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小区人防车位归属之痛。
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小区的人防车位现在是谁在用,租金进了谁的口袋?是物业还是开发商呢?
合肥市瑶海区海尔智慧公馆小区,曾因地下人防车位的权属纠纷陷入长达数年的拉锯战。
开发商长期控制车位收益、业主停车矛盾频发、产权归属模糊不清,等等这些跟大多数小区一样的状况,这一切在2025年迎来了转机。
2024年12月该小区业委会成立后,凭借一份税务局提供的“铁证”,仅用三个月便成功收回地下车库管理权。
这场博弈可以说没有输家,为各小区人防车位难题提供了破局范本。

人防车位作为战时防空设施,产权归属国家,但使用权和收益权却长期争议不断。
开发商常以“长租”“使用权转让”名义变相售卖,甚至将建设成本计入房价后仍独占收益(如武汉、南昌等地案例)。
智慧公馆小区亦不例外,业主虽为车位实际投资人(通过房价分摊成本),却无法享受收益,矛盾一触即发。
法律盲点与突破口根据《人民防空法》,人防设施“谁投资、谁受益”,但关键在于如何证明业主是最终投资人。
开发商若将人防工程成本列入土地增值税清算的“公共配套设施费”,则必须移交全体业主或政府,否则涉嫌偷税漏税。
这一税务规则,成为业委会维权的核心武器。

2024年12月,智慧公馆业委会成立后,迅速锁定人防车位问题。
通过申请信息公开,2025年1月26日,瑶海区税务局明确答复:人防地下车库已作为公共配套设施计入开发成本,且开发商提供了公示和测绘证明。
税务证据的法律意义根据国税总局规定,公共配套成本扣除需满足严格条件,包括移交全体业主的书面证明或公示文件。税务局的答复直接证明两点:
业主通过购房款承担了人防车位建设成本,系实际投资人;开发商未移交却独占收益,涉嫌税务违规。面对证据链,海尔集团迅速响应,主动移交车库管理权,彰显国企担当。

业主胜利:权益回归收回车库后,业委会可通过合理定价、透明分配收益,用于小区公共设施维护,直接惠及业主。
开发商口碑:责任与形象双提升海尔集团快速响应,避免陷入偷税争议,同时赢得社会赞誉,展现了一家国企的担当与大度,证明合规经营与商业利益可并行。
政府效能:矛盾化解于基层税务部门依法公开信息,街道办协调各方,避免群体事件,体现“法治化治理”思路。

智慧公馆案例为全国提供三大经验:
业委会专业化:善用法律工具(如政府信息公开、税务检举),精准打击开发商违规点;税务杠杆作用:通过土地增值税清算规则,倒逼开发商合规移交;国企表率:主动履行社会责任,减少对抗性矛盾。结语:从“对抗”到“共治”合肥智慧公馆的胜利,不仅是业主的胜利,更是法治与规则之光的彰显。
当业委会理性维权、企业守住底线、政府依法履职,基层治理便能跳出“零和博弈”,走向多方共赢。这一案例,或将成为社区治理现代化的标志性事件。
(本文基于公开资料撰写,部分细节已脱敏处理)引用来源提示:文中涉及税务规则及案例参考自国家税务总局文件、华律网、合肥高新区税务局公开答复等,法律条款详见《人民防空法》《政府信息公开条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