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博士说|袁上钦:个人发展与国家需求匹配,未来会走得更远

InKr 2021-04-27 11:19:18

开栏语

1919年,五四运动让世界看见了中国青年的爱国力量,五四精神以磅礴之力,鼓舞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的志向和信心。

1921年,浩浩荡荡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百年征程波澜壮阔,中华民族在坚韧中奋斗不息;百年大党风华正茂,中华儿女用热血铸就时代的里程碑。

秉要执本,继往开来。奋斗与创新的精神始终激励着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祖国大地上树立起一座座科技创新的丰碑,也炼成了独特的精神气质。

中流击水,奋楫者进。踏实肯干的三秦儿女正在积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承担参与国家重大工程、重大科研任务,在众多国家重大工程中做出重要贡献。

“一个时代的精神是青年代表的精神,一个时代的性格是青年代表的性格。”

献礼建党百年,在第102个“五四青年节”临近之际,inkr数字传媒联合青年博士智库推出“青年博士说”系列采访,旨在聚焦陕西青年科技从业者在工作生活中的点滴,以多元视角,闻青年之声,集博士之智,看他们在平凡日子里勇攀科学高峰,迎难而上、勇于奋斗动人故事,彰显新时代陕西科技青年的精神与力量。

——inkr品牌主理人 荷颜

本期嘉宾

袁上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博士,现任西北工业大学副教授,专注于面向增材制造的功能性复合材料结构一体化设计制造,涉及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设计与自动化,电热磁等领域的交叉学科研究。

材料、机械等专业研究,是不建议女性做的“体力活”,身量纤纤的袁上钦,硬是在复合材料领域搏出一番天地。

她是文章里留学十年选择回国发展的女博士,是课堂上学识渊博且雷厉风行的女教授,是同行眼中在实验室一路披荆斩棘的女强人,是无论何时何地谈起祖国都面带微笑、声音柔和的90后女青年。

被众多标签覆盖,袁上钦到底是怎样的人?

接受采访时的袁上钦老师

她是科研女性

实力比“标签”重要

我觉得自己只是个普通的90后

谈到自己身上的众多标签,以及大众对女性科技工作者的刻板印象,袁上钦笑道:“回来两年,一心扑在科研项目上,现在已经过得比较糙了。刚来西工大面试的时候,还是比较精致的女生,需要用很强的专业素养能力向面试官证明自己。”她认为,相比外形,女性科研人员本身的能力更值得被关注。

2011年在美国交流学习时,袁上钦发现,在科研领域,性别因素对学术研究已没有太大影响。她在授课的女教授身上,看到时间沉淀下的个人魅力,以及同时兼顾科研和生活的优秀样例,“那就是我想要成为的样子。”

抛开性别,袁上钦建议社会对科研人员的认知可以与时俱进一些:“我们并不全是一脸严肃的学术派,希望大家可以像看待普通90后一样看我。”

“刚回国的时候,我和航海专业的学生开玩笑说跟他们去做潜水实验,我可是有深潜证在手的!”谈及此处,袁上钦笑得有些俏皮,“大概受留学经历影响,思维比较开放,科研之外的时间培养了点兴趣爱好。我们这一代,‘斜杠青年’会越来越多,没必要非把科研人员框在一个呆板的人设里。”

她是归国学子

个人发展与国家需求匹配

未来的路可以走得更远

比起“斜杠青年”,用“T型青年”形容袁上钦应该更加合适。

众所周知,航空航天制造领域集成了国家所有的高精尖技术,她所研究的面向增材制造领域的功能性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轻量化等方向的需求日趋紧迫。

2011年,奥巴马提出要振兴美国制造业,把增材制造提到了国家战略高度。2013年,新加坡也把智能制造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加大了在增材制造行业的投资力度。2018年,回国的袁上钦注意到,在中国航空、航天、医疗等领域,增材制造技术也已变成刚需。

很多人问她,为何不选择留在水平相当,且更有区位优势的地区或院校?

