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先楚已经够猛了,为了提前解放海南,敢和总指挥邓华吵到“房顶要掀”,结果建国后,有一人比他还要胆大。面对美军在台海的公然挑战,毛主席严令采取守势,彭德怀连着三次驳回华东军区的请战电报,粟裕更是在部队集结的前一天下达停战命令,偏偏这位猛将不信邪,凭着一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硬生生打了一场载入军史的大仗。
这位猛将,就是被叶剑英元帅评价为“浑身带刺”的开国上将张爱萍。
一、台海危机:毛主席严令避战1954年,美军太平洋舰队司令斯图普,带着6艘军舰强闯中国东南海域,并连续每日出动飞机160架次,在大陈岛上空进行示威行动。中美两国剑拔弩张,第一次台海危机爆发。
然值此危难之际,坐镇中枢的毛主席,却接连下达了两项耐人寻味的命令:

6月1日,他在发给粟裕的文件上批示:
“不要先向美军开炮,只取守势,尽量避免冲突。”
8月21日,又告知防空军司令部:
“请注意,需确实查清没有美军美舰的时机,方可对上下大陈进行攻击,否则不要攻击。”
在战略上,毛主席很少犹豫。抗美援朝,他敢力排众议选择出兵,就是认定美军外强中干,不过是虚张声势的“纸老虎”。但当战场从东北转向东南,主席却罕见的踌躇再三,面对美军舰队的屡次挑战,居然一再选择退让。
为什么?
答案很现实,北边的朝鲜再苦,天寒地冻的高海拔地区,但志愿军凭着炒面加步枪,也能跟美军拼一拼战斗意志。进攻靠着两条腿打穿插,防御有坑道可以躲轰炸,陆军有的是国内战争中积累的老办法,自然无所畏惧。
但东南的汪洋大海,对于那个年代的中国来说,就是无法应付的心病。海空两军组建不过数年,都是东拼西凑的家底,打海南都没舍得用,在朝鲜也是使在刀尖上。海战空战,光靠战术无法弥补装备上的代差,真要拿到台海和美军正面搏杀,胜算渺茫。
所以与其逞一时之勇,不如稳扎稳打,以待时机。毛主席的战略,是先逐步收复近海诸岛,等海空军实力壮大,再一气呵成,攻克台岛。当然,“以待时机”这四个字真要执行起来也不容易,毕竟自建国后,东南边患就一刻未停。
蒋介石虽败退海岛,却依然做着反攻的美梦。他以台岛为基地,构架起一个直面大陆的攻防体系。北边,也就是浙江当面,以大陈列岛为防御核心,南边的福建当面,以金门岛为核心。整个部署像一个牛头,直顶华东沿海,守有百余海里的纵深,攻可偷袭东南沿海各省,进退自如。
华东军区屡遭袭扰,不胜其烦,曾两次请战收复大陈和金门,但均未成功。
第一次是1952年6月,毛主席批准收复上下大陈岛。当时正好赶上彭德怀从朝鲜回国,奉命主持全国军事工作,一上任就在办公桌上待办的电文中,看到了华东军区的作战预案。

彭老总当时只写下了这样一句批示:
“进攻上下大陈岛,美海空军亦可能参加,为慎重计,须待朝鲜停战后举行为宜,请主席考虑。”
彭德怀的话一针见血,这份方案过于草率,完全没把美军可能参战的情况考虑进去。他太了解美国人了,朝鲜战争打响刚两天,第七舰队就开进了台海,目的就是策应战线侧翼,现在中国要对东南用兵,美军就不可能坐视不管。
最终,毛主席采用了彭德怀的建议,重新电复华东军区:
“在朝战结束前,不要进行对浙江上下大陈岛的作战。朝战结束后何时进行此项作战,亦须慎重考虑。”
第二次是1953年,朝鲜进入停战阶段,陈毅建议趁美军分身乏术之际,用5个军的兵力攻打金门。为此,陈毅和华东军区参谋长张爱萍,专门跑去北京请战,先是找到坐镇总参的粟裕,然后又给肖劲光、刘亚楼等各兵种司令吹风,海陆空三军都说通了,最后才去请示毛主席。

