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448团在最后关头的马失前蹄,50军在越南的战绩是近乎完美的。历时28天的战斗,换来了两个英雄连队称号,还涌现出夏柱玉、杨建章、肖家喜3位战斗英雄,149师在沙巴与越军王牌316A师的正面搏杀,更是堪称经典的一仗。
1979年的对越反击战,50军仿佛扮演了悲情英雄关云长,前一刻还在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后一刻就因为大意失荆州,败走了麦城。直至现在,仍然有很多人无法理解,448团怎么会在最不该的地方栽了跟头。
一、临战分兵:战略需要还是无奈之举应该说在反击战开始前,50军就诠释了一次什么叫做“时运不济”。
按原计划,50军应和54军从滇西的勐腊出境,穿越老挝北部,直插越南腹地,将越军整个战线“拦腰斩断”。这是一路奇兵,也是当年美军在朝鲜仁川登陆的战术复刻,一旦成功,就是战役头功。

但在最后关头,北京方面犹豫再三之下,还是考虑到“不能把仗打太大”的总战略,取消了这一路线。毕竟如果真把越军主力包饺子来个一网打尽,国际上不好说话,苏联情急之下恐怕也会大动刀兵。
但这样一来,50军和54军的定位就有了落差,直接从战略尖刀沦为了预备队。54军是哪里缺人就往哪里补,50军则是三个师直接被拆分:
148师调往东线,于板烂、谅山外围牵制越军主力,其中443团和444团配属给了55军164师。
149师划归西线,原计划配属14军作战,后来改归13军指挥,参与沙巴战役。
150师前期驻防广西境内,后期配属41军入越参战,其中449团配属121师,执行穿插任务,448团和450团负责清剿残敌。
另外,50军军部则直接指挥调来的20军58师。
一个军被拆得七零八落,分别在两个方向、五个地区执行任务,部队高度分散,单从军事层面来说,这是兵家大忌。军部指挥外来部队,原本的各个师又需服从不同战区的调配,相互间缺少磨合,极易形成指挥体系的混乱。

都知道分兵作战不可取,但放在当时的局势下来看,又属实是无奈之举。
50军自身的背景本来就特殊,原是长春起义的滇军第60军,而底下的三个师,更是各有各的来头:
148师是滇军老底子,抗美援朝中率先攻入汉城,实打实的功勋部队;149师则是刘邓大军的骨血,原18军52师,1950年进藏的开路先锋,后来又参加了西南平叛和对印反击作战,是闻名西南的王牌师。150师的出身就弱了许多,是1967年50军奉调入川时,由成都军区地方部队组建的一支新军,几乎没有任何实战经验。
从战斗力上看,149师可以称得上一等,148师稍逊一筹,但也有一战之力,至于小老弟150师,则显然拉低了平均战斗力。50军的整体实力,独当一面还是有些困难。也正因如此,秉着强强联合的原则,148师和149师都被单拿出来,配属给其他主力作战,150师则在后方观摩学习。
如果一直遵循这种用兵思路,50军是可以做到有功无过的。
但问题就出在最后。
3月5日,北京宣布从越南撤军,150师主动请战,要求掩护友军撤回国内。终于争取到作战任务,也让全师上下非常兴奋,希望能借此机会打几场漂亮仗。但也正是这种求战心切的心理,埋下了隐患。
二、撤退遇伏:150师忽视了41军警告广州军区最后关头放150师出境作战,本意是看到战争即将结束,大规模战役已经打不起来了,所以想让这支新军拿越南游击队练练手,所以交代的任务也只是掩护友军,清扫残敌。
事实上,150师前面的战斗确实打得不错,虽都是小打小闹,但实战练兵的目的也达到了。不过等到奉命撤军的时候,指挥部却起了争论。
当时41军先撤,但其121师在经过山区时,遭遇了越军袭击,算是吃了小亏。所以41军军部在给150师下命令时,曾特意嘱咐要紧跟121师,乘汽车从公路撤回国内,不要走山区林地。
对于这项命令,150师内部有两种看法:
师长刘同声的意见是听41军的,毕竟现在是听人家指挥,见好就收也算是立了功。但当时150师还有个军部驻师工作组,负责人是副军长关豁明,他认为150师来越南根本没打什么仗,就这么回去了,战士们也不甘心,不如就走山路,继续搜索越军残敌,再打几仗扩大战果。
这是150师的指挥系统第一次暴露问题。
41军、150师师部、50军工作组,三方都在下命令,这就是军事上最忌讳的“令出多门”。按理说,150师配属41军,就应该果断执行命令,但50军工作组直接掌控部队,指挥上同样拥有一定的自主权,反倒是150师师部夹在中间,左右为难。

