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1919年,五四运动让世界看见了中国青年的爱国力量,五四精神以磅礴之力,鼓舞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的志向和信心。
1921年,浩浩荡荡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百年征程波澜壮阔,中华民族在坚韧中奋斗不息;百年大党风华正茂,中华儿女用热血铸就时代的里程碑。
秉要执本,继往开来。奋斗与创新的精神始终激励着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祖国大地上树立起一座座科技创新的丰碑,也炼成了独特的精神气质。
中流击水,奋楫者进。踏实肯干的三秦儿女正在积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承担参与国家重大工程、重大科研任务,在众多国家重大工程中做出重要贡献。
“一个时代的精神是青年代表的精神,一个时代的性格是青年代表的性格。”
献礼建党百年,在第102个“五四青年节”临近之际,inkr数字传媒联合青年博士智库推出“青年博士说”系列采访,旨在聚焦陕西青年科技从业者在工作生活中的点滴,以多元视角,闻青年之声,集博士之智,看他们在平凡日子里勇攀科学高峰,迎难而上、勇于奋斗动人故事,彰显新时代陕西科技青年的精神与力量。
——inkr品牌主理人 荷颜
本期嘉宾
王宏刚,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博士,西安邮电大学硕士生导师。2005年起,从事RFID及物联网关键技术、标准及产品研发相关工作,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制定RFID国际、国家技术标准10项。
多年来,科技成果本地转化一直是陕西科技发展的薄弱项。从产学研协同创新到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成为解决这一“痛症”的“良药”。
在宏观上,这味“良药”成为了陕西科技工作的重点任务;在微观上,这味“良药”是像王宏刚一样的陕西科技工作者的实践方向。
军校出身的教育者
军事化管理下的大学时光
机缘之中诞生的高校老师
“在军校的学习生活带给我两个积极影响:一是身体素质得到提高,工作特别忙的时候身体也扛得住;二是无惧于条件艰苦的环境,即使遇到低谷期也意志力坚定。甚至对培养学生方面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比如说会引导学生做有毅力、有吃苦精神的人。”王宏刚笑称。
1995年,因对军校生活充满向往,王宏刚选择在广州一所军校读大学。不同于普通大学的学生生活,他的大学生活是在严格训练中度过的。那时,王宏刚每天早上6点起床训练上课,晚上10点睡觉,每天重复同样的事,过着单调又辛苦的生活。当时的休闲娱乐,就是在偶尔外出时买书阅读、买磁带听歌。
总以为自己未来会在军队里发展,然而后来本科毕业分配时,王宏刚在机缘巧合下被分回西安,在西安一所军校做老师。在军校授课期间,他发现自己的专业知识还不够扎实,于是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继续学习提升自己,直到取得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博士学位。
2005年,修完博士课程后,王宏刚决定去深圳企业发展,那里是中国物联网产业“大本营”。在拥有近十年的丰富行业经历后,他发现自己内心比较喜欢自主可控性更强的工作,便进入西安邮电大学任教,继续在自己的科研领域内深耕并培养学生。
“西安邮电大学(以下简称西邮)本身属于通信类院校,也很重视物联网专业的发展,倡导教学科研与产业应用相结合。我本身也更注重解决产业的技术问题,正好与西邮人才培养的定位相符。”王宏刚坦言,来到西邮是正确的选择。
王宏刚参加亚太电信组织培训
物联网行业的探索者
产学衔接不契合
校企节奏需同步
作为物联网领域早期的入行者、专业的授业人,在王宏刚看来,结合产业需求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是该专业课程设计与能力培养时应该放在首位的事。
物联网是较为新兴的专业,国内高校2011年才开始招生。在深圳深入产业期间,他留心对比了企业真实需求和校园培训内容之间存在的“时差”,也关注着不同行业的企业对物联网人才需求的多元化。
在他看来,物联网应用具有高度行业化、场景化,不同行业应用对技术的需求差异较大。就物联网产业链而言,涉及芯片、操作系统、系统设备、平台及应用等不同环节,对物联网人才专业知识的需求也各有侧重。从就业职位看,有研发、市场、营销及其它岗位需求,也会看重人才的不同特长。
