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略过原文,直接读解析和启发
第94卷 显宗成皇帝上之下
咸和三年(戊子,公元三二八年)
本文重点:
在当今职场中,这样的人也很多,遇到大事的时候你们不给我商量,分配权力的时候你们想不到我,现在你们搞不定了让我出马和你们一起去收拾烂摊子,把我当什么了?

原文:亮、峤互相推为盟主,峤从弟充曰:“陶征西位重兵强,宜共推之。”峤乃遣督护王愆期诣荆州,邀陶侃与之同赴国难。侃犹以不豫顾命为恨,答曰:“吾疆场外将,不敢越局。”峤屡说,不能回;乃顺侃意,遣使谓之曰:“仁公且守,仆当先下。”使者去已二日,平南参军荥阳毛宝别使还,闻之,说峤曰:“凡举大事,当与天下共之。师克在和,不宜异同。假令可疑,犹当外示不觉,况自为携贰邪!宜急追信改书,言必应俱进;若不及前信,当更遣使。”峤意悟,即追使者,改书;侃果许之,遣督护龚登帅兵诣峤。峤有众七千,于是列上尚书,陈祖约、苏峻罪状,移告征镇,洒泣登舟。
这段历史里面有两个明白人。
一个是温充、一个是毛宝。
我们不能说温峤、庾亮和陶侃不聪明,也不能说他们看不透时势,只能说他们都身在局中,所以反而让身处局外的温充、毛宝二人展示了卓越的分析判断能力。其实人就得多方咨询别人的意见,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就是这个道理。

这段历史我们从如下几个方面拆解,分析:
第一、温峤让庾亮做盟主,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本身温峤就很推崇庾亮,很欣赏他;
二是庾亮虽然战败逃出来,但是他毕竟是皇帝的舅舅,身居高位,影响力比自己大,如果自己做了盟主,温峤担心会有隐患。
第二、庾亮让温峤做盟主,也有两方面原因一是自己战败,来投靠温峤,如果现在反客为主,自己做盟主,就算是温峤没意见,他也担心温峤的部众会有意见。
二是自己是激化苏峻叛乱的始作俑者,还战败了,实在没有脸再做盟主。

他们两个相互退让盟主之位,其实也可能透露了他们两个都想做这个盟主之位的真实想法。正因为如此,所以他们两个都疏忽了,其实在他们的背后还有一股更强大的势力:陶侃率领的荆州军事集团。
朝廷大乱,陶侃此时是什么想法,他们两个都疏忽了。如果陶侃只是一心一意的为国家守住西陲,不管你们谁赢谁输都跟自己没有关系,我陶侃只是忠于这个国家,那么温峤和庾亮没有后顾之忧,他们两个可以放心的去建康收拾苏峻。但是如果陶侃不这么想呢?

上面我们说道,陶侃的真实想法,温峤和庾亮都不清楚,所以温充建议:陶征西位重兵强,宜共推之。
你们两个都不要退让了,我们现在最应该做的就是联合陶侃,防止他在我们背后捣乱。
此话一出,估计温峤和庾亮两人得后背发凉,第一个出冷汗的肯定是温峤。
于是温峤派王衍期去荆州,邀请陶侃和自己一起共赴国难。

果然,陶侃心里有想法,他正以不豫顾命为恨。妈的,幼主登基,你们都成了顾命大臣,我为国家独守西陲,什么都没捞到,太不拿我当回事了。所以面对温峤的邀请,陶侃说:
“吾疆场外将,不敢越局。”
陶侃有这样的想法很正常,在当今职场中,这样的人也很多,遇到大事的时候你们不给我商量,分配权力的时候你们想不到我,现在你们搞不定了让我出马和你们一起去收拾烂摊子,把我当什么了?太不给我面子了!我不掺和你们这些烂事,我就远远的看着,等你们搞不定了,我再上!
温峤以为陶侃是客气客气,所以反复邀请,陶侃铁了心,就是要看热闹。

温峤无奈,于是想算了,说:仁公且守,仆当先下。史书记载的很文明,翻译成普通话应该是:好好,既然这样,你玩你的,我不跟你玩了,我自己去!
两天后,毛宝出差回来,听说了这个事情,他马上找到温峤,说这个事办的不妥!
他说:但凡做大事,必须要凝聚所有各方势力,大家共同做(庾亮为什么失败?就是因为他一意孤行,在反对者很多的情况下,用己方少数力量对抗苏峻和祖约的全部力量,他败得不冤枉),就算是最终不能全部都支持你,但是至少面上也要支持,至少不能把他推到你的对立面!抓紧把发出的信追回来,还是得坚持和陶侃共同东进。就算是追不上前信,也得另外再写一封,表明这个意图!
温峤再一次冷汗直流,马上令人把送信的人追回来,改了之后再发出去。果然,这次陶侃同意了,并且派来了援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