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蒋介石厌倦了孔氏夫妇的贪婪】
国民党内部长期存在两大派系之争。以宋霭龄和孔祥熙为核心的孔宋家族势力,与陈果夫、陈立夫兄弟掌控的CC系形成对立。这两股力量在党内持续较量,不断争夺权力与地位,展开激烈的政治博弈。双方之间的斗争既有公开的角力,也有暗中的较量,形成了国民党内部复杂的权力格局。
到了20世纪40年代,蒋介石对陈氏兄弟的依赖日益加深,与此同时,他对孔宋家族的信任却逐渐减弱。
在他看来,经过多年的考验,他与青帮成员之间的情谊愈发深厚,这种关系相比他与孔宋家族之间的联姻更加牢固和值得信赖。
此外,蒋介石深知,若非陈氏兄弟等青帮大佬的鼎力支持,助他登上权力顶峰,并始终不渝地协助他,他恐怕难以长期稳居国民党最高领导人的位置。对此,蒋介石心知肚明。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长期以来,孔宋家族始终以聚敛财富、扩大权力为主要目标,屡次无视他的权益,甚至不惜牺牲他的声誉。
这些人非但未能成为他巩固权势的有效助力,反而像是依附于他政治生涯的寄生者。他们非但没有推动他的事业发展,反而不断消耗他的资源和精力,成为他前进道路上的负担。与其说是助力,不如说是拖累,阻碍了他实现政治抱负的进程。
蒋介石对宋霭龄和孔祥熙的所作所为早就看不顺眼,对他们的不满情绪日益加深。他把这些负面感受全都写进了日记,以此来表达自己的反感。
蒋介石的日记属于他的个人隐私,始终由他亲自保管。除了他自己以外,几乎没有人有机会查阅这些日记内容。
宋美龄对丈夫的事务从不袖手旁观,她倾向于亲自掌控局面。她具备出色的手段,如果某些事情被刻意隐瞒,她反而会更加迫切地想要了解所有细节。
宋美龄发现蒋介石有记录日记的爱好,认为这是洞察他内心想法的绝佳途径。她意识到,通过阅读这些日记,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蒋介石的思维方式和情感波动。于是,宋美龄决定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以更好地把握蒋介石的心理动态。
宋美龄暗中翻阅蒋介石的日记。为避免被察觉,她每次查看时都格外谨慎,确保阅读后立刻将日记放回原位,不留痕迹。
1943年8月的一天,宋美龄照常翻阅蒋介石的日记,发现他用了大量篇幅批评宋霭龄和孔祥熙。
宋美龄目睹丈夫对姐姐的严厉批评,内心既感到意外又充满愤怒。
宋家多年来忠心耿耿地为蒋介石服务,倾注了大量心血和精力,如今却遭遇如此对待,宋美龄心中不禁感到深深的失望。
宋美龄翻阅日记时,那些字句仿佛针扎般令她不适。随着阅读的深入,她的情绪愈发激动,怒火难以遏制。她顾不上其他,直接拿着日记找到蒋介石,质问道:“你把这些写下来,到底是什么意思?”
蒋介石发现宋美龄一直在暗中监视自己,顿时怒火中烧,气得连嘴唇都在颤抖。他立即与宋美龄发生激烈争执,双方互不相让,场面一度失控。
这次争执中,蒋介石一反常态,表现得异常强硬,完全不肯让步。宋美龄对此感到意外,一时不知如何应对。无奈之下,她采取了传统中国妻子常用的方式,打包行李离家出走,前往宋霭龄在重庆的住所暂住。
孔祥熙在国民政府中身兼财政部长和行政院长两职,手握实权,是国民党高层中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不仅掌管国家财政大权,还负责行政事务,在党政体系中占据着核心地位。作为蒋介石的亲信,孔祥熙在国民党决策层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其影响力贯穿整个国民政府时期。
尽管宋美龄始终力挺宋霭龄和孔祥熙,全力维护孔宋家族的利益。然而,在这个阶段,即便是她也难以动摇蒋介石决意抛弃孔祥熙的念头。
1943年底,重庆方面一批国民党军官因战功显赫获得晋升,顺利跻身高级指挥官序列。这批军官在战场上表现突出,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显著的战绩,成功实现了职务的跃升,进入了军队的核心领导层。