因此,物联网专业的人才培养必须知识宽基础、方向有侧重、技能有特长,以行业、企业人才需求为目标,以行业应用为背景,以行业前沿为导向,以培养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为核心,通过产学衔接、校企深度融合的方式共同培养新型物联网人才。
“但目前无论是高校,还是企业,甚至政府层面,都认为在产学衔接方面,学生的培养模式和企业需求之间不够契合。”王宏刚指出目前高校物联网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如果学生没有接触到实际的企业项目,工作时上手速度会很慢。现在信息通信技术演进速度非常快,可能一个技术三五年就过时了,而高校的专业课程还做不到在三五年内有大的更新。”
这种形势下,不仅仅是学生,对老师的要求也相应提高。部分物联网的研究和实际产业存在的问题并不在同一个关注点,让学术和产业成为两条没有交集的平行线,学生难以理解产业。专业课老师不仅要讲授好课程,还必须持续关注产业动向,以避免所教授的知识落后于行业发展。
“目前企业招聘毕业生都是从产业问题出发,基本等同于入职便重新培养。想要提升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就需要多花更多时间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王宏刚表示,“我们也正在尝试往这个方向转移,有一定理论基础后,先动手实践,再结合工程问题反过来理解课本上的原理,然后思考如何提高理论认知。”
解决行业问题的实干家
科学研究注重产业实际
人才培育注重产业实践
王宏刚一直致力于将研究成果与产业链接,目前他所做的研究和实验项目基本围绕行业里的最新需求。
“项目都是我在观察产业的技术发现状后,围绕需要解决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去做研究。”王宏刚认为,研究需要时刻关注产业需求,不只拘泥于高水平的尖端技术。如果整个科研环境能够在这种导向下变得更务实,培养出的人才就能更好解决产业存在一些基本的问题。
科研如果重理论、轻工程,很多技术将缺少可验证的环境,高校对产业的支撑也将日渐不足,“这个问题不局限于物联网专业。”
对于这种现状,建立更多有效的校企交流平台和成果转化实验室,在他看来是非常有必要的,目前西安高校物联网专业和企业共建人才培养平台还处在探索阶段。
基于企业从业和高校教学经验,王宏刚给出了一些建议:“学校可以适当调整学分机制,把企业参与的项目嵌入到学生所修学分的计算机制中。或是制定长期行业定向人才培养计划,邀请一些代表性的企业参与教学,从大一新生开始,分类、分组、分阶段通过主题报告、开放性课题、定向实习等多种形式,在四年的培养过程中,坚持实际工程项目的导入,校内学习与企业培训相结合,让学生从基础概念,到项目工程,再到毕业实习,能够形成紧贴产业的系统性认知。”
调整教育方式是“长线作战”,目前王宏刚和他的团队针对人才培育问题,正在探索一些有效尝试。
“比如我们自己的实验室,每年会像学校社团一样有一两次的纳新,通过三轮严格面试,从一两百个学生里选择大概五个学生加入实验室团队,亲身参与企业项目。实验室直接对接产业需求,致力于推动技术进步或者研发新技术、新产品。”
王宏刚表示,实验室纳新时会基于学生的学习成绩、对物联网工程感兴趣程度、个人品行等方面进行挑选。自2018年实验室成立以来,培养出来的学生既有动手能力,又有项目经验,就业情况良好。
RFID物联网无线测试平台
立身未来发展的观察者
与外交流是发展动能
新型基建是突破机会
除了关注学生个人的成长机会,王宏刚还时刻关注着行业的发展机会。
从物联网行业的发展情况来看,深圳等沿海城市有很多领先经验值得西安学习。这些城市的物联网产业市场活跃度高,行业交流频繁,资讯传播快,且和国外市场联系紧密,产品化速度快,人才流动性大。
“深圳具有市场和产品优势,西安则具有技术和人才优势,所以我一直在努力,希望促成更多两地交流合作的机会,加速西安物联网行业的发展。”王宏刚讲道。
受全球新冠疫情影响,国内大部分地区的物联网行业应用出现需求减弱或减缓,深圳的一些面向国际市场的物联网产品也出现了订单延迟、减少、甚至取消的情况。怎么度过这个艰难时期,是包括物联网在内的绝大多数产业亟需解决的问题。
王宏刚认为,国家正在重点推动的“新基建”正是物联网产业突破困境的机会,也是西安物联网产业进入发展新阶段的契机。“新基建”以5G为核心,通过5G辐射和带动各个行业的技术发展和应用创新,如果说5G拓宽了网络的主通道,物联网则是把网络延伸到了现实,搭载5G物联网将实现无处不在的连接。
“新基建能带动整个物联网行业的框架性建设,会带来很多物联网新的应用场景。推动新基建会产生很多新的项目机会、工作机会、产业需求,它能在刺激业务流程提升的过程中重塑原有的业务,物联网产业的产能和效能便得以逐步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