主席见华东决心如此之大,便同意出兵,同时钦点张爱萍担任总指挥。结果等到作战方案审批阶段,又被彭德怀给顶了回来,理由是“攻金门耗费巨大,且无十分把握,宜暂缓准备。”这是没办法的事情,刚打完朝鲜战争,现在打金门军费又要近5万亿元,国家实在拿不出。
听到消息后,张爱萍很是感慨。来北京之前,他曾说万事俱备,只差一句话的事,结果最后在给华东干部回电话时,他只是自嘲般的说了两个字:
“吹啦!”
心有不甘啊,金门和台岛,这都是华东将士的心病。
但谁又能想到,不到一年之后,机会又来了。
1954年,执政一年的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在朝鲜战场丢了面子后,又将目光转向台海,计划建立以台岛为中心的第一岛链,来遏制新中国的海洋扩张。
为此,美军太平洋舰队闯入台海,直抵大陈列岛,与蒋军在相关海域举行了3次联合军演。艾森豪威尔还特意通过媒体放出话来,说美蒋《共同防御条约》即将签字,到时台岛防务就由美军直接负责。
美国要搞武力威慑,毛主席的想法是要克制,但决不让步。台海局势,一度陷入僵持。
最先看到破局关键的人,正是苦寻战机的张爱萍。他在仔细研究美蒋《共同防御条约》后,发了一个致命的漏洞:美军只说协防台岛和澎湖,却没有将大陆近海诸岛囊括其中。所以张爱萍认为:既然不好与美军直接交手,那就拿蒋军开刀,先打下大陈的门户一江山岛,敲山震虎。

就这样,《大陈列岛登陆作战方案》又一次摆在了毛主席的桌案上。
二、战场抗命:张爱萍的最后一搏12月9日,华东军区报告备战完毕,请示于10天后发起总攻。这一次,从毛主席到彭德怀、粟裕,都是一致通过。
但仅过了3天,主席突然又改了口风,在华东军区的报告上批示:
“彭德怀、粟裕同志,因美军正在浙东海面作大演习,攻击一江山时机目前是否适宜,请加考虑。”
同一天,华东军区电告身处前线的张爱萍:
“不必太急于攻占一江山,可延至明年1月,也可不必选择一江山岛为目标。”
对于这样的决策,张爱萍无法理解。可延至明年一月,就是说具体时间还不定;也可不选一江山,连作战目标也要变?命令都给部队下达了,又要变卦,搞的什么名堂?

当时的总参作战部部长,就是华东军区的前任参谋长张震,他后来在回忆录中写到:
“作战方案毛主席已经批准,战斗即将发起之际,华东军区的一个领导同志向总参报告,兵力不够,时间仓促。陈赓将意见报告给主席,主席这才让彭、粟重新考虑。”
华东军区内部意见不统一,这是大事,究竟是谁给北京打去的报告,又同时叫停了战役发起,张爱萍没功夫去追根究底,也根本不在乎。他只是给彭德怀发去电报,并立下军令状:战役不推迟,且仍以攻取一江山为宜。
换作别人,彭德怀可能会犹豫,毕竟这仗牵扯太广,但他了解张爱萍,这位老部下决心如此坚定,必然是做好了破釜沉舟的打算,拦也拦不住。曾经两次反对开战的彭德怀,这次选择站在张爱萍一边。12月21日,在请示毛主席后,彭德怀复电华东军区:
“关于发动攻击一江山岛登陆作战时间问题,应积极准备,只要准备好了,确有把握就发起进攻。”
事实上,这就是把是否发起战役的决定权,交到了张爱萍的手里,这是莫大的信任。
1955年1月17日清晨,张爱萍驱车前往头门山前进指挥所,一天之后,登陆部队就将进入进攻出发阵地。
但意外又来了。
张爱萍这边刚出发,路上就有一排战士拦车,一名军官上前敬礼:
“报告首长,军区来电话,请您立即到军分区接通和上级的联系。”
张爱萍一头雾水,又要搞什么名堂?等回到电话机边,华东军区转来总参谋部的紧急通知: 立即停止作战行动。从昨天夜间到今天清晨,总参谋长粟裕连发两封急电:

