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此前宣布的90天关税暂停旨在为多边谈判争取时间,但实际进展有限。例如,尽管欧盟、加拿大等国暂停反制措施,但中国仍被排除在暂停范围之外,且对华关税提高至145%,显示其“以暂停促让步”的策略未能奏效。耶伦指出,关税政策已导致企业长期投资意愿下降,削弱了政策效果。
华尔街和商界领袖(如比尔·阿克曼)曾呼吁暂停关税以缓解市场动荡,但特朗普面临党内强硬派压力,需展现对华强硬姿态以巩固政治基础,美国国债抛售加剧(10年期收益率升至4.475%)及通胀压力(家庭年支出或增4000美元),迫使特朗普在“保护主义”与“经济稳定”间权衡。
特朗普团队认为,通过暂停对其他国家的关税并维持对华高关税,可进一步孤立中国,形成“反华联盟”。例如,印度正寻求与美国达成部分贸易协议,同时严防中国倾销,体现这一策略的延续性。
企业中如苹果、大众已因关税调整供应链(如转产印度、囤积库存),但政策反复导致规划成本激增,中国减少进口美国电影、欧盟保留反制措施,显示贸易战正向文化、科技等领域扩散。
此前关税暂停的“假新闻”曾引发美股剧烈震荡(纳斯达克单日波动达12%),政策不确定性或加剧资本外流至避险资产(如黄金、日元),若市场情绪恶化,比特币等可能因“避险属性”短期上涨,但长期受制于全球流动性收紧。
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反复,本质上是其“交易型外交”的体现——通过制造危机感迫使对手让步。然而,这种策略的边际效用递减,且加剧了全球经济体系的脆弱性。未来,企业需适应“高波动、低信任”的贸易环境,而投资者则应关注政策信号与地缘风险溢价的双向冲击。对于普通民众,通胀压力与就业市场的不确定性将成为直接挑战,呼吁政策制定者在“强硬”与“务实”间寻求更可持续的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