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博士说|孙安邦:人活一辈子,得做点有意义的事

InKr 2021-05-17 12:05:16

开栏语

1919年,五四运动让世界看见了中国青年的爱国力量,五四精神以磅礴之力,鼓舞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的志向和信心。

1921年,浩浩荡荡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百年征程波澜壮阔,中华民族在坚韧中奋斗不息;百年大党风华正茂,中华儿女用热血铸就时代的里程碑。

秉要执本,继往开来。奋斗与创新的精神始终激励着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祖国大地上树立起一座座科技创新的丰碑,也炼成了独特的精神气质。

中流击水,奋楫者进。踏实肯干的三秦儿女正在积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承担参与国家重大工程、重大科研任务,在众多国家重大工程中做出重要贡献。

“一个时代的精神是青年代表的精神,一个时代的性格是青年代表的性格。”

献礼建党百年,在第102个“五四青年节”临近之际,inkr数字传媒联合青年博士智库推出“青年博士说”系列采访,旨在聚焦陕西青年科技从业者在工作生活中的点滴,以多元视角,闻青年之声,集博士之智,看他们在平凡日子里勇攀科学高峰,迎难而上、勇于奋斗动人故事,彰显新时代陕西科技青年的精神与力量。

——inkr品牌主理人 荷颜

本期嘉宾

孙安邦,西北工业大学工学博士,法国国立高等航空航天学院(ISAE)及荷兰国家数学与计算机科学院(CWI)博士后,曾在德国莱布尼兹低温等离子体研究所(INP)工作,现任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博导,主要研究方向为电气放电与等离子体及其应用。

如果身边的同学纷纷中断学业务工,你仍能保持自己读书的动力与本心吗?

如果身处国外优质安逸的生活环境,你仍能坚守自己追求的目标与初心吗?

这两个“如果”是孙安邦真真实实走过的人生,而他,都用实际行动回答了:“我可以。”

参加学术会议的孙安邦

参加学术会议的孙安邦

出身农村

我要把书读好,我的孩子要快乐平凡

孙安邦从小在安徽宿州的农村长大,父亲是村里的小学老师,一直很重视对他的教育。

“我父亲觉得,留在农村,一辈子一眼就能看到头,所以他基本上不让我做农活,只希望我能把书读好,离开面朝土地的生活。”在那时的农村,辍学外出打工是很常见的事。好在有父亲和几位老师的支持鼓励,孙安邦能一直安心读书,并于2002年顺利考上了西北工业大学航天学院,成为村里为数不多的大学生。“我非常感激那几位老师。人这辈子在关键时间点遇到的关键的人,他们的帮助,有可能改变你一生。”

基于自己从小到大的学习经历和原生家庭的教育方式,孙安邦对自己孩子未来成长的态度非常“佛系”,“我给我的大儿子取名乐凡,就是快乐平凡的意思。我和妻子的初衷就是:不要求这个孩子大富大贵,或者出人头地,只要他快乐平凡,就足够了。我保持这样一种心态,至于未来,主要还是看孩子自己的发展。”

在孙安邦看来,子女不一定要成才,但一定要成“人”——成为有优良思想品德、有目标有追求的人。

孙安邦与学生一起做实验

学成归国

人活一辈子,得做点有意义的事

2006年9月,孙安邦攻读博士学位时,正好赶上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公派第一批留学生。为了看一看外面的世界,他递交了申请并获得了公派法国一年的机会。

后来,回国读完博士的孙安邦,决定与妻子一起去法国继续深造。先后在法国国立高等航空航天学院以及荷兰、德国的研究所从事了几年研究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孙安邦主要从事航天领域电推进技术研究,这方面研究在各个国家都属于保密工作,他虽在国外实验室做相关基础理论科研,但不能接触偏工程或航天核心技术的内容,越往深走他越归国心切。

“一方面是自己想做的东西受限制,另一方面总觉得没有归属感。或许国外的生活较为安逸,但人活一辈子,还得做点有意思、有意义的事。” 在一次跨国学术交流活动中,西安交通大学的张冠军老师向孙安邦发出邀请,他便借此机会返回祖国,加入了张老师的研究团队。孙安邦说:“在这个团队里,我对气体放电的研究范围更广、自由度更高。而且在西安交通大学,学校就给配备相对充足的启动经费及相关待遇,这对我们刚回国的科研人员来说特别重要。”

孙安邦所在的课题组

投身科研

科技会让生产生活有质的飞跃

孙安邦还在读本科时就已为未来规划好了两条路:一是进研究所,二是进高校。

回国后的孙安邦开始在西安交通大学任教,四年的授课时光让他总结出了国内外大学教育及科研氛围的差异。

在他看来,国外的大学生相对来说思维更活跃,大量的想法是在与导师或同学的闲聊中碰撞出来的;国内目前也提倡“学科交叉”和“创新思维”,但计划科研的模式仍根深蒂固。

“比如项目申报书、基金申报书等,国内在科研工作开展前需要把还未发生的研究细节写得非常清楚,但其实大多时候我们的科研工作无法完全按计划推进。国外在这方面相对来说就比较灵活,甚至包括科研过程中允许你改变研究的出发点。也就是说,在科研的灵活度和科研成果的评价标准上,国内外是有区别的。”

孙安邦坦言,西方国家在科学领域探索的时间更长、经验更丰富,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学习。近年来,我国一直在强调“给科研人员‘松绑’”,孙安邦也看到了中国的改变:“我觉得咱们在朝一个更完善的道路走,科研工作整体是在往好的方向发展着。”

孙安邦所在的团队处于国内电气领域前沿,团队的研究成果已从早期等离子体放电的有害预防延伸出今天的诸多应用。比如:

第一大应用领域是航天。目前团队承担了中央军委科技委重点探索类课题、重点研发计划“引力波探测”专项等,除了服务于国家国防安全和深空探测等任务,也为商业航天公司的试验卫星等提供先进动力技术支撑。

第二大应用领域是实用医学。受新冠疫情的影响,环境病毒消杀成为日常必需。在团队带头人张冠军教授带领下,团队研制出类似空气净化器的移动式装置,该设备通过放电等离子技术对周围环境进行消杀。如今,已有样机投入医院病房做相关验证。

对未来的发展,孙安邦充满信心。“从小的时间节点来说,我们目前承担的几个国家紧急任务正好与‘十四五’规划同步,很多军工单位也一直参与其中、共同协作,对于在规划时间内完成任务我们很有信心。”

不止是电气领域,在孙安邦看来,“十四五”时期诸多领域将会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个人比较看好的是人工智能、航天科技,以及5G等前端技术。就好比五年前,真的没有人能想到智能手机会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还有无人汽车、北斗导航等,这些技术会让我们的生产生活有一个质的飞跃!”

0 阅读:2

InKr

简介:连接最优秀,打造枢纽型共生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