尽管这些军官在仕途上顺风顺水,获得了显赫的职位和优厚的待遇,但他们并没有因此对蒋介石心存感激。实际上,他们早就对蒋介石失去了信心,内心充满了失望。
这些军官们一致认为,蒋介石是导致中国局势混乱的根源。他们决定策划一场政变,以推翻蒋介石的统治。
然而,这场政变尚处于秘密策划阶段时,就被军统的戴笠察觉了。戴笠随即与中统的陈果夫、陈立夫联手,逮捕了600多名参与政变的军官,并处决了16名将领,成功将政变扼杀在萌芽状态。
蒋介石听了三个人的话后,心里始终有个疙瘩,怎么也放不下。他觉得,从古到今,就算是亲兄弟,为了争权夺利也会翻脸不认人,甚至要对方的命。而宋霭龄只是他的大姨姐,关系更远一层,更别提了。
如果没有高层势力的暗中支持,那六百多名军官绝不敢公然对抗他。正是由于某些手握重权的人在背后撑腰,他们才敢如此大胆地采取行动。
蒋介石内心的疑虑不断加深,这促使他下定决心要与孔祥熙分道扬镳。不过在正式做出这个决定之前,他打算先摸清楚宋子文的真实想法和立场。
蒋介石心事重重地安排了与宋子文的会面。谈话中,他看似随意地提起宋霭龄和孔祥熙,试探宋子文对他们的看法。
20世纪30年代,孔祥熙对宋子文担任的财政部长职务虎视眈眈,最终成功取代了宋子文的位置。这一变动导致宋子文在蒋介石面前失去了原有的重要地位,从一位权势显赫的人物变成了边缘化的角色。
从那时起,宋子文与孔祥熙之间的关系便彻底恶化。多年以来,宋子文作为旁观者,清楚地看到自己的姐姐宋霭龄——孔祥熙的妻子——是如何毫无顾忌地滥用职权。这一现象让宋子文对孔祥熙的不满愈发加深,两人之间的矛盾也因此持续发酵。
宋子文一直对宋霭龄和孔祥熙这对夫妻的处事方式和行为颇有微词,这种不满源于他们之间过去积累的种种矛盾。他对两人的品行和做法始终持批评态度,认为他们的行为与自己的价值观相悖。这种情绪并非一时兴起,而是长期相处中逐渐形成的深刻印象。宋子文对他们的不满,更多是出于对过去种种不愉快经历的记忆,以及对他们为人处世方式的不认同。
蒋介石再次寻求合作时,宋子文虽然表面上保持冷静,但内心仍感到些许满足。尽管他没有表现出过分的激动,但被重新重视的感觉让他暗自感到欣慰。
他直言不讳地表达了对宋霭龄和孔祥熙的见解,并明确向蒋介石指出,宋霭龄实际上是宋美龄的幕后主导者,宋美龄的许多决策和行动都深受她的影响。
蒋介石表面上显得平静无波,但内心其实相当满意。他成功达成了试探的目的,和宋子文简单交谈后,便起身离开了。
蒋介石选择让宋子文取代孔祥熙的职位后,宋霭龄和孔祥熙立刻意识到形势对他们极为不利。他们察觉到自己的处境正在恶化,于是开始谋划未来的应对策略。
宋霭龄与孔祥熙的命运紧密相连,一旦宋霭龄陷入困境,孔祥熙也难以幸免。倘若孔祥熙在政坛失势,他积累的庞大财富将迅速被瓜分殆尽,这是两人最不愿看到的结果。
1944年春夏之际,蒋介石安排宋霭龄陪同宋美龄前往巴西就医和休养。当时,蒋介石尚未公开讨论撤换孔祥熙职务的计划。宋霭龄抓住这次出国机会,暗中将孔家的资产转移至海外。
在宋霭龄和孔祥熙暗中策划将大量资产逐步转移至海外的同时,蒋介石已决定与孔祥熙划清界限,并着手准备将其彻底排除在权力核心之外。
1944年某日,国民党中央执行会议如期举行。蒋介石从容不迫地坐在主位上,静候他精心策划的这场戏码拉开帷幕。
会议一开始,蒋介石之前已经打过招呼,陈果夫和陈立夫兄弟俩当着所有人的面,直接批评孔祥熙:“权力过于集中,不仅影响大家的积极性,还缺乏有效监督,这肯定会引发贪污和腐败问题。”
在场的都是官场经验丰富的老手,一见到这情形,马上意识到陈家兄弟的目标直指孔祥熙。
孔祥熙讲完陈果夫和陈立夫的话后,目光转向了蒋介石。蒋介石坐在那里,神情镇定,难以猜测他的内心活动。然而,孔祥熙从他冰冷的眼神中,察觉到了残酷与冷酷。
孔祥熙心头一紧,连呼吸都屏住了,谨慎地望向蒋介石,开口道:
承蒙委员长厚爱,我得以在党政机关任职。然而自知能力有限,恐难胜任当前重任。为顾全大局,避免因个人能力不足影响国家发展,我恳请辞去行政院长及财政部长职务。如有任何工作失误,我将承担全部责任。此番请辞,实为国家利益考虑,望委员长体察并予以批准。