据说副军长和师长的争论,一直闹到了广州军区前指,前指认为战争已经结束,原路返回就可以了,不同意再冒险。但150师的机要科工作出现了疏忽,把广州军区前指的电报给忘了,机要员还没有翻译就给销毁了。
最终,150师做出了最差的一种选择:分兵。
前卫团448团被分为了两个部分:2营、团特务连、侦察连组成第一梯队,由副团长胡庆忠和副政委龙德昶指挥,单独沿班英西侧小路向北搜索前进;1营和3营组成第二梯队,由团长李绍文、政委李兆碧指挥,在东侧走大路平行向北回撤。

为什么说这是最差的选择?
50军本来就是分兵作战,另外两个师都调走了,加上41军也撤了,150师附近没有任何支援力量,属于孤军置于敌后。现在448团离两个兄弟团也有一定距离,一旦遭遇危险,根本没有容错空间。
越北地形复杂,越军虽然人数不多,但经过反法抗美战争的历练,丛林作战经验堪称世界一流,再加上苏联援助的武器,搞小规模作战得心应手。越军排以上分队,一般都制定了设伏计划,设伏地点大多选在险要山地,预先隐蔽构筑袋形阵地,进行严密伪装,待对方进入伏击圈后,即堵头截尾,在近距离突然开火。
果然,448团2营就在经过一个山地时,直接撞到了越军346师851团的伏击圈里。
据参战老兵回忆:
“我们刚过一处山垭口,两侧突然响起密集枪声。越军用高射机枪平射,子弹把岩石打得火星四溅……队伍被切成三段,电台在第一波攻击中就被打坏。”
起初袭击2营的这股越军兵力并不多,只有重机枪,没有炮火,也不敢下来冲击,显然没有实力吃掉2营。但2营因为缺少经验,在遭敌侧击时,反应过慢,全团被阻在一个半山腰上,指挥员凑在一起研究地图,搞不清状况,整天时间既不前,又不退,等到越军增援部队赶到,就彻底没了退路。

而接下来,150师又出现了第二次失误。
三、失败营救:绝境之下的两种选择在得知2营被伏击的消息后,448团团长李绍文当即向师部报告,提出集全团之力展开救援。这一提议得到了师长刘同声的批准,但是工作组认为当面敌情并不严重,严令448团强行前出,只准前进,不准后退。
448团副参谋长付培德后来就回忆说:
“指挥系统的混乱进一步加剧了我们的困境。在撤退路线的决策过程中,上级领导层存在严重分歧,致使下达的指令含混不清。师部与工作组之间的意见相左,使基层部队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
最终,在无法得到上级积极指示的情况下,448团决定冒险自救。团政委李兆碧让副参谋长付培德带着1连和8连前往协助2营突围。
从结果来看,这是这场战斗的第三次指挥失误。在敌情不明、地形不熟、缺乏情报支撑的夜间仓促救援,是最典型的“添油战术”。
支援分队刚迂回至敌后,就再次遭遇伏击。1连虽然在人数上处于劣势,但在与越军血战数场之后,还是冲开了一道口子成功突围。
但相比之下,8连的情况就要糟糕很多。全连在断水断粮的情况下,激战了七昼夜,等待救援无任何音讯。连指导员冯增敏在和连长李和平开会讨论之后,最终决定放下武器。对于这样的决定,副连长王立新坚决反对,毅然带领一个排的部分战士继续突围。

