国掀起“学习江姐”热潮,于蓝收到数万封观众来信,有人写道:“您让我们相信,信仰真的能战胜死亡。”

晚霞工程:为三亿儿童托起光影星河

1981年,60岁的于蓝临危受命筹建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她拖着病体四处奔走,在简陋平房里办公,每天工作14小时。

为改变“儿童片没人看”的困境,她提出“三个贴近”原则:贴近儿童生活、贴近儿童心理、贴近儿童审美,主导拍摄《四个小伙伴》《少年彭德怀》等影片,其中《应声阿哥》获文化部优秀影片奖,《少年彭德怀》斩获金鸡奖最佳儿童片。

面对市场冲击,她在全国政协会议上疾呼:“儿童电影不是生意,是给三亿孩子的精神母乳!”。1989年,她创办中国国际儿童电影节,推动《红象》《哦,香雪》等作品走向世界,意大利评委盛赞:“中国儿童电影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希望。”

精神遗产:跨越世纪的光影传承

2020年,99岁的于蓝与世长辞,首都影迷自发在长安街送别,有人举着“江姐不死”的标语伫立雨中。

她的遗产不仅是38部经典影片,更在于对艺术的极致追求——拍摄《龙须沟》时,她在臭水沟旁生活三个月,学会老北京方言和纳鞋底手艺;执导《萨里玛珂》时,她手把手教年轻演员宋晓英骑马、摔跤,被称为“片场严师”。

晚年的于蓝仍心系电影事业,97岁出演《那些女人》,98岁参与《一切如你》,她说:“只要镜头还对着我,我就要为人民演下去。”。

2021年,她被追授“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国优秀电影女演员”,颁奖词写道:“她用一生诠释了‘人民艺术家’的真谛——把自己活成了永不褪色的江姐。”

0 阅读:0

曼殊说娱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