她说:“北京、深圳虽然也能给我提供工作机会,但公司运营成本和生活成本极高。偏工程的技术领域,在西安、成都这些城市可能更具备发展潜力。尤其在西安,每年培育出大量高校毕业生和工程师,为未来产业转型提供了配套人才。此外,根据国家的长期规划和战略布局,西安在军工、航空航天、生物医疗等领域拥有较好的平台。如果后期经费补贴到位,西安的发展潜力就更大。”

人生道路上,类似需要取舍的选择,她做过很多。

毕业后,由于种种原因她没有赴美深造,而是选择早日回国。“虽说没去美国顶级名校留学有些遗憾,但现在回过头再看也并不后悔。”袁上钦很感谢在新加坡读本科时遇见的导师,这位马来西亚华裔老师曾经面临和她相似的选择,“他传递给我的价值观不是功利的,为我最终选择回国的决定提供了重要参考。”

她始终坚信,个人的发展要与行业、平台的发展并行,要与国家发展需求匹配,这样未来的路会走得更远。

利用增材制造技术制作的太空基地模型

她是高校教师

上课不按部就班,教工程师们“讲故事”

回国后她看到,很多专注深耕一个领域的同行认为,耗散精力去学习跨学科的知识,会影响论文发表数量、专利申请数量等职称评定考核。而对袁上钦来说,比起打卡式完成指标,她更在乎技术的先进和产业的需求,学以致用更为重要。

因此,她从不排斥学习新东西,也愿意投入时间去进行跨学科交流。“这就涉及到个人的价值取向,我更希望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在国家发展体系里实现人生价值。”

“我正在把‘学习的灵活性和理解能力训练’模式引入现在的教学。”她会优先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目前,很多工程院校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相对较弱。如何跟人交流,如何抓住重点,如何输出观点给受众,大部分工程师在这块的技能都比较欠缺。”针对这种现状,利用PPT发言以构建严谨的思维逻辑成为袁上钦授课的核心。在她看来,目前不缺做基础理论和工程的学生,但极缺少“会讲故事”的人才。

一个优秀的工程师,不但要有扎实的专业素养,还要具备“会讲故事”的能力。科技成果产业化最终要面对需求端,要把晦涩难懂的内容转化为产业端可理解的“故事”,让专业之外的人明白成果的价值。

想要讲好故事,一个必要前提是清晰的自我认知。

“我经常跟学生说,认知自己其实比认知社会更难。”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机的普及使人们认知社会变得更容易,但很多人迷失在海量的信息里,认识自我变得困难。如何筛选出最有利于自己的信息,找寻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拥有批判性思维,已成当代年轻人重要的生存技能。

利用增材制造技术制作的模型

她是爱国青年

90后、00后会带着我们实现“中国梦”

2006年,央视曾推出一部12集历史题材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通过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等九个国家相继崛起的过程,总结出国家崛起的历史规律。

袁上钦说,她对这部纪录片印象深刻,在美国成为引领世界主流的超级大国之后,为确保自己的国际地位,通过半导体专利制裁、金融做空等手段,先后针对日本、俄罗斯等强国发起冲击。如今美国对中国建立壁垒,也从侧面说明中国的强大已引起美国顾虑。

“即使有能力把技术做到最佳,但因为在中国出生,我不能进入美国的顶尖实验室工作。因为我是中国人,不能进入美国大公司的核心研发部门。”

回国后,袁上钦和同事们聊起这些过往,他们曾感叹:为什么这个领域顶尖的实验室和公司都在美国?别人能做到,难道我们自己就做不了吗?

“我的研究工作比较前沿,离产业化还有距离,因此很难在国内的公司找到匹配的岗位,所以我选择回到高校任教,为祖国培养人才!”

袁上钦说,在国外读书,最优秀的人里有不少中国留学生,他们既聪明又努力。国内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国当代青年不管是在宏观层面上推进国家发展,还是在微观层面上实现个人价值,都在坚持不懈地奋斗。

总书记在致2021年新年贺词时说:“征途漫漫,惟有奋斗。”对于未来,袁上钦非常有信心:“我们一定要相信,90后、00后会带着我们,看见‘中国梦’的实现。”

0 阅读:6

InKr

简介:连接最优秀,打造枢纽型共生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