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要换兵团司令,彭德怀为何不执行?徐向前回忆:他不想抢功

乐蓉评历史 2025-03-26 12:30:35

太原战役的总指挥是谁?

按主流的说法,在徐向前病重之后,是彭德怀接替了他的职务,全权行使指挥之责。但如果深究权威史料,不难发现一个矛盾的细节,那就是直至太原战役结束,前线的作战文件和电报往来,署名都是“徐(向前)、周(士第)、陈(漫远)”,从来没有出现过彭德怀的名字。

不签发作战命令,又如何指挥作战?

不仅如此,战役后期,华北三大兵团会师太原城下,解放军总兵力高达25万,但在诸多参战官兵的回忆录中,都鲜有提及彭德怀的。相反,与“徐总指挥”相关的内容却是篇幅甚多。

一场规模宏大的决定性战役,为何会出现自相矛盾的记述?毛主席又是否真的下达过“临阵换将”的命令?华北诸将回忆录中不提彭德怀,到底是有意为之还是另有隐情?

一、抱病鏖战,徐向前的最后一搏

1948年8月11日,毛主席踌躇再三之下,还是给华北第一兵团发去电报:

“向前同志即来后方休息,先来西柏坡一谈。”

两个月后,又是一封加急电报:

“向前患病甚念,望妥为诊治,并望你们注意照护,使之能完全摆脱工作,静养一个时期,徐病状望随时报告。”

最后,主席还特意加了这么一句话:“如病情严重,应来后方医院,至要。”

11月29日,毛主席亲自执笔起草电报,这次是直接发给徐向前:

“闻病极念,务望安心静养,不要挂念工作,前方指挥由周、胡、陈担负,你病情略好能够移动时,即来西柏坡休养,待痊愈后再上前线。总之,治疗与休养是第一重要,病好一切好办。”

一连数封由“毛、朱、刘、周、任”联名的急电,都是不问战情问健康,从西柏坡到华北,最好的医生是一批一批的往前线派。毛主席这般急切,原因只有一个:徐向前病得太重了。

1940年,徐向前在延安被受惊的战马踢伤左腿,胫骨骨折,在医院病床上躺了半年多。当时医疗条件差,又缺乏营养,整个人又发烧又便秘,来回折腾,弄得身体虚弱不堪,伤口愈合很慢。而且这一病,也留下了后遗症。

为了让徐向前安心修养,毛主席也是用心良苦,先是让他给贺龙做副手,负责根据地后勤工作,后来又派去抗大当校长。但徐向前哪是闲得住的人,病情稍微好转就主动请缨上前线。后来还是解放战争打响,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晋冀鲁豫没了主心骨,毛主席这才舍得让徐向前过去接班。

在军事上,徐向前是个通才。到山西后,他凭借刘邓留下的地方部队大搞练兵,又招募新兵重建主力纵队,很快就盘活了局面。之后,他转守为攻,三打运城,攻坚临汾,扫荡晋中,专挑晋绥军主力猛打,而且基本上都是难度最大的阵地战和攻坚战。

仗虽打得红红火火,但连续高强度的指挥工作,也让徐向前的身体难以支撑。在毛主席的再三要求下,他才抽空去石家庄治疗了一段时间,当时医生给出了建议是至少休息3个月,结果徐向前在收到一份作战方案后,只住了半个月就要求出院,他还专门给毛主席送去了一份军令状:

“因时间已迫近,我也无时间再休息。即赴前方,一定坚决的完成任务,请放心。”

强撑病体提前出院,旅途劳累,又意外感染风寒,徐向前的病情再次加重,经常是咳嗽不止,头疼欲裂。毛主席拦不住,老搭档周士第、陈漫远更是轮流来劝,然而徐向前的态度非常强硬,他宁愿躺在担架上指挥战斗,也不回后方住院。

徐向前在山西前线

那到底是怎样的紧急军情,逼得徐向前要如此逞强?