最终,突围的43名战士,仅有两人幸存,后来都被授予了二等功。在提及副连长王立新时,两位战士都数度哽咽,回忆到:
“打到最后,山头已经没有了一个站着的人,我们重伤在草丛中动弹不得,十几个敌人冲上阵地。副连长拿着手榴弹从隐蔽的地方冲向敌人,与他们同归于尽。”
在50军军史中,记录了这一仗的最后战果:
“448团奉命由班英向北清剿回撤,在那嘎及其以北地区夜间行动,受敌阻击,由于惊慌失措,指挥不当,造成542人失散(被俘回归219名),丢失各种枪407支(挺)、各种火炮24门和部分装备物资。”
越军内部报告中也有如下记载:
“投降的这个连,建制基本完整:有连长、指导员、排长......以及所有武器装备。和连队一起行动的还有团部派来指挥的两名军官:一个是团副参谋长,一个是团副政委。全连有104人。”

此外,越军还记录了这样一句话:
“他们迷迷糊糊地进入高平省原平县的大山,被当地的民军围困了好几天,部队非常迷茫,不知道该怎么做,最后经过讨论,决定打出白旗。”
四、战后反思:十年轮战用实战练兵448团的失利,原因来源于多个方面。
首先是指挥问题。
因为70年代的特殊背景,军队建设长期处于停滞状态,甚至连基本的训练和演习都不搞,这也导致基层指挥员能力和经验都很欠缺,战略思维落后,指挥过于古板。就拿50军来说,反击战之前从战士中提干1437名,干部提升职务1059名,火线提拔虽然补充了指挥体系的空缺,但也缺少相应的考核标准,指挥员水平良莠不齐。

448团团以下各级干部均没有打过仗,所以在后来的战斗过程中,基层指挥员的决策存在众多失误,比如:行军时没有侦查敌情、遭遇伏击后不突围反而原地待命、以添油战术冒险增援等等,这都是经验的缺失。
还有就是反击战中确立的“靠前指挥”制度,让军级干部下到师,师级干部下到团,以加强指挥力量。但同时,这也造成了指挥体系的相互干扰。150师作战过程中,驻师工作组对战场情况了解不充分,对师、团的情况并不很熟悉,与师长意见不一致,使加强指挥变成了包办代替,严重干扰了指挥关系。
再者,就是兵员素质的问题。
150师为新编部队,长期从事生产任务,1978年才紧急扩编为甲种师,新兵占比高达70%。在为期一个月的临战训练中,多数新兵只进行了两次实弹射击,投掷手榴弹不到5枚,对山地作战的经验全都来自观看电影《丛林战》。

所以在战场上,新兵因过度紧张,枪都打不准的情况屡见不鲜。按448团一些老兵的说法是:
“撤退时新兵因恐惧挤作一团,指挥员不得不朝天鸣枪维持队形。但越军特工混入队伍喊‘向后转’,导致建制彻底崩溃。”
最后,就是分兵的问题。
巧妙利用地形,诱敌深入,然后集中优势兵力攻其一点,这原本是我军的擅长打法,但在反击战之中却被越军学了去。而50军也犯了和当年解放战争中国军一样的失误,把优势兵力拆分,一个军分为几条战线,一个师三个团首尾不相连,一个团分为两部分撤退,层层分兵,最终让越军伏击包围。
当然,这些问题不单是50军独有。也正因为军队在反击战中暴露的问题过多,才有了后来两山轮战,各大军区轮流派出部队前往西南边境与越军打擂台,通过实战的刺刀见红,磨炼出一批批优秀的指战员和精锐部队。

两山轮战,用十年时间将中国重塑成一个军事强国,同时又通过消耗战拖垮了越南,这也是军事史上最成功的阳谋之一。
勐腊在滇西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