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1919年,五四运动让世界看见了中国青年的爱国力量,五四精神以磅礴之力,鼓舞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的志向和信心。
1921年,浩浩荡荡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百年征程波澜壮阔,中华民族在坚韧中奋斗不息;百年大党风华正茂,中华儿女用热血铸就时代的里程碑。
秉要执本,继往开来。奋斗与创新的精神始终激励着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祖国大地上树立起一座座科技创新的丰碑,也炼成了独特的精神气质。
中流击水,奋楫者进。踏实肯干的三秦儿女正在积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承担参与国家重大工程、重大科研任务,在众多国家重大工程中做出重要贡献。
“一个时代的精神是青年代表的精神,一个时代的性格是青年代表的性格。”
献礼建党百年,在第102个“五四青年节”临近之际,inkr数字传媒联合青年博士智库推出“青年博士说”系列采访,旨在聚焦陕西青年科技从业者在工作生活中的点滴,以多元视角,闻青年之声,集博士之智,看他们在平凡日子里勇攀科学高峰,迎难而上、勇于奋斗动人故事,彰显新时代陕西科技青年的精神与力量。
——inkr品牌主理人 荷颜
本期嘉宾
王军伟,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西安市新城区发改委挂职副主任,2019年-2021年在蓝田县参与扶贫工作。
前不久,在浙江宁波破获的一起侵犯知识产权案中,嫌犯当着民警的面删除代码,企图瞒天过海,被通信工程研究生毕业的民警当场识破,场面一度尴尬。
“懂代码”和“民警”这两个看上去相差甚远的元素,加在一起产生的“化学反应”,贡献出了一条火速出圈的热搜。
那当材料工程专业博士、深度文史爱好者、驻村扶贫干部,这三种差异化元素融合在同一个人身上,又会是怎样的效果?
“误入”理工科的重度文史爱好者
高中时因为信息闭塞,在身边亲友“学理科好就业”的建议下,王军伟选择了理科。但他本人更偏爱文史类科目,初高中阶段时常能考出满分。
作为一个文理成绩兼优的“别人家的孩子”,王军伟依然很谦虚:“我学习算不上好,如果特别好的话,可能就去搞科研了。”
没有去“搞科研”的真实原因,其实是他对传统文化浓厚的兴趣,更想把时间花在博览群书上。“感觉理工类的知识结构较单一,更喜欢看中国历史、政治,还有经济一类的书籍,可以打开自己的思想,并广泛延伸。”
他很认同“开卷有益”的说法,至于自己喜爱看书到什么程度,王军伟调侃,最近在忙着装修新居,他甚至不打算在客厅设置电视背景墙,反而用来放置更多的书籍。
“文字好像具有天然的亲和力。”谈到看书,王军伟一下打开了话匣子,“我是什么时候发现自己爱看书的呢?是小时候一次爬山途中,偶然看见一幅对联,上联是——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短短几个字,竟能有这样辽阔的意境和无穷的魔力。后来中学的课外阅读,接触到一些写得特别好的文章,从此看书就成了我的第一大乐趣。包括现在,下班回去的空闲时间,基本都用来看书了。”
当被问及,如果时光倒流回到高中分科那年,会不会重新选择学文?王军伟认真地说:“世界既然给了我们‘此时此刻’,就要看在此时此刻的环境中,我们能做些什么。当年的选择是基于当时的环境,如果再给我重新选择的机会,处在那个环境下,可能还是会选择理科。”
在基层工作时的王军伟老师
单身,却成为亲友眼中的“育儿专家”
在搜索引擎上输入“孩子不爱学习怎么办”,瞬间展现961万条结果。可见在“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的普遍性“困局”里,中国父母伤透了脑筋。
逾千万条答案,被提到最多的一条就是: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离不开父母的正确引导。
王军伟的父母虽文化程度不高,但在两个子女的教育问题上,他们有自己简单但有效的方法——以鼓励为主,保护孩子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很多学生觉得学习很痛苦,但我觉得学习是件很快乐的事。”从本科到博士毕业,逢年过节回家,亲戚们总会把王军伟当作“好学生”的模板,向他咨询学习方法,甚至向目前仍单身的他请教怎么处理和孩子之间的矛盾。随着答疑解惑的增多,王军伟逐渐积累下丰富的“实战经验”,成为亲友眼中的“育儿专家”。
一次,一位亲戚家的小孩因为青春期叛逆,写出一篇长文“讨伐”父母。亲戚把孩子带到王军伟面前,“控诉”孩子的不懂事。他看过文章后,对孩子说:“你写文章的水平挺高,论证很严密。”闻言,小朋友十分惊讶地说:“你这人说的话,怎么跟别人都不一样呢?”王军伟则极有耐心地进一步引导,教他如何把这种逻辑思维更好地运用到写作中去,写出有思想深度的好文章。
他始终坚持把教育融进生活,让每个前来交流的孩子在沟通中有所收获——或是在聊天中得到放松愉悦;或是有所启发,解决困惑、理解道理。
“每个人都是有趣的,就看你怎么去挖掘。”
在基层工作时的王军伟老师
博士扶贫,是不是“大材小用”?
从本科到博士,王军伟一直学的是材料专业。在西安交通大学读完硕士研究生后,他前往上海交通大学继续深造。期间,恰好遇上陕西引才的契机,热爱历史文化的他,再一次选择返回古都西安落户发展。
但他并没有继续在材料领域深耕,而是投身基层。至于后来“转行”,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读博时导师曾说的那句“学习更多知识,并不是为了限制自己。”王军伟非常认同,他说:“不应该是知识限制了你,而应该是知识打开了你。”
他在基层工作期间,正好赶上脱贫攻坚关键时期。谈起那段在西安蓝田县扶贫的经历,王军伟说:“我并没有觉得博士扶贫是大材小用。”
中国的扶贫脱贫工作是一项超大规模的系统工程,纵观千年历史,不管是强汉还是盛唐,没有一个时代有过这样的决心。
从走村入户做调查,到后续消除贫困户返贫风险,虽然过程艰苦辛劳,但王军伟觉得这一切很值得。
在工作中,他发现和群众交流,最重要的是融入和坦诚——站在群众的立场,用他们的思维去理解问题,很多难题就会迎刃而解。“就是静下心来反复沟通,找到真实原因。今天去一趟不行,明天再去,可能最后都处成朋友了。把他们的事当成自己的事,他们也会把你的事当作自己的事。群众要的不是讲道理,而是解决实际问题。”
在基层工作时的王军伟老师
面对明天的未知,我们都是小学生
采访中,王军伟特意提到前段时间去贵州遵义的旅行——他专门花了一天时间参观遵义会议会址。
“早上一开门我就进去参观,直到晚上临关门,才被清场的保安劝了出去。一天看下来,觉得我们党的历史很伟大。再把党的百年进程放进中国五千年历史长河中看,感觉就更清晰、更真切、更震撼。”王军伟感慨,纸上得来终觉浅,当材料里那场“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的转折性会议,穿越时空展现在眼前的时候,才真正理解了党史教育的深远意义。
“不管是做人,还是做事,一定要守住初心,始终铭记自己最开始做选择的目的。”就像他始终提醒自己,要坚守工作的初心:想对社会现实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想从新的视角看,怎么能更好促进智能制造行业的发展。
聊到西安的发展,王军伟认为,西安学术氛围浓厚,目前需要补课的,是怎样用好高校人才资源,怎样用好国家政策,怎样抓牢时代机遇,怎样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
他说:“面对明天的未知,我们都是小学生。不管是城市发展,还是个人成长,心态都需要再开放一些,都需要不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