二、师徒对决:毛主席陷入两难选择

这次徐向前的对手,是阎锡山。

说起来,两人也是渊源颇深。

阎锡山当年曾在太原创办过一所师范学校,不仅教学文化课程,还有专业的军事培训,其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军文兼备的人才,为军阀混战积蓄后备力量。这所学校后来名气最大的毕业生,正是徐向前。

其实对于徐向前,阎锡山的情感很复杂。一方面,从红军时期起,徐向前就名声在外,率领红四方面军纵横鄂豫皖,扫荡川陕,打得各路军阀咬牙切齿,阎锡山自然也不例外;但另一方面,阎锡山又是顶着各方压力,不仅保全了徐向前的家人,还处处给予厚待。

阎锡山

对于自己的这位恩师,徐向前后来也是给足了情面,在山西作战时,他曾数次派人去劝说阎锡山弃暗投明,但均被拒绝。说到底,还是两人志向存在鸿沟,徐向前是要解放全中国,而阎锡山则是立誓要做山西的土皇帝。

阎锡山的底气,就是一座太原城。

在老牌军阀中,阎锡山之所以能屹立不倒,山西王的称号绝非虚名。抗战胜利后,他曾收编日军战俘三千多人,并以其中的军官和技术人员担任顾问,全力打造“太原防线”。

在以太原为中心的方圆百里之内,阎锡山修筑了五千多座碉堡。

这些碉堡,采用当时最新式的构筑方式,不怕枪、不怕炮、不怕炸药炸。主碉壁厚达一米以上,深入地下一层,露出地面一至四层,遭受炮火轰击时,守军可以深入地层隐蔽,待对方步兵实施冲击,再以主碉多层火力予以杀伤。

太原城外的碉堡

群碉之外,还附以深宽各三至五米的外壕,壕内设有火力点,并放置绊脚网等防御物。壕外筑有野战工事,前沿四周挖出土坡和沟坎,外布一至数道铁丝网或地雷区。

数千座碉堡组成四大要塞,坐落在险峻地势之上,互为犄角掩护。阎锡山曾放出大话,扬言太原的碉堡阵足以抵达精兵十万。连一向乐观的陈毅,在到太原前线看过工事后,曾由衷感慨到:

“好厉害哟!”

徐向前在向毛主席汇报时,也是说:

“打太原不是那样容易,把阎锡山现有的部队拿到野外,不要三个钟头,就可以完全消灭!但阎锡山不是傻瓜,他就要死守太原,工事又筑得多,这就不好打。”

徐向前担心不无道理。

他指挥的华北第一兵团,底子是刘邓留在晋冀鲁豫的地方部队,后来又招募了很多新兵,原先的基础薄弱,缺少战斗骨干,武器装备很差。在徐向前接手之前,这支部队的攻坚经验基本为零。

解放军部队向太原前线开进

经过几场运城、临汾几场大仗的历练后,部队虽然得到了锻炼,但基层指战员损失也不小,补充的新兵和俘虏觉悟低,不适应我军的艰苦生活,听说要打太原,担心“报销”的情绪很是普遍,逃兵现象一度相当严重。

从现实角度来说,要拿这样一支新军去和阎锡山的晋绥军打擂台,在没有重火力的情况下硬闯太原的碉堡阵,除了徐向前,恐怕没有第二个人有这样的实力和胆识。也正因如此,这个时候让徐向前撂挑子,把第一兵团几万人全丢在太原城下,自己跑到后方去养病,他怎么可能答应?这都是他一手带出来的子弟兵,家乡父老可都在看着他。

而且太原的战情也很是复杂。

一来,这仗不能不打,阎锡山在山西经营多年,一边靠着西北马家军,一边联通华北傅作义,如同一个钉子卡在解放军的北方战线正中心。一旦冬季来临,天寒地冻,不利我军攻城作战,一个太原城,恐怕会拖延整个解放战争的进程。

二来,这仗又不能打得太急,如太原攻克过早,傅作义会感到更加孤立,很有可能放弃平津南撤。一旦华北敌军主力涌入中原,那陈粟、刘邓大军的战略空间会被大幅压缩。

所以综合来看,最好的方案是对太原围而不打,待东北野战军进关后,先收拾平津之敌,回头再来解决阎锡山。但这样一来,第一兵团的任务就很重,既要围住太原,时刻提防阎锡山的反击,又要时刻准备总攻,一旦时机成熟就快刀斩乱麻。

徐向前在攻打太原的前沿阵地

所以摆在毛主席的面前的,是一道两难的选择:如果硬要召回徐向前,那么暂时没有人可以替下他,没有一位合格的总指挥,太原方面可能会出大问题;但如果留着徐向前在前线拼一把,万一出了差错,自己又于心何忍?

