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上开过店的都知道:
一条差评足以让一家月销过万的店铺流量腰折,花大精力干起了的链接直接被干废掉,客服无奈只能连续三天打电话求删评,却被平台降权罚款,说是骚扰客户。
这样的故事在电商行业屡见不鲜。
中小商家在“好评竞赛”中疲于奔命,从返现红包到电话轰炸,甚至遭遇职业差评师的勒索,最终让电商平台陷入“全都是好评的虚假繁荣”的泥潭中。
2025年,随着北京市市场监管局《网络交易平台经营者服务协议与交易规则合规指引》等新规落地,这场扭曲的“控评战争”终于迎来转机。

在电商平台的规则体系下,一条差评的杀伤力远超想象:
流量断崖式下跌:差评直接影响店铺好评率,而好评率是搜索排名、活动资格的核心指标。例如,某宝店铺好评率低于平台设定的阈值将失去直通车等推广工具的使用权,美团、京东等平台对差评率超标的商品直接下架处理。信任危机蔓延:消费者对清一色的五星好评产生怀疑,转而青睐3.8-4.2分的“真实店铺”,形成反向筛选效应。一条恶意差评可能让潜在客户流失率激增30%。成本飙升:商家为维持评分,被迫投入刷单、返现等灰色操作。有商家透露,仅“好评返现”一项,每月成本就占利润的15%。

2025年2月,北京市市场监管局新规直击评价体系痛点:
禁止操控评价真实性:平台不得删除、屏蔽差评,不得以“好评前置、差评后置”误导用户,规则修改需提前7天公示。严惩骚扰删评行为:商家通过电话轰炸、返现诱导删评将面临行政处罚,情节严重者可能触犯《刑法》中的敲诈勒索罪。规范自动续费:要求商家在扣费前5日显著提醒用户,避免“隐蔽扣费”引发差评。新规并非孤立行动。
此前,黄山市市场监管局曾对有偿删差评机构罚款5万元,最高人民法院也公布典型案例,对伪造差评勒索商家者判处有期徒刑7个月。
五部门联合发布的《优化消费环境三年行动方案》更明确要求整治平台规则漏洞,压实平台责任。

新规之下,商家需转变策略:
快速响应差评:建立24小时客服机制,针对合理差评主动退款、补偿,将矛盾化解于萌芽。例如,南京某三明治店通过及时沟通,将30%的差评转化为好评。善用平台申诉机制:如遭遇恶意差评,需保留证据链(如聊天记录、异常账号行为)向平台申诉。抖音已实现“申诉成功差评不计入评分”。数据驱动优化:通过分析评价高频关键词(如“物流慢”“质量差”),针对性改进供应链和品控。某男装品牌通过优化退货流程,将差评率从50%降至10%。差异化竞争:中小商家可聚焦细分领域,以真实口碑替代“刷单神话”。例如,某手工饰品店凭借个性化服务,在4.2分评分下实现复购率40%。
新规的深层意义在于推动电商从“数据游戏”回归“价值创造”:
平台责任强化:淘宝已构建用户诚信体系打击“羊毛党”,拼多多升级评价系统至百分比排名制,削弱刷单效用。消费者权益升级:禁止“最终解释权归商家”等霸王条款,要求算法推荐可关闭,保障评价真实性。司法保障完善:四川高院明确“客观差评不构成侵权”,为消费者发声撑腰。或许这种这场变革的阵痛中,未来刷单堆砌的泡沫终将破灭。
正如中国政法大学教授赵鹏所言:“唯有将评价体系从流量工具还原为信任货币,电商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当一条差评不再需要商家“拼命捂嘴”,当消费者敢说真话、商家专注产品,电商生态才能真正走向健康与共赢。
历史的车轮已转向:
——拼刷单的旧时代落幕,拼产品的新战场开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