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提到癌症大家都害怕?在门诊中,常常能听到患者懊悔叹息:“要是能早半年查出来,说不定还有治愈的希望。” 事实上,癌症之所以成为令人闻风丧胆的 “杀手”,主要在于80%的患者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阶段,要知道,早期癌症的治愈率能达到90%。
这一数据充分表明,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于癌症防治具有决定性意义,而防癌体检正是实现 “三早” 的关键手段。

接下来,为大家详细介绍六个针对高发癌种的关键防癌体检项目,尤其建议40岁以上,特别是有家族癌症病史、长期吸烟或熬夜的人群一定要认真了解并重视。
第一、肺癌筛查。
低剂量螺旋CT是首选,肺癌,堪称 “隐形杀手”,在我国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均位居前列。特别是长期抽烟的人群,经常接触厨房油烟的家庭主妇或厨师,还有在粉尘环境中工作的劳动者,如矿工、建筑工人等。
对于这类高危人群而言,普通胸片的检查效果十分有限,其漏诊率高达40%,对于2厘米以下的肺部结节,普通胸片几乎难以察觉。而低剂量螺旋CT则截然不同,它犹如一台精准的 “肺部探测器”,能够清晰发现1毫米的微小肺结节。更为重要的是,其辐射量仅为普通CT的十分之一,在确保检查效果的同时,将辐射危害降至最低,每年进行一次检查也较为安全
第二、肝癌筛查。
腹部B超联合甲胎蛋白(AFP)检测,肝脏是人体最大的解毒器官,由于其本身没有痛觉神经,早期癌变时往往悄无声息,患者很难察觉到身体的异常,等到出现明显症状,病情往往已经进展到中晚期。乙肝、丙肝感染者,体内的肝炎病毒持续攻击肝脏细胞,使得肝脏长期处于炎症状态,癌变风险显著增加;长期酗酒的人群,酒精及其代谢产物对肝脏细胞造成直接损害,日积月累易引发肝癌;患有脂肪肝的人,若不加以控制,肝脏脂肪变性程度逐渐加重,同样可能恶变为肝癌。
针对上述高危人群,定期进行腹部B超和甲胎蛋白(AFP)检测至关重要。腹部B超可以直观地观察肝脏的形态、大小以及有无肿块等异常情况;甲胎蛋白则是一种血液中的肿瘤标志物,是肝癌早期病变的重要信号之一。一般建议这类人群每半年进行一次检查,以便及时捕捉肝脏的细微变化,为早期治疗争取宝贵时间。

第三、胃癌筛查。
胃镜检查不可替代,胃癌的发生与饮食习惯、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因素密切相关。长期遭受胃痛、胃胀困扰的人,胃部黏膜可能已经处于慢性炎症状态,癌变风险相对较高;感染幽门螺杆菌后,这种细菌会在胃内大量繁殖,损伤胃黏膜屏障,引发胃炎、胃溃疡,进而增加胃癌发病几率;喜爱食用腌制食品的人群,由于腌制食品中含有大量亚硝酸盐,在胃内可转化为致癌物亚硝胺;有胃癌家族史的人,遗传因素使得他们比普通人更易患胃癌。
对于这些高危个体,40岁以上建议每年进行一次胃镜检查。部分人认为无痛胶囊胃镜方便又舒适,便将其作为胃癌筛查的首选。然而,对于胃黏膜的细微病变,如肠化生、不典型增生等,无痛胶囊胃镜难以精准判断,只有传统胃镜活检才能获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分析,明确诊断。在进行胃镜检查前,患者需空腹8小时,确保胃内清洁,便于医生清晰观察胃内情况。检查结束后 2 小时,待咽喉部麻醉作用消退,方可进食,当天应避免驾驶,以防发生意外。
第四、肠癌筛查。
肠镜结合CEA 检测,肠癌堪称 “最容易预防的癌症”,90% 的肠癌是由肠息肉恶变而来。从最初的肠息肉发展为癌症,通常需要5到10年的时间,这一漫长过程为我们提供了充足的筛查和干预时机。
无论有无肠道不适症状,45岁以上人群均建议首次进行肠镜检查,并同时检测癌胚抗原(CEA)。肠镜检查能够直接、清晰地观察整个肠道黏膜,一旦发现肠息肉,可立即在镜下切除,将肠癌扼杀在萌芽状态。不过,肠镜检查前的准备工作较为繁琐,需要提前1天喝泻药清肠,以保证肠道清洁,便于医生观察。尽管过程有些麻烦,但这是发现早期肠癌的关键步骤,千万不可因怕麻烦而省略。

第五、前列腺癌筛查。
PSA 检测简便有效,前列腺癌是男性特有的恶性肿瘤,随着年龄增长,其发病率显著上升。据统计,50岁以上男性中,每4人就有1人存在前列腺增生问题,其中10% 可能发生癌变。有前列腺癌家族史的男性,发病风险更是高于常人。
对于前列腺癌的筛查,方法相对简单,只需抽取 2 毫升血液,检测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即可。通过检测血液中的PSA水平,能够初步判断前列腺是否存在异常病变。建议 50 岁以上男性每年进行一次PSA检测,有家族史的男性可提前至 45 岁开始筛查,以便早期发现前列腺癌,提高治愈率。
第六、宫颈癌筛查。
TCT与 HPV联合检查,宫颈癌是严重威胁女性健康的常见恶性肿瘤之一。有性生活后的女性,由于生殖系统与外界环境接触更为频繁,感染人乳头瘤病毒(HPV)的风险增加。持续感染高危型 HPV,尤其是16型和18型,是导致宫颈癌前病变乃至宫颈癌的主要原因。
为了早期发现宫颈癌及癌前病变,建议有性生活后的女性每年进行一次TCT(液基薄层细胞检测)和 HPV联合检查。TCT主要用于检测宫颈细胞是否出现异常变化,HPV检查则侧重于查明是否感染 HPV以及感染的病毒类型。若连续 3 年检查结果均为阴性,可适当延长检查间隔时间,改为每 3 年检查一次。通过定期筛查,能够及时发现宫颈病变并进行干预,有效降低宫颈癌的发生风险。

最后,提醒大家几个误区:
第一,只查肿瘤标志物不等于防癌体检,比如CEA、CA125这些指标正常不代表没癌,必须结合影像检查和内镜。
第二,年轻人别觉得自己不用查,现在肠癌、甲状腺癌越来越年轻化,25岁以上如果肥胖、长期焦虑等有高危因素的,也建议筛查。
第三,别害怕做胃肠镜,现在有无痛版本,睡一觉就做完了,别因为恐惧漏掉关键检查。
防癌体检不是普通体检,一定要根据年龄、性别、家族史和生活习惯来定制。觉得有用的话,转发给父母、爱人,尤其是40到60岁这个癌症高发年龄段的家人,早查早防才是对自己和家人最大的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