三、双帅合璧:彭德怀甘愿“隐姓埋名”

为了打好太原这一仗,毛主席做了两件事情。

第一件事。

在平津战役胜利之后,毛主席命令第19兵团、第20兵团,及四野炮一师即刻南下,会同第18兵团(原华北第一兵团)围攻太原。至此,山西前线解放军总兵力已高达25万,远高于守军的7万余人。

解放军第十八、十九、二十兵团会师太原前线

与此同时,太原战役总前委正式成立,以徐向前为总指挥,周士第、杨得志、杨成武、罗瑞卿、陈漫远、李天焕各司其职。

兵力占据绝对优势,又有华北一众名将打辅助,再加上调来的一千余门重炮,应该说徐向前的压力已经基本被打消。太原战役的胜利,只是时间问题。

第二件事情。

毛主席决定在解放太原之后,18兵团就调归彭德怀指挥,前往西北与马家军作战。在彭德怀在西柏坡接受任务,准备赶回西北之前,毛主席告诉他可以绕道太原,去前线看一看。

什么叫“看一看”?

应该说,毛主席的用意有两层:如果徐向前身体无碍,可以进行指挥攻城作战,那么彭德怀就以助手角色帮其分担责任,或者直接赶回西北。但如果徐向前的状态不好,那么彭德怀就要做好接替他指挥战役的准备。

徐向前在太原前线总前委扩大会议上

毛主席之所以没有下达正式命令,其实也是想将选择的权力交给徐向前自己。对于这位爱将,毛主席也是给予了充分的尊重。

事实上,此时的徐向前确实已经支撑不住了。因为病情加重,他的肋膜炎造成胸部大量积水,高烧不退,连睡觉翻身都十分困难,因为去不了前线,只能叫人把电话机放到床边指挥作战。

彭德怀去到驻地看望他,只是简单传达了一些会议内容,并未多说闲话。不过事到如今,徐向前自然也能猜到毛主席的担心,他主动和彭德怀介绍了前线军情,并提出

“你就留下来指挥攻城吧,等拿下太原再走。”

看到徐向前的状态,彭德怀也没有拒绝,随即报请毛主席批准。很快,毛主席也是同意由彭德怀接管18兵团,并统一指挥前线所有部队攻城。

太原外围战斗

4月5日,彭德怀参加了太原总前委扩大会。在会上,他开门见山地说:

"我这次来太原前线办两件事,一是总攻太原,学习攻坚战的经验,二是来带兵的。

但同时,彭德怀也下达了一项特殊的命令:

“今后下命令、写布告,仍以徐、周、陈名义签发,不要署我的名字。”

应该说,彭德怀做出这样的决定,有两重考虑:

一来,徐向前是华北军区副司令,又是18兵团的创建者,此时临阵换将,底下官兵不理解。士气难免会受影响。

二来,攻打太原,徐向前准备了半年之久,从初始围城到总攻方案的制定,他都是全程掌控,如今到了最后关头,彭德怀在这个时候接过总指挥,徐向前难免会有遗憾,他自己也不愿意去争这个功劳。

所以毛主席的命令,彭德怀只执行了一半:只管指挥,不当司令。他熟悉部队情况,又观察地形地貌,经常活动在前线,紧张得很。但对徐向前的作战方案,他又不做出任何修改,自己负责具体指挥,干些脏活累活。很多基层官兵,甚至都不知道彭德怀来了太原。

彭德怀在太原前线

4月20日凌晨2时,攻城战斗正式打响。

千门大炮同时开火,直接轰开了太原城墙,华北三大兵团的主力部队争为先登,从南面、北面、东面分别突入城内,仅四个半小时,即全部结束战斗。除先前逃走的阎锡山外,孙楚、王靖国及师以上军官40余名尽皆被俘。

太原战役俘虏

至此,盘踞山西达38年之久的阎锡山势力,被彻底消灭,山西全境宣告解放,华北再无战事。战后,18兵团、19兵团划归一野指挥,被彭德怀带去了西北再建功勋。徐向前在太原城内休息一段时间后,便去了青岛养病。

在晚年撰写回忆录时,徐向前也是着重提到了彭德怀在太原临危受命,却无私不争功劳的情谊。对于这位横刀立马的大将军,徐向前还给出了四个字的评价:

“实在难得”

10 阅读:2193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