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1919年,五四运动让世界看见了中国青年的爱国力量,五四精神以磅礴之力,鼓舞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的志向和信心。
1921年,浩浩荡荡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百年征程波澜壮阔,中华民族在坚韧中奋斗不息;百年大党风华正茂,中华儿女用热血铸就时代的里程碑。
秉要执本,继往开来。奋斗与创新的精神始终激励着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祖国大地上树立起一座座科技创新的丰碑,也炼成了独特的精神气质。
中流击水,奋楫者进。踏实肯干的三秦儿女正在积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承担参与国家重大工程、重大科研任务,在众多国家重大工程中做出重要贡献。
“一个时代的精神是青年代表的精神,一个时代的性格是青年代表的性格。”
献礼建党百年,在第102个“五四青年节”临近之际,inkr数字传媒联合青年博士智库推出“青年博士说”系列采访,旨在聚焦陕西青年科技从业者在工作生活中的点滴,以多元视角,闻青年之声,集博士之智,看他们在平凡日子里勇攀科学高峰,迎难而上、勇于奋斗动人故事,彰显新时代陕西科技青年的精神与力量。
——inkr品牌主理人 荷颜
本期嘉宾
朱圣棋,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科研院副院长,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等多个科研项目,专注雷达信号处理领域研究。
同是辛丑年,120年前,中国与西方列强,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而120年后,中美高层战略对话受到世界的瞩目,CNN表示,这是“外交场上罕见的公开交锋”。
百余年前后的巨大变化,究其根本在于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拥有更多的世界话语权。这离不开国防科技的进步,离不开像朱圣棋一样全心全意为中国国防事业奋斗的人们。
工作中的朱圣棋老师
26岁博士毕业
我没有什么优点,只知道学习
“我上学比较早,16岁念大学,26岁就博士毕业了。”
虽然进入大学时年纪小,但朱圣棋对自己的要求一直很严格,在学习上的投入比同窗更多。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校期间的他经常是班上第一名,并在大三时获得直博保送名额。“上大学时没谈恋爱,我当时没什么优点,只知道学习。”朱圣棋笑着坦言。
得到保送资格后,朱圣棋选择了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以下简称西电)在国内的顶尖专业——雷达作为今后的研究方向。“西电有雷达信号处理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重点实验室),而且雷达信号处理也是我个人比较感兴趣的方向。那时我联系了实验室泰斗级教授,希望能在他的指导下攻读博士学位。”那位老师将他所主讲的专业课程作为“测试”,朱圣棋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最终也成功进入教授的团队开展科研。
每当被问起为什么选择雷达专业?朱圣棋总是眼神充满坚定地说到:“从小受家人和成长环境的影响,我想为国防事业出一份力。我认为被祖国需要是一种荣誉,我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国家的重大需求、重大装备做出贡献。如今,我时常告诉自己的学生要有家国情怀,希望他们有理想、有奉献精神。”
“你来到这个世界上,你要留下一些东西,你要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去走。”朱圣棋就是在这样的教导中长大的。
授课时的朱圣棋老师
放弃出国留学
国防这个东西,交给别人我不放心
博士毕业后,朱圣棋曾有出国留学的机会,但是想到所研究的领域关系到国防要事,便选择留在国内,实打实地为国家做贡献。
而选择留在西电执教,源于他与西电之间的缘分。朱圣棋的故乡在江西赣州,而西电的前身是1931年诞生于赣州瑞金的中央军委无线电学校。这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亲手创建的第一所工程技术学校,1958年学校迁址西安。“我在学习校史时发现我的家乡与西电有如此深厚的渊源,感觉我的血液里流淌着西电红色的基因,西电是我的第二个家。”
留校任教时,朱圣棋重新规划了未来的前进方向:一是持续科研攻关,助力国家雷达发展;二是培养后辈,为国输送创新人才。
“我想让学校的一些年轻人冲上去,像揭榜挂帅一样,为国家的重大项目、重大需求服务。”
朱圣棋对雷达领域的人才培养非常重视,他希望自己的学生有国防壮志与家国情怀。对此,他解释说:“心在一起的是团队,心不在一起的就是团伙。家国情怀是一种很强的凝聚力,能将团队团结在一起,共同承担国家使命,稳固和提升中国在国际中的地位。”
朱圣棋经常跟学生强调要有团队意识,他引导学生们团结起来优势互补、分工协作,共同解决科研难题,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共赢。
目前,他每年会招收5-7个研究生。这些学生毕业后大多进入国防重要军工单位,继续为国家的雷达技术发展攻坚克难。
东风系列导弹 图片来源:搜狐
深耕雷达领域
雷达是很多高精尖武器的“眼睛”
近年来,中美关系紧张,美国对中国不仅建立了贸易壁垒,还阻断了技术交流。雷达技术被美国列为对华禁运技术之一,甚至比核技术更重要。“雷达地位如此之高,因为雷达是很多高精尖武器的‘眼睛’,而雷达信号处理技术能让‘眼睛’看得更远更清。”朱圣棋解释道。
目前,我国雷达技术在军工领域应用广泛,如预警机、战斗机、导弹、卫星等。2019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展出的多款重点型号雷达和东风系列导弹,就应用了朱圣棋所在实验室团队的雷达信号处理技术。谈到这里,朱圣棋的脸上洋溢着自豪。
关于我国在雷达领域的探索,可以追溯到二战时期。但信号处理技术在雷达领域起步较晚,朱圣棋所在的重点实验室则建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其实我们国家很重视雷达技术发展,并且有大量的科研经费投入。只要你的想法切实可行,国家会给予支持。”
现阶段,我国的雷达信号处理技术位列国际前沿,但与美国等国家相比较为落后,朱圣棋指出原因在于前端的芯片。
“现在卡脖子的问题集中在芯片上,芯片可以说是电子信息领域的‘掌上明珠’,是信号处理技术最终落地前的重要一环。前端的硬件做不好,信号处理技术难以发挥价值。中国雷达技术想要超越美国,必须把前端芯片做好。尤其在国防领域,芯片国产化一定要做到100%,哪怕少1%都是巨大差距,都代表一些技术无法独立。”
对于未来发展,朱圣棋充满信心。他表示,一方面我国正加大力度实现芯片国产化,100%终会实现;另一方面,“十四五”期间,我国雷达技术在多功能一体化方面会有很大进展,尤其在新体制雷达上会有巨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