蒋介石似乎早就预见到孔祥熙会提出辞呈。他对孔祥熙多年来的贡献表示肯定,并顺势同意了他的辞职请求。
蒋介石为了展现民主作风,照例在会议上循例征询意见:"各位有什么看法?"在场人员心领神会,一致表示赞同。这种例行公事的询问方式,既维持了表面上的集体决策机制,又确保了实际决策权的集中掌控。与会者们早已熟悉这种议事模式,在保持统一意见的同时,也维护了会议的正常秩序。
随后,蒋介石提名宋子文担任财政部长和行政院长,这一提议毫无悬念地获得通过。
1945年秋,随着抗日战争的结束,孔祥熙从战时首都重庆返回南京,并重新搬入家族在南京的旧宅。
抗战期间,这座老宅被日军强占,如今已残破不全,几乎成了一片废墟。面对家园被毁的惨状,孔祥熙心中酸楚,几乎要落下泪来。
最让孔祥熙感到不适的是,过去那些频繁登门、请他帮忙的人如今都消失无踪。曾经门庭若市的孔家,现在却冷冷清清,几乎无人问津。习惯了在官场上被众人簇拥、受人奉承的他,突然感受到了世态炎凉、人情冷漠,心中不免涌起一阵凄凉。这种从众星捧月到无人问津的落差,让他深刻体会到了人际关系的现实与残酷。
宋霭龄回到国内后,发现孔祥熙被蒋介石冷落,孔家也受到排挤和压制,这让她极为愤怒。
她性格刚烈,绝不会咽下这口气,决心当面质问蒋介石。即便无法让孔家东山再起,她也要为孔祥熙讨回公道。
孔祥熙劝宋霭龄冷静,说道:“你还是别去了,蒋介石是什么样的人,你们宋家应该比谁都了解。”
宋霭龄依旧怒气未消,愤愤不平地说道:“这口气我实在难以咽下!”
孔祥熙感叹道:“我都65了,早就到了什么都看得开的年纪,还有什么事情能让我不顺心?”不过,宋霭龄对他的这番话并不买账。
宋霭龄直接给蒋介石打了个电话,语气里带着质问,明确提出要和他当面谈谈。蒋介石也没绕弯子,爽快地同意了她的请求。
宋霭龄与蒋介石会面时,毫不客气地质问他。她指出,孔祥熙在财政部长任上多年,为蒋介石筹措了大量军费,始终对他忠心耿耿。她不明白,蒋介石为何如此无情无义,要求他解释孔祥熙究竟犯了什么错。
面对宋霭龄的质疑,蒋介石并未动怒,也无意解释,只是平静地回应道:“庸之这次提出辞职,一方面是为了顾全大局,减少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也是考虑到他年事已高。放心吧,你们的贡献我都记在心里,时机成熟时,我会为你们发声的……”
宋霭龄心里清楚,蒋介石那些话只是场面上的应付,事情已经无法挽回了。她意识到局面已定,只能无奈地接受这个结果。不过,好歹她在这场对话中维护了自己的尊严,这让她感到些许宽慰。
宋霭龄一进门,脸上的愁云就散了,显得轻松了不少。她立刻拉着孔祥熙,把和蒋介石聊的事一五一十地说了个遍。
孔祥熙立刻察觉到蒋介石在搪塞,不满地回应:“我早就知道他不会有什么好心。只要他不找我们麻烦,让我们平静地过完余生,我们就谢天谢地了。”
孔祥熙根据他对蒋介石行事风格的分析,预感到蒋介石极有可能挑起内部战争。一旦战事开启,孔祥熙必然会被卷入国民党内部的权力争斗中。考虑到蒋介石多疑的性格,未来局势难以预料,孔祥熙自身的命运也充满了不确定性。
孔祥熙认为,眼下正是抽身而退的最佳时机,不如尽早离开。
他与宋霭龄经过商议,觉得眼下最稳妥的办法就是悄悄离开国内,所有行动都得谨慎,不能让任何人察觉。
孔祥熙与宋霭龄经过讨论,决定分头前往美国。宋霭龄以就医为由先行赴美,孔祥熙则待时机成熟后再动身。
1947年,宋霭龄乘坐飞机前往美国。
在美国的宋霭龄迅速给孔祥熙发了封电报,说自己身体情况时好时坏,希望他能马上飞过去照料。其实这电报就是宋霭龄和孔祥熙俩人商量好的,蒋介石一眼就识破了他们的把戏。
孔祥熙拿着宋霭龄发来的电报,直接去找蒋介石,提出想出国。蒋介石一看这情况,心里就明白了,孔祥熙这一走,恐怕短时间内是不会回来了。他清楚孔祥熙的打算,但也没多说什么,毕竟事情已经摆在眼前,多说无益。
蒋介石此刻无暇顾及离别的情绪,他正被国民党军队在战场上的接连失败所困扰。当孔祥熙递来电报时,他迅速在文件上批注了“同意”二字。
1947年秋季,孔祥熙启程前往美国。