第一封:
“战役不要太过于紧迫,总之充分准备,完全有绝对把握攻占才行。因此我们意见时间仍可推迟。望你们再行检查。”
第二封:
“爱萍同志并华东军区:我们认为攻击一江山为时过早,必须继续充分准备,在气象良好的条件下,确有把握才能发起攻击。可推迟至2、3月份。”
据当时在场的参谋人员回忆,张爱萍听罢脸色阴沉,说了句:“莫名其妙!”他和参谋嘀咕了一下,听不清在说什么,只是一直板着个脸,然后说:“给我要陈赓! ”
陈赓当时是副总参谋长,主管作战,和张爱萍也是老相识,电话一接通,他也是笑了出来,调侃说:
“我就知道你这个家伙会给我打电话!”
张爱萍完全没心思开玩笑,他开门见山的说了四个字:
“不能接受!”
接着,张爱萍又举了三点理由:
第一、部队已经全部进入待定地域,气可鼓而不可泄,撤出来,作战意图就会暴露。
第二、参战老兵,大多经过入朝作战,又经过长时间的三军协同作战训练,兵员素质很高,再往后拖,等老兵复员了,又得推倒重来。
第三、现在气象条件良好,当面敌情无变化,战区无美机、美舰干扰,天时、地利、人和,失之而不再来。
陈赓听罢,沉默良久,还是问了一句:
“你有绝对把握吗?”
张爱萍语气越发坚定,反问到:
“绝对二字怎么讲?把握肯定有,只要美军不介入。你赶紧跟粟总长报告,明天我就要开始行动了!”
说到这里,张爱萍已经是摆明了态度,你们总参同意最好,不同意,我到了时间也要打,将在君命有所不受。

就在等待总参回话的间歇,参谋方宗岳将华东军区某领导的命令抄件递上来:
“把部队撤回,停止攻击一江山岛作战计划。”
方宗岳后来回忆当时的情景:
“首长看了一眼,手一挥,说了两个字:出发!”
张爱萍脾气火爆,看一眼军区的命令,就知道背后又是有人在扯后腿,既然如此,索性就撕破脸皮直接开战。打完了,自己任凭处置。时任20军副军长、登陆指挥所司令员的黄朝天,在他晚年的回忆文章中也说过,当时军区领导命他撤回部队,他没有服从,说登陆部队归前指指挥,其他人的命令一概不听。
事实上,根据张震的回忆,粟裕、陈赓之所以突然下达停战命令,正是因为华东军区内部有不同意见,一再请示总参要撤回部队。一边硬要打,一边不肯打,粟裕远在北京不了解情况,心里自然忧虑,将帅不和可是兵家大忌。

