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车前是直立行走的人类,下车后成了沙丁鱼罐头里的行为艺术。”
这是广佛候鸟打工人的日常写照。
作为全国客流量排名前列的线路,广佛线依托广州老大哥,日均承载超40万人次,单小时客流量突破5万,但光鲜亮丽数据背后的佛山地铁,却已经陷入“越挤越亏”的怪圈。
这座GDP稳居全国前二十的制造业强市,为何在地铁运营上如此尴尬?

广佛线是连接广州与佛山的“候鸟专线”,高峰期人潮涌动,车厢内寸步难移。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广佛线日均客流量突破40万人次,单小时峰值超5万,堪称“全国最挤地铁之一”。
然而,如此高客流并未带来盈利。
亏损真相:广佛线独木难支,其他线路“无人问津”2023年佛山地铁财报显示,其营业总收入5.36亿元,净利润亏损18.9亿元,即便扣除18.6亿元政府补贴后,仍为全国少数“补贴后仍亏损”的城市之一,与兰州、沈阳并列倒数。
问题核心在于客流分布极端不均。
广佛线虽贡献了主要客流,但其他线路如2号线、3号线因规划偏重郊区,客流惨淡。
去年3号线通车的时候,我还去体验了一把,有个站出来就是个鱼塘,周边也没有房子,有人讲那个站是专门为“钓鱼佬”开通的。
佛山地铁都发达到这种程度了?真的很神奇!
以2024年5月为例,佛山地铁单月客流仅1496.4万人次,远低于西安的1.15亿人次和郑州的日均5959.5万人次。
网友调侃:“佛山地铁是禅城通往无人区的地铁,东方广场、千灯湖等核心商圈反而没有站!”
更致命的是收入结构单一。
佛山地铁非票务收入(广告、商业开发)仅占总收入的29%,远低于深圳(40%)和上海(35%),导致“客流大却赚不到钱”。
把地铁修往无人区,估计是想通过卖地平衡营收,但现在的房产的行情…………

为何地铁总绕开人流密集区?答案指向土地财政的“输血”逻辑。
“地铁一响,黄金万两”的郊区开发模式佛山地铁2号线绕开奇槎、平洲等人流密集区,转向陈村、林岳等郊区,正是典型操作。
通过延伸地铁至偏远地块,可成片开发“地铁新城”,拉动地价与房价上涨。
佛山市规划显示,到2050年轨道交通规模将达786公里,引入广州7条线路,打造“广佛超级都市圈”。
然而,现实却骨感:已运营20年的佛山地铁,仅广佛线和部分线路贯通,3号线至今未全线通车,2号线甚至以“试运营”状态运行。
郊区线路因客流不足,陷入“建设慢—客流少—亏损大”的死循环。

佛山地铁的困境,折射出二线城市轨道交通的普遍难题:依赖土地财政、运营模式粗放、客流培育不足。
借鉴深圳TOD模式:地铁+商业的盈利密码深圳地铁通过“轨道+物业”模式(TOD),开发地铁上盖商业与房地产,非票务收入占比超40%,成为全国少数盈利的地铁公司。
反观佛山,商业开发保守,站点周边缺乏综合体,客流难以转化为收益。
科学规划:让地铁回归“服务城市”本质市民呼吁地铁覆盖东方广场、千灯湖等核心区,但规划部门更需平衡短期卖地收益与长期运营效益。
例如,3号线后通段开通后,日均客流显著提升,证明合理线路布局的重要性。

佛山地铁的魔幻现实,是城市化进程中公共服务与经济效益博弈的缩影。
若不能打破“建设靠贷款、运营靠补贴”的循环,即便规划再宏大,也难逃“亏损黑洞”。唯有转向精细化运营、多元化盈利,才能让地铁真正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黄金轨道”。
网友辣评
“佛山地铁:修的时候像蜗牛,亏的时候像瀑布。”“建议改名叫‘佛系地铁’,毕竟建不建得成,全看缘分。”“广佛线挤到怀疑人生,其他线空到怀疑选址!”佛山地铁都是外地人跟中介在修,我们本地人乘坐电鸡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