【蒋介石:不会超过50万美元吧】
宋霭龄和孔祥熙最初定居在纽约弗代尔区的独立大道4904号,之后他们迁居至长岛蝗虫谷的菲斯克港。
这两处住所都藏身于茂密的森林中,显得格外幽静,仿佛与外界完全隔绝。只有那些身份显赫的人才能在此居住,普通百姓根本无法接近。这正是宋霭龄所向往的隐居生活——奢华、富足,且不受任何干扰。
宋霭龄和宋美龄姐妹俩合伙花了172.5万美元,买下了这片200多亩的土地,建了三座豪华庄园。每座庄园都有30个房间,规模不小。三座别墅中,宋美龄单独占了一座,剩下的两座则归宋霭龄和她的丈夫孔祥熙一家使用。
尽管宋霭玲长期居住在美国,过着与世隔绝的日子,但她对国内局势的动向却一清二楚。不仅如此,她的策略和决策还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国内的形势发展。
1948年,蒋经国下令查封了孔令侃的扬子公司。但在宋美龄的调解下,孔令侃和公司最终都没受到实质影响。这件事能顺利解决,其实得益于宋霭龄在1946年提前布局,为孔家留下了后路。
1946年扬子公司刚成立时,宋霭龄就向孔令侃建议,在股东名单中加入宋美龄的名字,并将部分利润分给她。宋霭龄这么做,是为了让蒋家和孔家的利益紧密相连,以防将来出现意外情况。
面对扬子公司陷入困境,外界普遍认为孔令侃这次难以应对,但宋霭龄却显得十分自信。她深信,孔家这次依然能够化险为夷,顺利渡过难关。
正如宋霭龄所料,孔令侃与扬子公司最终都安然无恙地摆脱了这场风波。
1949年春天,国民党军队在战场上接连失利,蒋介石被迫辞去职务,回到家乡溪口。在这段低谷时期,蒋介石情绪低落,不断反思过去的经历。他认定国民党的失败与孔氏家族脱不了干系,因此对孔氏家族怀有强烈的不满。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宋霭龄让孔令侃给蒋介石送了10万美元。蒋介石一见到孔令侃,脸色就沉了下来,直接问他:“你来这儿干什么?”
孔令侃说:"怕这里需要用钱,按照父母的吩咐带了十万美元过来。"蒋介石一听这话,立刻火冒三丈,严厉地吼道:"马上给我走!"
孔令侃从未见过蒋介石如此震怒,顿时惊慌失措。他对溪口并不陌生,以往每次来访都会逗留数日,但这次却匆匆离去,未作久留。
宋霭龄让孔令侃给蒋介石送钱,其实是出于善意。她认为蒋介石当时处境困难,急需资金支持。尽管过去有些恩怨,但她选择以德报怨,在蒋介石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手,这无疑是一种雪中送炭的行为。她希望蒋介石能记住这份情谊,或许会对她心存感激。
蒋介石在失意潦倒之时,宋霭龄主动送钱给他,在他看来,这并非善意,而是一种怜悯和侮辱。他认为宋霭龄的举动是在贬低自己,因此坚决不肯接受这笔钱。他无法容忍被孔家人轻视,更不愿因此失去尊严。
在随后的几年里,蒋介石与宋霭龄、孔祥熙分隔两地,距离遥远。尽管身处不同的地方,他们之间始终心存芥蒂,难以释怀。这种隔阂一直存在,双方都未能真正放下对彼此的成见。
大家最想知道的,无非是他们到底有多少钱。
1954年,蒋介石在一次与幕僚的聚餐中,聊到了宋霭龄和孔祥熙。酒过三巡,蒋介石带着几分好奇,谈起了孔家的财富状况。他说道:“我对孔先生的情况非常了解,确实,他曾经是个非常富有的人……不过,说到他现在的资产,估计不会超过50万美元吧。”
多位专家曾对孔氏家族的资产进行评估,虽然得出的具体金额有所差异,但都达到了惊人的水平。各种测算结果都显示,该家族拥有的财富规模极其庞大。
关于宋霭龄和孔祥熙夫妇的财富规模,至今仍是个谜。外界对他们的资产数额众说纷纭,但确切数字恐怕只有他们自己才清楚。这种神秘感让人们对他们的财富产生了无限遐想。由于缺乏确凿的财务数据,人们只能通过零星的线索来推测他们的经济实力。这种不确定性反而增加了人们对这对夫妇财富状况的好奇和猜测。可以说,他们的财产数额已经成为民国时期最具话题性的未解之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