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改变高等教育格局:从"师-生"到"师-生-机"三元结构

AI新技能 2025-04-18 09:36:37
北京,2025年4月16日— 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教育部教育数字化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武汉理工大学校长杨宗凯指出,人工智能正在促进教学模式从传统"师—生"二元结构向"师—生—机"三元结构转变,这一转变将深刻影响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

自2022年底ChatGPT发布以来,生成式人工智能迅速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2025年1月,DeepSeek发布的R1模型更是创下了历史纪录,仅用7天时间就实现了1亿用户的增长。这一惊人的速度表明,人工智能技术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发展动力。

在高等教育领域,人工智能的应用价值正日益显现。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长聘副教授、学习科学实验室执行主任尚俊杰表示,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是"深层影响",它促使我们重新思考"我们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他们应该具备怎样的核心素养"等根本问题。

教育界人士普遍认为,人工智能可以在三个方面显著改变高等教育:

个性化学习成为可能

尽管"因材施教"的理念已存在数百年,但由于教师时间和精力有限,个性化学习一直难以全面实现。人工智能的出现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可能。人工智能系统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风格,动态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提供量身定制的学习体验,让每位学生都能获得最适合自己的教育资源。

全方位辅助教学

北京大学等多所高校已经开始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人工智能技术。例如,北京大学推出了"北大问学"(辅助教学平台)、"北大智学"(在线智能学习平台)和"化小北"(化学实验室智慧学伴)等服务。这些平台可以应用在课前、课中、课后的各个环节,提供数字教师、AI助教等服务,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数据驱动的教育管理

人工智能在教育管理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北京大学的"小北学长"服务可以智能解决师生的日常生活问题;武汉理工大学推出的AI校长助理,建立了校长-处长-院长"三级链接"数据驾驶舱,能够对学校办学过程中的问题提前预警干预,协助决策,提高教育管理效率。

尚俊杰教授强调,过去30多年的教育变革进程中,技术始终是推动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从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粉笔+黑板"教学模式,到90年代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和多媒体课件,再到互联网时代的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技术不断改变着教育的形态。如今,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突破为教育创新打开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面对这一技术革命,国家已做出前瞻性战略部署。《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要求促进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学习科学实验室与软件工程国家工程中心合作,以博雅教育大模型为基础搭建了北大智学平台,旨在构建情境化、游戏化、智能化的学习环境,助力学生的学习更科学、更快乐、更有效。

然而,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也引发了学术规范和学术伦理方面的担忧。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如何重建人工智能时代的学术规范与伦理体系,从而促进而不是阻碍人工智能强大的科研生产力的释放。

尚俊杰教授呼吁,作为新时代的高等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主动拥抱技术变革,创新教学模式与学习方式,通过教育数字化转型提升教育新质生产力,为实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助力教育强国建设贡献智慧力量。

随着"师—生—机"三元结构的逐步形成,高等教育将迎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这不仅会提升教育质量,也将为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0 阅读:11

AI新技能

简介:学习AI新技能