在陈赓接到张爱萍电话后,粟裕不敢拍板,于是让陈赓速报彭德怀。此时彭德怀正在中枢开会,得到报告的同时,即打断会议,向毛主席报告前方指挥员的判断和决心。毛主席没有马上表态,在征求众人的意见后,对彭德怀说:
“授权你来下这个决心吧!”
总参的停战意见是经报彭德怀同意的,这也是他第三次叫停张爱萍的计划,可见彭老总对打这一仗也有所犹豫。但是当毛主席最后询问他意见时,彭德怀没有犹豫,当即表态“相信前线指挥员”,并说:
“我们都是打过仗的,就按爱萍的意见办,战斗照原计划进行!”
命令传达到前线,华东军区副司令许世友当时正在作战室,听说毛主席已经批准,当即站出来大声喊道:
“坚决支持张参谋长的意见,不要再干扰张参谋长的行动!”
至此,一切尘埃落地,大战一触即发。
三、炮轰大陈:张爱萍敲山震退“纸老虎”指挥海陆空三军首次联合作战,张爱萍的压力可想而知。
在战役的第一天,位于北京的总参谋部作战室内,同样也弥漫着焦虑的氛围。彭德怀、粟裕、陈赓和各总部、 各军种、兵种的首长都齐聚一堂,听取前线汇报:
“美军尚无异常调动, 其海空兵力仍在菲律宾和日本,现在美蒋双方似均未发现我军之作战意图。 ”
很明显, 北京方面关注的重点仍然是美国的反应。
对于这场战役的胜负点,彭德怀曾做过一个精准的计算,他认为作战指挥有一套程序,美军也不例外,首先要判断我们是不是攻岛,还要搞清楚我方的兵力,待到他判明了,虽然有预案,但总要根据情况修订,决心最后要由白宫定,命令层层下达,也需要相当的时间。
所以,不能去赌美军出不出兵,而是要抢时间。
根据彭老总的经验,一两天内美军是难以来到战区的,所以留给张爱萍的时间,至多只有3天。但事实上,张爱萍最后只用了19个小时就攻克了一江山岛。

接下来,张爱萍趁热打铁,派出空军和海军航空兵对大陈岛发起空袭,一股脑将敌指挥所、通信站、气象站、水库全部炸毁。大陈岛成了瞎子、聋子,驻军连最基本的水源都无法获取。大陈,已是嘴边上一块唾手可得的肉了。
反应过来的美军有些惊慌失措,艾森豪威尔向国会提出“特别咨文”,要求授权他在必要的时候,使用武装部队“保卫台岛”和“军事上的外围阵地”,并扬言在必要时使用原子弹。
美军驻菲律宾第17特混舰队、 驻港岛的第7 舰队旗舰、在日本的第15特混舰队重巡洋舰,分三路驶向台海集结。美海军特遣舰队航母战斗群,在浙东海域外侧起飞战斗机2224架次。大陈海面军舰黑压压的一大片,战云密布。
北京第一时间给张爱萍下达指示,说现在美国干涉,战斗要停一下。陈毅也打电话说,无论如何,海空军不能出航,怕引起西太平洋战争。面对陈老总的嘱咐,张爱萍只是回复到:
“不主动出击可以,但他飞到了我们海岸线上空,还就要打它。”
此时的张爱萍,显然已是胜券在握。一江山岛打下来了,大陈岛没了屏障,他怎么守?美军如此声势浩大,也不过是做做样子。
果然,美国一边在台海装腔作势,一边又拨通了苏联外长莫洛托夫的电话,询问美军如果协助驻防大陈的蒋军撤离,解放军会不会阻挠?莫洛托夫则是幽默地回应说:
“这个吗,怎么能问我呢?你该去问问中国的周总理啊!”

没办法,美军只能自顾自搞了个“金刚计划”,偷摸着撤人,预定8天内撤走大陈岛所有驻军。同一天,张爱萍下达作战命令,但秉承着穷寇莫追的原则,他告诉部队要等到蒋军都撤离后,再进占大陈岛。
就这样,8天时间不战而屈人之兵,张爱萍消灭及逼退大陈守军2万余人。最后大陈岛上,只剩下一位不愿走的老人和他养的一只猴子。至此, 浙东沿海岛屿全部收复。
战役期间,美军两架战斗机曾擦边进入浙江松门上空,高炮部队这帮家伙手特快,一个齐射,当即击落一架。张爱萍当时说:“坏了,给周总理惹麻烦了”。报上去后,陈老总也是大发雷霆,说:“乱弹琴!”

结果没想到,美军第7舰队司令在回答记者提问时,居然碍于面子,不敢说飞机是被打下来的,只是解释说是迷航失踪,主动帮中国圆了过去。由此可见,当你实力过硬,又敢放手一搏的时候,美军仍然是那只虚张声势的“纸老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